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機電工程學校,廣西 南寧 530001)
[摘 要] 職業素質成了新時期企業和社會對于人才的基本要求,職業素質要求學生具有一定的抗壓能力,具有面對困難不放棄的素質,具有良好的責任意識。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可以借助相應的體育運動項目,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培養學生的職業素養,從而使學生能夠適應未來職業環境的需要。這就要求加強體育教學對于職業素質培養的研究,不斷地發揮體育教學的價值,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關 鍵 詞] 體育教學;職業素質;職業素養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149-01
在中職體育教學的過程中,面臨著新的任務和要求,不僅要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還應當培養學生參與體育運動的習慣,提高學生適應環境的能力,使學生在就業之后能夠及時地適應職業發展的需要。通過體育教學來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在國外職業教育中已經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對于我國中職體育教學來說,應當積極地學習國外和國內的有效經驗,重視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和提高,從而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
一、體育教學對于提高職業素質的意義
在新時期,隨著國家對中職學校教育的不斷重視,對中職學生的人才培養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中職學生在經過一定時間的學習之后需要進入社會中,參與社會就業,這就對學生的職業素養提出了比較高的要求。特別是在獨生子女政策的影響下,學生之間的生活環境不同,導致學生的性格存在比較大的差異,表現在一些學生比較任性、自負,而部分學生膽小、脆弱。部分中職學生缺少吃苦耐勞的精神,缺少面對困難和挫折的勇氣,這些素質都難以滿足未來職場的需要。通過在體育教學中加強學生體育素質和心理素質的培養,不斷地完善學生的人格,對于改善學生的不良習慣,培養學生的獨立性,適應就業環境具有重要的意義。
二、通過體育教學提高學生職業素質的方法
(一)重視學生體育素質的培養
在新時期,中職學生生活中的娛樂活動比較多,但是在體育素質方面則出現了倒退的情況,特別是大部分學生在閑暇時間抱著手機上網,沒有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對于體育教師來說,在教學的過程中應當首先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素質,使學生能夠認識到體育運動的重要性,改變對體育運動的觀念,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運動習慣,特別是培養學生終身體育的習慣。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要結合時代的特點和學生個性的發展需要,采取靈活的教學模式,使學生能夠積極主動地參與到體育教學中。教師應當將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作為重要的教學目標,在教學的過程中培養學生體育運動的習慣,從而使學生在面對工作壓力時具有良好的身體素質,能夠適應未來就業環境的需要,從而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
(二)重視學生的身心全面發展
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要主動地更新教學觀念,促進學生身心的全面發展。特別是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要重視學生身心的發展。對于體育教師來說,應當善于發現學生長處,轉變教學觀念,結合學生的特點開展相應的體育運動項目。例如,可以借助拓展項目,提高學生心理素質,培養學生抗打擊的能力,使學生在面對困難時具有堅持下去的勇氣。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應當努力提高體育課堂的趣味性,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從而使學生在參與的過程中有所收獲,同時也能夠獲得快樂。教師可以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和個性等,制定針對性的體育教學計劃,從而使學生能夠得到全面的發展,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不斷地滿足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
(三)創建新的體育教學體系
時代的快速變化,使社會對于人才的需求也出現了巨大的變化。對于體育教學來說,也需要適應時代的發展要求,加強體育教學理論和內容的更新,創新體育教育體系,從而不斷地促進學生的發展,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這就要求教師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主動地更新教學觀念,選擇具有時代氣息的體育教學內容,提高體育教學的新穎性。在體育教學的過程中要主動關注職業素質教育,將職業素質教育作為體育教學中的關鍵內容。通過采取有效的措施,學生能夠在參與體育運動的過程中,實現個人素質和能力的提高,不斷地完善學生的人格,培養學生良好的溝通能力,使學生能夠掌握解決問題的一般方法等。對此,教師可以引入一些具有挑戰性和趣味性的體育項目,通過這種方式加強對學生職業素質和能力的培養。
對于體育教學來說,在新時期下其功能越來越多元化,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身體素質,對于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合作意識的養成,對于學生職業素質的培養和提高都具有積極的意義。對于體育教師來說,要主動地適應新時期下人才培養的要求,加強教學內容設計,提高學生的職業素質,不斷地提高學生的職業能力和就業能力。
參考文獻:
[1]邢西強.職業院校體育教學對學生職業素質提高的作用[J].才智,2016(26):122.
[2]時小勇,張艷.體育教學現狀和學生職業素養現狀調查研究:以我校化工專業學生為例[J].鴨綠江(下半月版),2016(2):201.
[3]朱建明.高職體育教學對學生職業素質和體能的培養[J].新校園(上旬),2016(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