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曉岑
我縣壯劇歷史悠久,其保護傳承與發展情況卻令人擔憂,本人通過深入我縣部分鄉鎮調查,并借助周邊縣市廣西田林、靖西等地區對壯劇傳承保護與發展的先進經驗進行學習,現對我縣壯劇的發展與保護提出個人的一些見解
一、富寧壯劇簡介
富寧壯劇昔名“土戲”,壯語稱“降朵”,誕生于清初,已有三百年歷史。有“哎咿呀”、“哎的呶”、“乖嗨列”、“依嗬海”四大聲腔(亦稱四大流派)。主要流傳在花甲、剝隘、歸朝、那能、洞波等十一個鄉鎮。其中,剝隘鎮的索伍村、者寧村是富寧壯戲的發源地,至今已傳承了十一代。繁榮時期,全縣曾有133家戲班活躍在壯鄉村寨。壯戲表演成為壯族地區盛大的民俗節日重要內容。
上世紀九十年代,由于受外來文化和打工經濟的沖擊,富寧壯劇一度衰微沉寂。戲服破爛、劇本毀壞、老藝人相繼過世、大量年輕人走出壯鄉。這些因素導致了戲班活動的癱瘓停滯。能正常開展活動的戲班由一百多家減到十幾家。2006年,富寧縣被省文化廳命名為“云南壯劇之鄉”,2008年,捏合了富寧土戲、廣南沙戲和樂西土戲的云南壯劇被列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項目編碼:IV-82,受到國家級的認定和保護)。
自壯劇被申報為國家級保護項目后,我縣采取了一系列保護措施,使壯劇在近幾年內迅速恢復,截止2013年,恢復壯戲演出活動的戲班已有38家。
二、富寧壯劇面臨的困境與難題
富寧壯劇從九十年代至今,經歷著衰微到復蘇的艱難發展過程。近幾年縣委、政府及縣文化部門采取舉辦大型隴端節活動、開展壯劇專項調查工作和給予資金扶助等一系列保護措施,取得良好的效果。但目前富寧壯劇仍然面臨著諸多困難,這些因素成為富寧壯劇發展的瓶頸,復興之路任重道遠。
1、缺乏活動經費。民間戲班——購買服裝、樂器成為戲班恢復開展活動的首要解決難題。此外,舉辦隴端節、開展壯戲演出活動亦需要一定的活動經費。而戲班一般是群眾自發組成,無活動經費,文化部門的扶持也是杯水車薪,致使戲班活動舉步維艱;專業劇團——從編創劇本到排演壯劇,需要不菲的專項經費。文山州壯劇團只有基本的辦公經費,無法承擔打造精品壯劇的巨大開支,僅以現代歌舞為主要展示內容,嚴重偏離了劇團主旨。
2、人才青黃不接。民間戲班——壯劇正在面臨傳承保護的關鍵期,傳承鏈條尚未建立,掌握豐富編導經驗的老藝人大多離世,大量年輕人外出打工,或者受到外來文化的影響,不愿學習,戲班缺乏能獨擋一面、全面掌握編導演全面技藝的領頭人物,傳承后繼乏人,如在這關鍵幾年內不能恢復,很多壯族村寨的壯戲底子就隨著人亡藝絕,走向傳承斷代的危機;專業劇團——老一代積淀深厚專業知識的演員退休離開工作崗位,優秀主演漸次調離工作崗位,年輕的演員缺乏壯劇基礎知識的培養訓練,劇團缺乏編劇、導演、舞美、音樂制作和伴奏人才,致使文山州壯劇團這些年很少創編出優秀精品劇目。
3、優秀傳統正在消失,壯劇創新轉型困難。富寧縣民間很多有歷史價值的傳統戲服、劇本、樂器、道具遺失損毀嚴重;一些靠老藝人口傳心授傳承的表演身法、技巧、優秀劇目、聲腔唱法沒有整理保存為文字,一旦老藝人過世,就造成戲班無可挽回的損失。即使能保存下來的劇本也存數不多,致使戲班演出劇目、形式單一。傳統能演幾天幾夜的連臺戲,冗長繁復的唱腔適合農耕時代的農村慢節奏生活,但是在新世紀舞臺卻難以在傳統的基礎上有所創新,不符合快節奏的娛樂欣賞方式,無法吸引年輕觀眾的眼光和參與積極性。
4、群眾的經濟意識增強而文化保護意識薄弱。當前,由于群眾思想上經濟意識已占主導地位,造成戲班恢復等、靠、要的依賴性、被動性,群眾大多依賴政府文化部門的扶持,而缺乏當年舉辦隴端節那種人人參與、自愿籌資、積極性高的思想覺悟。
三、富寧壯劇保護傳承與發展的建議
1、加強領導、加大對民間壯戲班的扶持力度。應建立協調有效的保護工作領導機制,加強對云南壯劇保護工作的統一規劃,統一部署,將“壯劇”的保護納入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整體規劃中,加大經費投入,通過政府撥款,社會捐贈等方式籌集資金,建立云南壯劇項目的保護專項基金。積極扶持民間壯戲班,以獎勵的方式給予壯戲班解決資金困難問題,幫助解決服裝、道具、劇本和輔導等問題,大力扶持優秀文藝隊,讓其起到帶頭作用,發揮文藝隊的作用。從而使壯劇的保護、傳承、弘揚等工作得以進一步開展。建議每年重點扶持8家民間戲班,每個戲班每年扶持2萬元。努力做到每個聲腔都有兩個代表性戲班,每個戲班都有兩個傳統經典保留劇目,幫助戲班對代表性劇目的編排、提升,指導戲班建設、完善班史檔案。著力恢復有一定基礎的戲班開展活動,爭取到2020年民間戲班恢復活動的數量達到80家。
2、加大宣傳力度、提高保護認識。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宣傳教育,普及保護知識,營造保護的社會氛圍,豐富“文化遺產日”活動內容,以優秀的民族文化凝聚民族感情,增強榮譽感和自豪感,激發人民群眾建設富裕、文明、和諧家園的熱情。提高干部群眾對文化遺產保護重要性的認識,增強全社會的文化遺產保護意識,綜合利用電視、網絡等媒體多種途徑進行宣傳報道,例如通過建立富寧縣非物質文化網站,建立公路沿線大型廣告宣傳牌等措施來擴大對外宣傳,與世界接軌,從而提升我縣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知名度和影響力。一是政府和文化部門大力倡導弘揚壯族傳統節慶活動,支持農村舉辦各種民俗節慶活動。舉辦各級壯劇展演比賽,帶動民間文化保護的氛圍;二是修建農村壯劇演出戲臺和活動場地,建議在今后的新農村建設規劃中,把活動始于戲臺建設一并安排;三是政府倡導、引領民間恢復在老人壽辰、新居落成等喜慶活動中引入戲班助興演出的習俗,宣傳正能量,同時也能增加戲班的演出活動收入,保持戲班的持續性發展。四是以州壯劇團為龍頭,同時帶動全縣民間戲班不斷壯大發展,大招壯劇精品,使壯劇走出云南,走向全國乃至世界。
3、鼓勵各種傳承方式。一是鼓勵個人、家庭、群體傳承方式。相關部門可以授予壯劇傳承人證書、稱號等,建立傳承人保證制度,對他們進行生活和其他補貼,并要求他們做好壯劇的保護、傳承、弘揚工作。鼓勵他們帶徒學藝,舉辦相關傳習活動,建議政府研究扶持性政策;二是鼓勵學校教育傳承方式。開展壯劇進校園傳承活動,聯合教育局和學校建立壯劇校園傳承基地,邀請戲班師傅和傳承人擔任輔導老師,提高下一代對壯劇藝術的認識,擴大壯劇傳承面。編著介紹本地的優秀壯劇的鄉土教材,在中小學教育中開設相關課程,從小培養青少年對壯劇的了解和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