(湖北工業大學職業技術師范學院,湖北 武漢 430068)
[摘 要] 現階段在職業院校中德育工作逐漸引起了教育界的重視,德育工作對學生的發展起著方向引導方面的作用,因此必須加強德育隊伍的建設工作,從而促進學生的德育發展,通過分析現階段職業院校德育工作的重要意義以及德育隊伍建設現狀,并提出了加強德育隊伍建設的具體策略研究。
[關 鍵 詞] 職業院校;德育教育;師資建設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124-01
一、在職業院校加強教師德育建設的重要意義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制造業獲得到了廣大的發展空間,對高級技能人才產生了大量的需求,在這種經濟社會背景下,職業院校的發展得到了國家的大力支持與鼓勵。職業教育的目的是為社會培養一批優秀的具有專業就業技能的人才,但同時對學生的德育工作不能忽視,因此必須加強職業院校德育教師的培養工作,提高德育教師的政治素質以及專業理論知識,在教學實踐中提高教師的業務素質以及對學生的輔導工作質量,為職業院校的發展提供有力的德育方面的支持。
二、現階段職業院校教師德育建設現狀
隨著國家對職業院校的重視,職業學院取得了長足的發展,教師隊伍建設逐漸完善,但是教師隊伍德育建設方面依然存在著很多的問題,諸如教師對學生的職責意識有限、缺乏對學生的關愛、教師的言行舉止有待提高等,從這三個方面進行分析。
(一)教師對學生的職責意識有限
職業院校德育教師對學生的教育承擔著重要的作用,教師應當具有強烈的職業意識,愛崗敬業,積極研究教學方法。但是在對職業院校學生的調查中發現,不少德育教師的課堂氛圍不夠活躍,教學方式比較單一,缺乏激情,教學感染力有限。部分教師專業素質不夠過硬,上課照本宣科,課堂上甚至出現學生睡覺的現象。
(二)缺乏對學生的關愛
德育教師的工作是加強學生的德育意識,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與思想品德素養,專注學生的心理方面,這就要求教師工作中應當加強對學生的關愛和心理輔導,及時關注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以及心理發展趨勢。師德師范的核心思想就是關愛學生,這對德育教師來說更為重要,但是在職業院校發展現狀中,不少德育教師對學生的關愛很有限,缺乏與學生之間的面對面交流,沒有定期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輔導。
(三)教師的言行舉止有待提高
德育教師的言行舉止對學生有直接的影響,學生是易于進行模仿的。同時,不良的言行舉止也不利于教師樹立在學生中的威信,所以教師課堂上進行授課時,學生不夠信服。就具體表現來說,有的教師在上課中對學生不夠尊重,對學生進行變相諷刺與挖苦,在授課時出現遲到早退現象,或者在上課時接聽電話處理私人問題,或者在校園內抽煙,沒有給學生起到良好的表率
作用。
三、加強職業院校師資隊伍德育建設的策略研究
根據目前高等職業技術學院教師德育建設中存在的問題,在職業學院建設中應當把教師的德育建工作放在學校工作中的重要地位,采取切實有效的措施加強教師的德育建設,例如完善職業院校德育教師的引入機制、構建德育教師發展的有效平臺以及加強教師德育方面的績效考核,從這三個方面進行了具體的論述。
(一)完善職業院校德育教師的引入機制
在職業院校教師隊伍建設中應當完善德育教師的引入機制,制定一套嚴格的流程,加強德育教師的選拔和聘用,做到德才兼備擇優錄取。在具體的學校工作中,可以引入一批專業理論知識強的心理學專業人才對學生的心理狀況進行輔導。加強對教師的培訓,優化教師的知識體系,提高其思想道德水平。
(二)構建德育教師發展的有效平臺
首先是資金保障平臺的搭建,這主要要求職業院校領導層提高對教師德育建設的認識,在政策的支持下有效利用財政資金以及學校相關建設資金,組織德育課教師開展教學實踐活動。其次是擴寬教師進行教學的信息來源平臺。德育教師工作中需要準備大量的教學信息,可以通過教學培訓、網絡平臺學習以及教研小組探討等方式加強德育教師自身綜合素質的提升。
(三)加強教師德育方面的績效考核
績效考評制度是對教師年度表現的綜合考評,對教師的日常工作具有重要的激勵作用。職業院校應該建立并完善針對德育教師工作表現的考評機制,提高德育教師的教學責任感,給教師施加一定的壓力。把師德考核列入年度考核計劃之中,作為教師晉升的重要參考。對德育工作中表現優秀的教師進行一定的物質和精神雙重獎勵,促使教師在日常工作學習中加強自身業務素質的提升,提高開展德育工作的積極性。
在職業院校德育工作開展過程中,德育教師的專業素質起著關鍵性的作用,因此德育教師應當加強責任意識,提高業務水平,提高德育工作的積極性。為此,職業院校領導應當引進一批優秀的專業人才,構建德育教師發展的有效平臺,加強教師德育方面的績效考核,促進德育教師工作的開展。
參考文獻:
[1]于發友.中學德育教師隊伍現狀調查研究報告[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1,46(2):79-83.
[2]陳雪梅.中學德育骨干教師隊伍管理的問題及對策研究[D].四川師范大學,2006:66-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