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省鶴崗市蘿北縣職教中心,黑龍江 鶴崗 154200)
[摘 要] 近年來,通過不斷探索,嘗試運用“三講三不講”教學理論進行分層次教學的教學模式。同時,發現“興趣”是諸多“非智力因素”中較為重要的關鍵因素,它關系到教學質量的提高,為此高度重視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在長期的教學過程中,為了探索其潛在的學習潛能,提高數學素質,運用四種策略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對學生的教育,不論是后進生還是優生,教師都要正確估計,建立好學生學習情況檔案。學生對數學有了興趣,雖然不是學生取得好成績的唯一途徑,但必定是學好數學的重要保證。
[關 鍵 詞] 職高數學;興趣;能力;三講三不講
[中圖分類號] G712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152-01
數學目標的完成,過程優化的實現,關系到學生的智力因素,而非智力因素如興趣、動機、情緒、意志等也不無關系。近年來,我們不斷探索,嘗試運用“三講三不講”教學理論進行分層次教學的教學模式。實踐中,感到分層次教學不僅能培養學生勇于探索、敢于創造的精神,而且更能體現因材施教的教學原則。
一、利用數學史料,提高學習興趣
數學的發展史就是人類歷史上的一幅畫,利用歷史上的著名試驗、名人軼事、歷史故事來講述數學的發展史,既培養了學生辯證唯物主義和愛國主義教育觀,又可提高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我將世界各地許多著名的科學故事整合編成小冊子印發給學生,讓學生課外閱讀,學生以此為榜樣,激勵自己努力上進、努力學習。結合教材知識,把一些相關的史料滲透于課堂教學之中。如講到“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時,講解了高斯的故事,使學生明白了“等差數列前n項和公式”的由來,便于學生記憶理解,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生動形象的描述,引起學生興趣
興趣是求知的前提。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挖掘數學知識中包含的條件和等價關系,以及豐富的情感素材,通過視覺和生動的語言來描述,對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在細心觀察和濃郁的情感氛圍中引起學習的興趣。如講“計數原理”時,有這樣一個例子:從甲、乙、丙三名候選人中,選定的兩個人分別擔任班長和副班長,有多少種選舉結果?為了直觀形象,我在班里找出3名學生,按照分步計數原理,得出了最后的正確結果,學生參與其中,提高了他們的學習興趣。
三、給學生參與的機會,激發學生的學習情感
教學是師生的雙邊活動,教師要最大限度地給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教師與學生同思考,共探討,一起分享成功的喜悅和經受緊張的思索,而不是把學生看成被迫的“容器”,一味地灌輸。讓學生發表正確的看法,解決矛盾,探求新知作為學習的成果,使他們的思維始終處于最佳狀態。如:在教學“直線的性質”時,教師讓學生任意舉出有關直線性質的例子,利用三腳架可以將照相機放穩,它應用了不共線的三點確定一個平面;工人常用兩根平行的木條來固定一排物品,應用了兩條平行線可以確定一個平面;商店里的營業員用彩帶交叉捆扎禮品盒,這是兩條相交直線確定一個平面的應用。這樣學生不僅能夠積極參與到活動中來,還解釋了生活中的一些事例。突出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性,促使學生不斷對數學產生興趣。
四、創設“問題情境”,激發興趣
例如,在教學“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時,我先給學生講了一個數學故事:傳說國際象棋的發明人是印度的大臣薩·班·達依爾,舍罕王為表彰大臣達依爾的功績,準備對他進行獎賞。這位聰明的大臣達依爾說:“陛下,請您在這張棋盤的第一個格子內放上1顆麥粒,在第二個格子內放上2顆麥粒,在第三個格子內放上4顆麥粒,在第四個格子內放上8顆麥粒,依照后一格子內的麥粒數是前一格子內的麥粒數的2倍的規律,放滿棋盤的64個格子,并把這些麥粒賞給您的仆人吧。”我問學生:國王真的能做到嗎?學生說什么的都有,于是我抓住了時機告訴學生,學習了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你們就會明白其中的奧秘了。這也是我們這節課所要學習的內容,這樣創設問題的情境,形成懸念,讓全班學生一起學習,為后續學習提供了動力并規劃了方向。待學生理解了等比數列的前n項和公式,還沒等我提這個故事,學生就早已按捺不住了,情不自禁地又議論起來。最后,全體學生都明白了,國王根本做不到,因為麥子的總質量約為7.36×1017g,約合7360億噸,這是大得讓人無法想象的數。國王不可能兌現他對大臣的獎賞承諾。所以,在數學課上,教師要喚起學生的內因,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否則就是一堂失敗的課。因此在教學中,教師要有意制造懸念,創設誘人的知識情境。
總之,職業高中的學生文化基礎相對較差,高中階段的數學內容開始深入學習,對他們來說有一定的學習困難,通過多種教學方法的運用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逐步讓學生喜歡上數學課。在筆者的實踐中,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大大提高了,已經開始自覺地去主動學習,這是我們教師最高興的事情。
參考文獻:
[1]鄧小榮.高中數學的體驗教學法[J].廣西師范學院學報,2003(8).
[2]竺仕芳.激發興趣,走出誤區:綜合高中數學教學探索[J].寧波教育學院學報,2003(4).
[3]翟連林,姚正安.數學分析方法論[M].北京:北京農業大學出版社,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