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熙龍
聯合作戰中加強黨委統一領導的對策思考
王熙龍
習主席深刻指出:“黨對軍隊實施絕對領導有一系列根本原則和制度,無論戰爭形態怎么演變、軍隊建設內外環境怎么變化、軍隊組織形態怎么調整,都必須始終不渝堅持。”隨著世界新軍事變革的深入發展和我軍聯合作戰指揮體制的初步建立,聯合作戰已成為我軍打贏未來信息化局部戰爭的基本作戰形式。盡管在作戰樣式、戰場環境和指揮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深刻變化,但堅持黨委對作戰的統一領導,仍然是我軍贏得聯合作戰勝利的根本保證。
戰爭的政治屬性,從根本上制約著軍事目的、力量規模、策略選擇和戰局發展。聯合作戰的政治屬性內涵更廣、要求更高,一次作戰行動往往受到政治、外交、經濟各方制約,作戰行動的重心在于控制戰局、達成政治目的,打還是不打、什么時候打、怎么打、打到什么程度,都要服從服務于政治需要。統領作戰政治方向、統合作戰指導方針,是黨委領導聯合作戰的根本職能和第一要務。要提高戰略思維。注重把上級的戰略意圖、政治考量作為謀局、布局、控局的根本出發點,深刻把握天下大勢、周邊局勢、安全態勢、發展趨勢,搞清楚安全威脅來自哪里、由誰造成、如何應對,進而合理展開決策活動。同時,要聚焦戰場,把握敵我雙方參戰力量大小、武器裝備優劣、作戰能力強弱等問題,在宏觀籌劃和微觀把控中提升領導效能。要深研制勝機理。黨委要弄清作戰制勝諸要素及其內在關系,揭示作戰的特點和規律,澄清官兵的模糊認識,消除錯誤觀念,進而統一作戰思想,明確作戰方針,真正發揮核心領導作用。要精準駕馭全局。要強化官兵尤其是各級指揮員的政治意識、全局意識、號令意識,堅持把黨中央、中央軍委的戰略意圖作為最高目的,把貫徹執行上級命令指示作為根本要求,始終站在國家根本利益和戰略的高度,審時度勢地駕馭全局,審慎地進行作戰決策,正確選擇作戰目標,恰當使用作戰手段,嚴格控制作戰規模,始終把握作戰的正確政治方向。
信息化聯合作戰依托信息網絡融合各類作戰力量、單元和系統,多要素聯動、多維度聚力、多層次發力,其制勝能力的形成依靠體系結構的耦合度。各作戰力量“神聯力融”“攥指成拳”,才能有效發揮作戰效能,彰顯整體作戰威力。“統攬全局、協調各方”,是黨委領導作戰的重要職能。聯合作戰的過程中,作戰體系是多元立體的,除縱向領導關系體系中的各種力量外,友鄰部隊、地方政府乃至社會機構等,都構成了作戰體系中的重要單元,堅持黨委對作戰的統一領導,既要向內聚合軍兵種作戰力量的整體功效,又要向外融合各作戰要素的協調保障,最大限度地整合體系要素,聚放指揮效能。要充分發揮領導制度優勢。聯合作戰黨委班子吸收了各參戰力量的主要領導,通過黨委統一的集體領導下的首長分工負責制,使成員明確自身責任,達成具體分工,使來自不同軍種、不同組織的委員根據作戰任務、敵我情況和戰場環境等因素,科學確定不同力量的使用原則,確保合理用兵。要充分發揮思想領導優勢。強化各軍兵種主動配合的大局意識、令行禁止的紀律觀念、精誠團結的協作精神、同心協力的戰斗風氣,做到思想上統一、行動上一致,為提高體系融合力提供精神動力。要充分發揮組織領導優勢。按照人崗相宜的原則,既重視作戰部隊、一線部隊干部配備,也重視保障要素、后備力量骨干配備,確保每個作戰系統、作戰單元、作戰要素齊裝滿員。要充分發揮人民戰爭優勢。協調地方黨委政府,督導各級機關、社會組織、經濟主體,按照法律規定參戰支前,做好人員征召、物資征集、設施征用,真正做到軍內軍外一體聯動、作戰保障同頻共振。
聯合作戰攻防節奏變化快,作戰時空轉換快,戰場態勢發展快,交戰機會的時敏性以分秒計算,同時,在作戰體系的支撐下,“1枚導彈摧毀1棟指揮大樓”“1分鐘決定戰斗結局”成為可能。精準打擊、迅捷出擊的特點,使得作戰指揮的任何一次決策決心、任何一種戰術戰法都事關整個戰略全局,一次小小的失誤就有可能導致戰斗全局的失敗。這對黨委的科學決策、快速決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優選決策樣式。根據實際情況,在黨委會議研究、首長臨機決斷、黨委委托授權、上級裁決判斷等決策形式中,確定某項決策的具體樣式。要簡化領導程序。簡化情況反饋程序,特殊情況可以越級上報不必層層請示,部署緊急任務可以一步到位;簡化決策議事程序,區別不同的戰場條件作出具體規定;簡化干部任免程序,對在何種情況下由各級按級報批、在何種情況下由上級黨委制定、在何種情況下由軍政首長決定,都應作出明確規定;簡化命令指示下達程序,黨委一旦作出決議,應立即通報部隊,進行作戰部署,按照分工組織行動。要注重決策輔助。信息化聯合作戰不同于單一軍兵種傳統作戰,決策內容更具專業性、精確性,決策過程和方法更加依賴技術、信息和人機結合。要更加重視利用信息網絡技術平臺,系統搜集整理戰場信息,圍繞戰略全局綜合分析,力求全面掌控戰場環境和戰爭動態,為決策指揮提供科學依據。要更加重視運用計算機模擬推演,充分發揮數據庫的強大功能,建立與真實戰場環境相一致的虛擬戰場,對黨委的決策方案進行模擬推演,不斷完善和修正決策方案,增強決策的實用性和可行性。要更加重視發揮專家、技術人員的“智囊團”作用,把聽取分析輔助決策報告作為黨委議事的必經程序和固定內容。
信息化聯合作戰,是高風險高難度的決策、指揮和控制過程,確定了小打中打就不能打成大打態勢,謀定的必勝之局就不能打成危局僵局困局。但由于作戰對抗的激烈性,作戰行動產生與既定決心、計劃預期的偏差不可避免,必須根據戰役進程和戰場情況,靈活運用各種方法高效控制作戰。要突出監督調控職能。黨委在作戰中的角色定位,決定了黨委不僅是上級命令的貫徹者、本級任務的決策者,更是部隊行動的監督者。從聯合作戰的領導程序上看,在作戰過程中,本級首長決心被上級批準后,開始進入本級執行階段,如無重大情況改變,黨委主要發揮監督功能,依托健全的組織體系和嚴格的隸屬關系,將作戰決心轉化為本部隊的集體意志和統一行動,并緊貼作戰進程對各級黨組織的貫徹落實情況進行全面的檢查和全時全程的掌控,確保把所有作戰行動嚴格控制在戰略要求范圍之內,確保有效應對和控制各種復雜困難局面。要強化靈活處置能力。聯合作戰瞬時交戰、以快制快,黨委必須適應快節奏,不能死板教條,要根據戰場形勢,臨機處置、快速決策,并在抓關鍵謀全局的基礎上學會“放權”,把作戰指揮權交由指揮員,賦予指揮員更大靈活處置情況的權力,充分發揮黨委靈活決策與指揮員創造性作戰指揮兩個積極性。要建立決策修正機制。聯合作戰戰斗過程激烈殘酷,戰場空間高度透明,任何一個戰斗決心或黨委決議形成后,始終存在著修改調整的可能。要建立決策執行監督制度。作戰展開后,黨委成員要通過調研檢查、數據采集等方式實時掌握和監督下級對決策的執行情況,及時發現決策執行中存在的矛盾和問題,為決策的優化和修正提供客觀依據。要建立決策效益評估制度。緊貼作戰進程,重點查找決策實施后對戰局變化的影響、對官兵士氣的影響、對既定目標的影響,以此來確定決策的評估標準,并及時糾正部隊的行動目標偏差、行動時間偏差、行動方式偏差和行動效果偏差。
【作者系海軍大連艦艇學院政治系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