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軍 扆來格
領導干部要帶頭營造積極健康的民主氛圍
張 軍 扆來格
黨的十八屆六中全會提出,黨內民主是黨的生命,是黨內政治生活積極健康的基礎。這告訴我們,要確保黨內政治生活積極健康,就必須大力發揚黨內民主。領導干部作為黨內政治生活的組織者和參與者,就要帶頭增強民主意識、強化民主作風、接受民主監督,努力營造積極健康的民主氛圍。
領導干部只有認識到,民主意識是發展黨內民主的內在核心動力,是共產黨員不忘初心的重要標尺,才會時時銘記人民的生死情誼,從心里涌出股股真情。一是要把平等意識舉過頭頂。社會主義民主意識從本質上講,就是平等意識。我們的國家是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這就決定了領導干部同群眾之間在經濟地位、政治地位、法律地位和社會地位上都是平等的,任何人都沒有高于群眾的地位,都必須按照平等的原則來建立和發展同群眾的關系。然而,由于封建等級觀念的深刻影響,有的領導干部往往自覺不自覺地扭曲自己手中的權力,似乎權力不是群眾賦予的,似乎一有權力就高人一等。有的人甚至把人民群眾賦予的權力變為自己的特權,用以謀取個人的私利。因此,要從思想上克服等級觀念的影響,不斷強化平等意識,做到在任何時候和任何情況下,都以平等的態度對待群眾,永遠懷著“剪半條被子給群眾”的情懷,用帶著真情的民主行動調動群眾的積極性和創造性。二是要把公仆意識放在心中。我們的黨是為廣大人民群眾謀利益的工人階級政黨。因此,我們的各級領導干部必須樹立和增強公仆意識。增強公仆意識,要自覺承認廣大人民群眾的主人翁地位,真正把自己看成是人民群眾的勤務員。要堅定不移地把人民群眾的利益擺在高于一切的地位,時時傾聽人民的呼聲,處處關心群眾的疾苦,想人民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要躬下身子當學生,俯首甘為孺子牛,自覺做到重大問題讓群眾討論、重大決策讓群眾參與,使參政議政成為廣大群眾行使主人翁權利、履行主人翁義務的自覺行動。三是要把法律意識付諸行動。增強法律意識,說到底就是增強按人民的意志辦事的意識。當前,多數領導干部頭腦里有法律意識,但落實到行動當中有的卻不夠。因此,要推進民主政治建設,就得進一步增強領導干部的法律意識。增強法律意識,需要領導干部模范守法,切實做到依法辦事,使自己的言行符合法律的要求,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影響和教育群眾,帶頭遵守憲法和各項法律;需要認真履行職責,嚴格執法,做到違法必究;需要帶頭護法,堅決維護憲法和法律的尊嚴,與凌駕于法律之上的特權思想和行為作斗爭,與違法犯罪行為作斗爭,保證群眾的合法權益不受侵害、感情不受傷害,使民主政治建設在法治化的軌道上順利進行。
領導干部的民主作風,具有強烈的示范作用和輻射效應,民主作風越強,黨內政治生活的民主氛圍就越濃。一是落實民主集中制不打折扣。領導干部要帶頭貫徹執行民主集中制。帶頭學習提高,做“善學”的表率。作為領導干部,只有經常學習,加強政治素養和理論水平,才能在錯綜復雜的矛盾和問題面前,站在高處,統攬全局,把準政治方向,認清事物發展規律,作出正確決策。帶頭執行制度,做“善聽”的表率。決策質量的高低,從根本上取決于聽取意見、討論醞釀的深度和廣度。領導干部是班子中的“班長”,既不能當成“家長”,也不能當成“老板”,更不能當成“老大”,而是要當好“主心骨”,充分發揚民主,大興“群英會”,杜絕“一言堂”,讓班子成員敢說話、說真話,最大限度地挖掘每個人的智慧和潛能。帶頭發揚民主,做“善謀”的表率。“班長”在集體決策中的責任主要是研究和確定議題,做好組織和引導,聽取和歸納正確的意見,達成共識,作出決策。因此,必須善于把握全局性和戰略性問題,切實做到宏觀在胸、微觀在握。二是批評與自我批評不隔靴搔癢。黨員領導干部通過民主生活會、組織生活會等形式帶頭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適時而主動地自我亮相、自我揭短、自我擺丑,既能反思工作中的不足,不斷完善自己,又能起示范作用。要帶頭做自我批評。劉少奇曾指出,經驗證明:凡是那個地方的負責人在黨員群眾和人民群眾中認真地進行了誠懇的與必要的自我批評,那里黨員和人民的批評與自我批評也就會開展,反之就開展不起來。因此,領導干部在開展自我批評時,要做到講問題不講成績,講主觀原因不講客觀原因,講實話不講空話,講要害不講枝節。三是傾聽群眾意見不虛情假意。要以誠懇的態度、切實的措施廣泛地征求意見,認真地對待群眾意見,虛心地接受群眾的意見。要樹立容人諒人的寬廣胸懷,本著“有則改之,無則加勉”的態度去對待普通黨員的批評意見,防止和克服嘴上講民主、行動上壓制民主,或者搞形式主義的假民主傾向。要帶頭整改。行動是最好的號令,只要黨員和群眾說得對,就要立即改正。領導干部的這一行動會贏得群眾的真心擁護,會起到引導大家講真話、講實話、講心里話的潛移默化的作用。
領導干部要把民主監督當“良藥”,而不能當“毒藥”。接受監督越是用真心,對自己成長進步的作用就越大。接受監督,于公,有利改進工作,促進發展;于己,可正衣冠、明得失,少走彎路。一是要自覺接受組織的監督。嚴格遵守和執行黨內各項規章制度及黨內紀律,不越“雷池”,守住為官從政的底線。領導干部應把組織的監督看作是對自己的愛護和關心,把組織的選任看作對自己的考驗,把組織紀律和規章制度視作最高戒律。二是要自覺接受班子的監督。鄧小平指出:“領導干部的情況,上級不是能天天看到的,下級也不是能天天看到的,而同級領導成員之間彼此是最熟悉的。”“一班人”天天在一起工作,彼此知根知底,監督和被監督最現實也最有針對性。堅持集體領導,接受班子監督,必須定期交心通氣,明確責任分工,集體研究決定,尊重多數、重視少數。三是要自覺接受群眾的監督。古人云:“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自覺接受群眾的批評和監督,是領導干部的責任義務,更是一種修養、一種能力、一種氣度和胸襟。有了這種修養、這種能力、這種氣度和胸襟,人就會更加清醒、更加謹慎,看問題、作決策就會少一些主觀性、片面性和隨意性,與群眾的關系也就會更加和諧密切。對于領導干部來說,能夠做到與群眾感情同一、思想同心、目標同向,把群眾的批評和監督當作一面鏡子,主動和群眾打成一片,群眾才會真心地擁護你、愛戴你、支持你,黨內民主之花才能競相開放,花香四溢。
【作者系武警政治學院政治理論系政治委員、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