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林州市職業教育中心,河南 林州 456550)
[摘 要] 在學生解題出現錯誤時,通過創設問題情景,讓學生以錯悟錯,脫離“陷阱”,采用糾練結合、糾錯再防錯等方法,講究糾錯藝術,激起學生思維調整,提高防錯能力。
[關 鍵 詞] 糾錯藝術;思維調整;防錯能力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151-01
學生在解題時難免會出錯。遇到學生出錯時,要對準出錯成因講究糾錯藝術,這樣才能給學生留下深刻而鮮明的印象,激起學生極富感情的思維調整,提高學生的防錯能力,實現師生雙方的最佳配合。怎樣在教學中設計糾錯藝術呢?
一、創設“認識沖突”情景,讓學生自己從“陷阱”中爬出來
認識沖突是一個人已有的知識經驗與當前面臨的情景之間的沖突和差異。由于學生的知識水準、認識能力等的局限性,有時掉進了“陷阱”中,尚且沒有絲毫察覺。這時,教師可更換一個新的思維角度,啟發他們動腦動手,導出正確結論,從而產生“認識沖突”,進而激發他們自覺地去探尋錯因,糾正原有的認識偏差,從“陷阱”中爬出來。
如學生在做“設a,b,c,d∈R且a2+b2=8,c2+d2=4,求ac+bd的最大值”一題時,大部分學生的做法是:因為a,b,c,d∈R,所以a2+c2≥2ac,b2+d2≥2bd,從而得2(ac+bd)≤a2+c2+b2+d2=12,故ac+bd的最大值為6。對這一現象,不要急于解剖錯因,應先讓學生用做差法證明:(a2+b2)·(c2+d2)≥(ac+bd)2,待證完后,提出能用該不等式解決上面一題嗎?學生躍躍欲試地做了起來。稍后,有學生舉手質疑,“老師,我做出的答案是4根2,怎么不是6呢?”經過自查和討論,找到了原解法的錯因。
二、尊重學生的勞動成果,個別糾正
學生的思維程度不等,但有時也不乏創新意識。若發現學生思維中有微弱的光點,就應及時給予表揚,并誘導、啟發,幫助其完善,激起其強烈的求知欲望。
如學生在做“由數字1、2、3、4、5可組成多少個沒有重復的,且比20000大,且百位上不是4的自然數?”一題時,學生做法是:因為所求的自然數比20000大,故首先安排萬位,有Р14種方法;其次百位上數字不是4,故百位上數字只有從余下的除4外的數字中選一個,有Р13種方法;最后將余下的數字進行全排列,有Р33種方法;滿足條件的自然數共有Р14Р13Р33=72個。這種解法,對初學的學生來說,能按先萬位,再百位,最后其余位的順序排列。這種思維的條理性難能可貴,我給予了及時肯定,同時誘導啟發:若萬位上排的是4,那么百位上有幾種排法呢?噢,我明白了,應分萬位上排4和不排4兩種情況考慮。至此,既保護了學生的自尊,又調動了學生的思維,達到了糾錯的目的。
三、將錯就錯,就勢歸謬,以錯悟錯
糾錯的關鍵是讓學生變“被動糾錯”為“主動糾錯”。在學生不知不覺滑進解題誤區時,采用正面糾錯效果往往不佳,不如將錯就錯、就勢歸謬、以錯悟錯的記憶深刻。
如學生對對數中真數的取值范圍常常忽略,為了加深印象,我做了如下設計:x2=1只有一個根,你相信嗎?請看推導:兩邊取自然對數得:lnx2=ln1,即2lnx=0,因為1的對數為0,所以x=1。x2=1明明有兩個根1和-1,為什么少了一個根-1呢?這時學生查錯動機強烈,一旦錯因被揭穿,必定會留下深刻的印象,進而加深對公式loga Mn =nloga M中M>0的認識。
四、糾錯防再錯,糾練要結合
知錯不等于糾錯,糾錯意在防錯。在教學中只重視示錯、知錯、糾錯,而輕視思維順導、反饋訓練的現象還較為普遍。為此建議糾練結合,從長計議,要舍得花費時間和精力,做好錯后防錯工作。
如學生在做“若直線l1∥l2,則l1與l2斜率相等”這一判斷題時,多數學生認為正確。我的做法是:首先讓學生做出直線x=3與x=-2的圖像,觀察它們是否平行,思考傾斜角度數與斜率存在情況,進而判斷命題真假。把糾錯推向一個新的階段,學生有了科學的思維指導。最后,設計如下反饋訓練:若直線x+(a2-1)y-3=0與直線2x+(a+1)y-2=0平行,則a的值為多少?這是糾錯成果鞏固的重要環節,也是教師確定相應對策的重要依據。
五、課外糾錯,寓錯于樂
寓錯于樂,樂中糾錯的情景創設是課外糾錯得以高效持久開展的重要因素。課外糾錯不僅需要教師的精心策劃與科學的啟導點評,并且要符合學生的心理習慣,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
如根據青少年的好奇心,開設“病診所”。由學困生提供“病癥”,由優生當“醫師”,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開展“診斷”“治療”。再就是指導學生寫“糾錯日記”,記錄自己的錯誤表現形式,知錯查錯經過,整理糾錯程度,抒發認識感想,制定防錯措施等。
上述觀點僅是個人的一點膚淺的教學經驗,還很不充實,還有待于廣大從教人員在實踐中不斷探索、優化、實施,達到提高學生的查錯意識,防錯糾錯能力,降低出錯率的最終目標。
參考文獻:
[1]吳惠青.中國當代教育實驗[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1993.
[2]江丕權.關于教與學:波利亞《數學的發現》與“探究式教學”[J].中國教育學刊,20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