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貝貝
吳冠中的絲網版畫為什么得不到業界和市場的認可7錢鐘書書信手稿拍賣案中楊絳先生的勝訴說明了怎樣的問題?當前藝術品版權交易市場存在著哪些問題?其中又有哪些風險?當前盛行的IP概念熱又是由于什么原因造成的?在這篇對中央財經大學文化與傳媒學院院長魏鵬舉的專訪中,這些問題將會一一厘清。
Q=《繽紛SPACE》雜志
A=魏鵬舉
Q:對于藝術品版權交易而言,其中存在著哪些利益點和風險點?
A:利益點呢,在傳統的藝術品交易中,每一個藝術品都是具有稀缺性的,而且獨一無二。與之相較,藝術品版權交易顯然可以做到更規模化、工業化,使得邊際成本相對較小,并且與制造環節也可以很好地結合。比如吳冠中的原創作品可以制作成版畫,這意味著他的一個原創藝術品可以復制一百張甚至二百張,同時,他的藝術品元素也可以嫁接到其他的產品之上,比如杯子或者手機殼。風險點呢,如同上面提到的案例,授權機構將吳冠中的原創作品制作成絲網版畫,而藝術界對于這樣的做法是不認可的,一方面是因為版畫和油畫的性質一樣,必須是由本人原創的版畫才真正具有版畫的價值,而不應對其進行簡單的復制,同時,在價格上也不應該定得太高,可以說這是對IP運用得不恰當的例子。
Q:對于藝術品版權交易而言,當前市場存在著哪些問題和困難?
A:第一個問題是確權,就是確定權益。因為很多藝術品在最初交易的時候,對于知識產權的權益歸屬不清晰,比如一個人買一幅畫,到底只擁有了這幅畫的物權還是會連帶這幅畫的版權,其實他是不清楚的。這樣的話,可能會出現一些問題。比如畫作的所有者想拿來做衍生品開發,但是創作者本人的權益保護意識比較強,就會產生一定的矛盾。比如之前備受社會關注的錢鐘書書信手稿拍賣案,這個案件為什么最后是楊絳先生勝訴呢?簡單來解釋,就是錢鐘書書信的手稿物權是歸手稿持有人的,但手稿上承載的內容卻不是手稿持有人的,著作權還是屬于錢鐘書先生的。
藝術品的資產涉及到幾個權屬,它同時涉及到所有權與知識產權兩類權益。比如說一個畫家他可以把畫賣給買家,這個買家擁有的只是作品的所有權,藝術品上附著的知識產權,如果沒有特別清晰的權益交易,理論上還是屬于創作者本人的。而在具體的實踐之中,其中會存在一些爭議。比如一家美術館將其館藏的藝術品的知識產權(IP)拿出來再做授權的話,理論上是侵犯藝術家本人的權益的。
第二個問題是誠信。比如說一個代理商,無論是畫廊,還是其他的經紀平臺,如果要做一個藝術IP的開發,前提是他要和藝術家本人有協定。這個協定在雙方都遵守的情況下,其實對藝術品的IP開發是有好處的。但是有時會出現的問題是,有些藝術家的作品一旦有了比較高的市場價值之后,他們可能就會私下來做一些交易,這樣的話就會違背當初的約定。
第三個問題就是在藝術的衍生品開發方面,整個中介體系還不完善。這不僅涉及到剛才我們談到的法律層面的問題,還包括如何再設計的中介。一幅畫不能只是進行簡單的復制,而應該將其中的藝術元素拿出來重新設計,使其能夠產生與人們的日常用品更契合的一些形象。還有一種是生產性的中介,比如說當前博物館和美術館的衍生品開發,國內市場上普遍做得不是特別得好,不像國際市場上的體系那么發達、成熟。
Q:當前市場上比較有代表性的藝術版權開發項目有哪些?
A:目前有代表性的,或者大家談論比較多的,就是故宮博物院做了大量的創意產品的開發。它代表著一種比較常見的做法,就是將原創作品中的藝術元素抽取出來,重新設計之后融入到時裝、奢侈品或者說人們的一些日常用品中來。也有早期做得還不錯但是后來失敗的案例,比如之前國內的一個授權機構采用的就是IP授權開發的做法,當時也吸引了一批投資者,但是因為投資中存在著對賠協議,所以在該畫廊沒有成功上市之后,資本隨即撤出。還有種做法就是與藝術品的產權交易聯系在一起。比如南京文化藝術產權交易所經營的藝術資產包附帶的一個價值就是做藝術資產包的衍生品開發。這意味著藝術品資產包在資本化的過程中,具有生產性的增值,這個生產性的增值就是連帶的衍生品開發。
Q:當前國家對于藝術品版權開發方面有哪些政策性紅利?
A:從比較宏觀的政策來看,我注意到的主要是兩個直接相關的,一個是2014年國務院的10號文《國務院關于推進文化創意和設計服務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的若干意見》,其中指出,要促進藝術衍生產品、藝術授權產品的開發生產加快工藝美術產品、傳統手工藝品與現代科技和時代元素融合,其實就是強調文化創意類的知識產權如何和其他產業進行融合,帶動其他產業的提升。還有前不久國務院辦公廳日前轉發文化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國家文物局等部門《關于推動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的若干意見》,對推動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等文化文物單位文化創意產品開發工作作出了部署。
Q:現在在文化創意領域,尤其是文學和影視領域,IP的概念非常盛行。您如何看待這樣的現象?
A:IP的盛行不是因為單純某個領域,而是在互聯網時代語境之下的結果。比如《西游記》,它很早就被改變成影視節目,但是當時并沒有什么IP概念,只有在互聯網的背景下它的價值被幾何級地放大了。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互聯網文學,它和傳統文學不一樣的地方就在于,它自產生之日起身體里就帶有互聯網基因。互聯網的核心是用戶思維而不是簡單的讀者思維,其用戶極其強大,互動性也很強。龐大的用戶積累了相應巨大的影響力,使得傳統意義上的IP價值呈幾何級的膨脹趨勢,并且可以轉化為游戲項目、影視節目甚至是主題公園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