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旭+王楊陽

摘要:本文簡單介紹了研究區的斷裂構造,主要地質災害類型,結合相關知識對該區斷裂構造與地質災害的相關性進行簡單分析。得出了斷裂構造對懷柔區的地質災害,尤其是崩塌災害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斷裂線密度越高的地區,崩塌災害發生的可能性越大。它在更高層次上控制著山地災害的發生和分布。
關鍵詞:懷柔;地質災害;斷裂構造
引言:地質災害是指在自然或者人為因素的作用下形成的,對人類生命財產、環境造成破壞和損失的地質作用(現象)。如滑坡、泥石流、巖溶地面塌陷、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及沼澤化、土壤鹽堿化,以及地震、火山、地熱害等。城市的建設需要防止地質災害的影響,人民的正常生活也需要避免受地質災害的危害,因此我們應知道引起這些地質災害的地質因素,以更好的預防潛在的地質災害。
1.主要斷裂構造
研究區位于燕山臺褶帶之承德迭隆斷與密(云)懷(柔)中隆斷交匯部位,包括花盆一四海迭陷褶東部,密云迭穹斷西部、三岔口一豐寧中穹斷的南部及八達嶺中穹斷的少部分。由于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的特殊性,區內褶皺斷裂構造十分發育,褶皺以線性或規模較大的寬緩褶皺為主。斷裂構造以近東西向、北東向及北北東向為主,由于東部、北部穹斷的不斷隆起,西部迭陷的相對下陷,以及巖漿巖的大規模侵入造成區內構造特征的進一步復雜化。本區域內斷裂構造發育,主要集中在中部、中北部地區,規模較大,均以破碎帶、摩棱巖帶,擠壓片理帶和動力變質帶的形式出現。它們不僅控制了地層和侵入巖的分布,更重要的是造成了巖石的極度破碎,為地質災害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來源。
(1)長哨營一古北口斷裂帶:東西向展布,橫穿懷柔區北部山區,由多條斷裂擠壓動力變質帶組成,展布寬度可達7—8千米,并發育有近南北向、北東、北西向次級斷裂,以破碎帶形式出現,沿斷裂帶均有中生代酸性、中基性巖漿侵入。致使巖石更加破碎,產生大量固體碎屑物質。
(2)青石嶺斷裂:由南至北呈近南北向展布于云蒙山巖體西部,以構造巖漿活動帶、斷裂破碎帶和結晶基底深埋突變帶形式為特征。斷裂帶寬數百米,最寬的后山鋪、棗樹林一帶可達l千米。其活動時期較早并具多期活動的特點。受該斷裂帶強烈作用,附近地形切割強烈,山高谷深,同時山體巖石遭受嚴重破壞,崩塌極為發育,致使溝谷內積累了大量崩落物,松散固體物質極為豐富。
(3)崎峰茶一琉璃廟斷裂:位于懷柔區中部,于琉璃河流域穿過,為本區北東向一般斷裂的代表,其北東端與青石嶺斷裂相接,該斷裂經歷了多期活動。有較復雜的相對運動和變形過程,破碎帶寬50-200米,巖石破碎為角礫巖。派生了一系列次級北東向及北西向小型斷裂,造成附近地形切割強烈,山體破碎,不良地質現象發育。
2.災害總體類型
在劃分地質災害類型時,以引起災害或具有潛在危害的崩塌、泥石流和不穩定斜坡等野外實地調查資料為依據,不考慮未引起災害或不具潛在危害的滑坡、地質環境點。依據中國地質調查局《滑坡崩塌泥石流災害詳細調查規范(1:50000)》,結合調查區實際情況,劃分出調查區地質災害主要類型有:崩塌、滑坡、泥石流、不穩定斜坡、地面塌陷5類。懷柔區境內類型主要為泥石流,其它類型包括崩塌,滑坡,和不穩定斜坡等。
從840個野外實地調查地質環境點,確認地質災害及隱患點688個,其中崩塌415處,泥石流205處,不穩定斜坡63處,滑坡5處,地面沉降0處。分別占地質災害點總數的60.3%、29.8%、9.2%、0.7%和0.0%(表1)。
3斷裂構造與地質災害的相關關系分析
斷裂構造對懷柔區的地質災害,尤其是崩塌災害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斷裂越發育(斷裂線密度越高)的地區,崩塌災害發生的可能性越大。為了對構造斷裂與全區地質災害的相關性進行分析,首先基于全區斷裂分布圖,生成了全區斷裂線密度分布圖;其次,考慮到懷柔區地質災害主要為崩塌和泥石流災害,基于現場調查和1:1萬地形圖,生成了全區崩塌和泥石流的面積分布圖。最后,借助GIS平臺的空間分析等功能,分析了不同量值范圍內地質災害的發生面密度。
隨著斷裂線密度的增大,崩塌的面密度增大,也即相應級別內崩塌發生的可能性增大。然而,泥石流面密度與斷裂線密度的相關性不大,這可能與該地區斷裂對泥石流災害的控制作用不明顯有關。同樣,為了分析斷裂與不穩定性斜坡的關系,計算了各級別斷裂密度區不穩定斜坡的點密度。結果表明:不穩定斜坡的點密度隨著斷裂線密度的增加逐步增加,即隨著斷裂線密度的增加,不穩定斜坡的發生概率增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