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啟蒙
對推動網絡與政治工作相融合的思考
劉啟蒙
習主席強調,政治工作過不了網絡關就過不了時代關。這一重要觀點,明確了當前和今后一個時期我軍政治工作必須要著力解決的重要課題。面對信息網絡化深刻改變社會生產生活的新趨勢,只有順勢而為、因勢利導,用好用活網絡平臺,有利于推動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與信息網絡技術相融合,才能在新的時代條件下煥發政治工作傳統優勢的強大生命力。
面對信息網絡化大潮滾滾而來,政治工作不能用鴕鳥心態去面對新情況,要主動刷新思維,搶占先機,做好網絡與政治工作的融合。一是樹立用戶思維。我軍政治工作是做人的工作,要盯著人做工作,不能見物不見人。對于生活在網絡時代的青年官兵,網絡已經成為他們表達需求、實現需求的重要途徑。借助網絡改進政治工作,才能充分尊重官兵主體地位,深入挖掘官兵現實需求,真正讓政治工作跟上時代,發揮作用。二是樹立社會化思維。互聯網具有眾包群智的特點,可以利用“外腦”,集多方智慧。美國《紐約時報》130年存檔數字化報紙的工作,通過網絡輸入驗證碼的方式,讓網民在不知不覺中完成了。網絡時代發揮政治工作傳統優勢,也要善于改進創新,把政治工作需求打包成為可供全體官兵甚至普通民眾參與的眾包產品,讓廣大官兵成為政治工作的深度參與者。三是樹立大數據思維。軍隊政治工作與工作對象實際相符合是做好政治工作的基本規律。大數據為準確把握新形勢下官兵思想觀念、心理特征和行為方式的新變化提供了技術支撐。可以利用實證化方式增加政治工作定量比例,利用開放的網絡集聚政治工作數據,不斷構建完善政治工作數據庫,不斷挖掘數據背后的規律,進一步優化政治工作方式方法,切實增強軍隊政治工作的預見性主動性。四是樹立大政工思維。網絡時代,萬物相聯。政治工作要善于利用網絡拉近官兵之間的距離,走出軍營做工作,把部隊、社會、家庭銜接起來,把軍內軍外、網上網下結合起來,把政治工作的主體客體融合起來,調動一切有利條件和積極力量,形成全方位、寬領域、軍民融合的政治工作格局,真正化被動為主動,讓每名官兵在強軍實踐中感受政治工作強大魅力和威力。互聯網本身是開放多元的,用互聯網思維發揮我軍政治工作傳統優勢,更需要與時俱進的品質,用創新的視角、包容的心態、大膽的探索,在具體工作實踐中為政治工作加裝網絡翅膀,推動實踐創新和理論創新。
隨著網絡在軍營普及,政治工作正在向全時空全領域方向發展,但網絡鏈路單一、帶寬不足、溝通不暢的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工作的實效。適應網絡特點發揮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迫切需要加強軍隊網絡的底層建設,實現“網網通、軍營通、人人通”,為政治工作提供信息傳播更快、覆蓋更廣的數據鏈路。一是建好政工網。要圍繞“服務中心、服務部隊、服務官兵”的建設思路,內容上主題突出、特色鮮明,在廣泛性即時性包容性上下功夫;技術上實現上下聯通、直達班排直至邊關哨所,在穩定性安全性暢通能力上下功夫;隊伍建設上加強網絡管理人才隊伍、網絡輿論引導人才隊伍和網絡宣傳報道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政工網建設水平。二是用好移動網。隨著通信技術的快速發展,移動網絡為“哪里有官兵、哪里有網絡,哪里就有政治工作”創造了技術條件。一方面要著力促進政工網“無線化”發展,大力推進“星網工程”項目,實現以無線方式連接政工網的跨越性突破,讓執行遠海巡航、國際維和以及野外訓練等任務的官兵能在動態條件下實時無縫鏈接政工網;另一方面要深入挖掘智能手機終端服務政治工作的功能,深入開發政治工作軟件,把優質資源推送到官兵手上,把官兵關注點吸引到政治工作提供的服務之中,讓官兵在潛移默化中繼承和弘揚政治工作的優良傳統。三是融合互聯網。互聯網技術已經發展相對成熟,應用領域十分廣泛。發揮政治工作傳統優勢,要善于走軍民融合的路子,把互聯網融入軍營,實現軍營內外網絡同步、信息互通,打破軍營信息“孤島”壁壘。既要注重內容融合,發揮互聯網資源豐富的優勢,滿足官兵學習成長和社會交往的需求,也要堅持開放態度,把黨史、軍史、部隊史等彰顯我軍威武之師文明之師勝利之師的精神產品向互聯網推送,讓廣大人民群眾能更直接更便捷地認識軍隊、了解軍人、支持國防。政治工作的實踐過程本質上也是信息交流,拓展網絡渠道,為政治工作加載數據鏈,有利于政治工作主客體之間的緊密聯系,為高效率發揮政治工作的作用和功能提供強大支撐。
網絡是社會信息大平臺,也是政治工作新空間。應當主動適應官兵新需求,實現人人能上網、處處能學習、時時可育人,讓廣大官兵有更多更直接的獲得感。一是打造專屬平臺。要緊貼時代脈搏,貼近現實生活,搭建具有政治教育、學習培訓、溝通交流和服務娛樂等功能,形式鮮活、外觀簡約、操作簡化的應用平臺。要切實提高平臺的交互性、可用性、可信性,增強吸引力和親和力,以官兵滿意為最終追求,使其成為官兵工作訓練生活的良師益友。二是整合現有平臺。隨著政工網建設不斷完善,互聯網接入軍營,智能移動終端在官兵中普及,不同類型、不同層次、不同功能的網站、公眾號資源充斥著網絡,存在類別不清、定位不準、重復建設等情況,不利于官兵準確及時獲取最有價值信息。應當針對政工網、移動網和互聯網等不同網絡類型特點,編織網絡地圖一張表,把最優質的信息資源統一接口,實現產品與用戶“零距離”對接,讓不同經歷、閱歷和崗位的官兵在及時乃至實時的高品質用網體驗中成為最忠實的用戶。三是激活平臺用戶。人人都是軍隊政治工作的主體,人人又都是軍隊政治工作的客體。在開放交互的網絡中,每個官兵無論職務高低,都是獨立自主、人格平等的人,在一定條件下都可以成為軍隊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角。一方面在政工網絡平臺的建設上,要把廣大官兵的意見建議作為重要參考納入其中;另一方面也要鼓勵大家充分利用豐富的網絡資源,集聚微智微行動,實現大眾用網萬眾創新,讓更多官兵在自覺行動中發揮政治工作主體作用。信息網絡時代,得平臺者得天下。政治工作只有擁有高效的平臺,才能網住廣大官兵,集聚思想凝聚力量。
新形勢下,網絡環境已經成為影響和制約軍隊政治工作實踐活動的時代因素。政治工作面對網絡環境應能動地發揮我軍政治工作的傳統優勢,主動適應新環境、努力優化新環境,占領政治工作的新陣地。一是強化主動性。韓非子云:“隨時以舉事,因資而立功,用萬物之能而獲利其上。”軍隊政治工作應當主動適應網絡發展這個大勢,客觀包容地認識網絡環境對軍隊政治工作影響和制約的客觀必然性、利弊兩重性,積極把握網絡環境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研究網絡環境與政治工作結合特點規律,推動政治工作向更廣領域高效拓展。二是強化滲透性。環境信息對人的思想心理作用,常常表現出“潤物細無聲”的效果。面對網絡時代官兵的新特點,既要用好傳統“說教式”“灌輸式”的顯性教育方式,也要用好適應網絡時代特點的隱性手段。閾下信息技術就是一種具有較好效果的隱性滲透手段,已廣泛用于廣告、政治宣傳、教育乃至軍事等諸多領域。要借助網絡信息容量大、傳遞速度快、覆蓋范圍廣、傳播樣式新、交互功能強的優勢,通過閾下信息技術,把簡短的政治工作文字、圖片、符號、聲音和視頻等信息以閾下形式植入各種網絡平臺,更好發揮政治教育潛移默化作用。三是強化戰斗性。網上意識形態領域斗爭形勢復雜,要緊緊圍繞中心、服務大局,堅持正確輿論導向,以正面宣傳為主,及時發出主流聲音、構建主流敘述、講好軍隊故事,凝聚起實現中國夢強軍夢的正能量。要優化互聯網軍事輿論宣傳布局,推動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融合發展。完善網上涉軍輿情監測研判和處置機制,加強熱點敏感問題和突發事件的輿情引導。增強各級運用和應對現代媒體能力,加強網上斗爭專門力量建設,不斷提升輿論引導和管控水平。
【作者系南京政治學院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