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工商職業學院,重慶 401520)
[摘 要] 教育最根本的事情是關注學生、關愛學生。貧困高職生是高校中的一類特殊的群體,一直以來都備受關注。主要從貧困生幸福感低的原因以及有效的解決措施兩個方面來談一談以思政教育來探析貧困高職生幸福感的提升。
[關 鍵 詞] 思政教育;貧困高職生;幸福感
[中圖分類號] G711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 2096-0603(2017)06-0174-01
貧困生一直以來都是高校教育中格外關注的一個群體,無論是國家還是學校,都想方設法地在學習和生活上幫助他們。貧困生因為家庭條件的原因,或多或少會產生嚴重的自卑心理。甚至有的學生為了能夠滿足自己的虛榮心,而做出不良的舉動。對于貧困生而言,物質上的補助是必需的,而精神上的補助才是至關重要的。之前也有前輩們討論過這個相關的話題,但大多數比較注重外在環境的創造以及物質條件的補給。本文將主要從貧困生幸福感低的原因以及有效解決措施兩個方面來談一談從思想政治教育來探析貧困高職生幸福感的提升。
一、貧困高職生幸福感低的原因
首先,在高校中,貧困生幸福感低的主要原因是經濟條件受到限制。一般貧困生的生活費僅夠平時的基礎開銷,甚至有的滿足不了基本開支。其次是因為貧困生容易產生自卑、嫉妒、膽怯等心理,與周圍其他學生的相處并不愉快。最后,因為周圍的生活環境對他們的影響,例如有的教師和學生會用異樣的眼光對待貧困生。
二、提升貧困高職生幸福感的措施
(一)加大教育補助,完善補助體系
要提升貧困高職生的幸福感,一方面國家和學校要加大對教育補助,盡可能多地幫助到真正需要幫助的學生和家庭。教育是國家之本,重視人才的培養,才能夠促進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加大對貧困生的補助,既可以在源頭上解決學生所面臨的問題,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減輕學生心理上的精神負擔。另一方面要不斷完善教育補助體系。近幾年,網絡上不斷曝光高校貧困生補助的不良信息,不公平、不公正的事件時有發生。學校應該高度重視這類事件,嚴格按照具體的規章制度來實行,切實保護好貧困生的利益。還應該適當教會學生如何充分利用補助,有的學生一拿到補助就開始亂花錢,絲毫不體諒父母的辛苦,一心只求自己一人的開心。對于浪費、不珍惜補助的學生,學校應該實施一定的懲罰措施。
(二)引導學生學會接納,心懷善良
一方面,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學會坦然面對貧窮的生活,不卑不亢,認真地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物質上貧窮并不是一種錯誤,只是目前存在的一種生活狀態。有的學生總是會因為貧窮而自卑,不敢與同學老師進行交流,總是獨來獨往,把自己封閉在小世界里。學會接納貧窮確實需要巨大的勇氣,但該面對的現實還是要學會面對。每個人都有優劣之處,應該讓學生正確地對待自己,以積極向上的態度面對生活。另一方面,教師應該引導學生心懷善良,學會愛自己、愛他人。有的學生羨慕甚至嫉妒物質條件優越的同學,進而做出一些過激的行為。教師也應該教會其他學生學會接納貧困生,不要用異樣的眼光和惡劣的語言對待他們,與人為善,與己方便。學生之間互相幫助、互相關心,創造出良好和諧的校園環境。
(三)幫助學生轉移注意力,不斷提高自我
面對生活的貧乏,有的學生選擇發憤圖強,而有的學生選擇走“旁門左道”。教師一方面應該幫助學生學會轉移注意力,不斷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世上還有很多珍貴的東西是物質換不來的,學生應該把自己的注意力主要放在學習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上。讓自己擁有健康的體魄、堅強的意志、樂觀的態度,一個人要活得精彩、活得漂亮,并不僅僅是依靠物質,能做的、能做好的事情還有很多,不能因為眼前的茍且而放棄遠方。另外,“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教師應該,適當教會學生如何在提高自己能力的同時不斷改善生活條件。有的學生勤工儉學,從事各種各類的兼職;而有的學生堅持學習某一類能力,珍惜自己的時間與機會。教師應該適當引導學生兼顧好本職學習與兼職,不能因為眼前的蠅頭小利而忽略自己未來的發展。
綜上所述,分析貧困高職生幸福感比較低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因為被實際的物質生活條件限制;其次是因為貧窮而產生一些不良的心理情節,經常容易從不好的角度考慮問題;最后是因為外在的生活環境多多少少會影響到他們的成長。為了能夠幫助貧困高職生提升幸福感,首先,應該加大對貧困生的教育補助,同時也應該不斷完善補助體系,做到公平公正。其次,教師應該引導貧困生正確地對待自己,學會接納生活,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學會感恩,用一顆友愛的心對待身邊的人。最后,教師應該幫助學生學會轉移注意力,努力學習,不斷吸取正能量,逐漸提高自己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孫穎.思想政治教育柔性化與大學生心理幸福感[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12.
[2]劉玉萍.高職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關懷的理論與實踐[M].福建:廈門大學出版社,2014.
[3]曾驪.愛的教育:高職生先進典型成長的思考[M].北京:科學出版社,2011.
作者簡介:彭楊(1989—),女,漢族,重慶人,就職于重慶工商職業學院,助教,法學碩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