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京麗
摘要:在國土空間開發建設中,采用適宜性評價方法后,可以提高土地空間的利用效果。本文結合相關的參考文獻,以及國土空間建設的現狀,對國土空間的適宜性評價體系與方法進行了總結。研究表明,國土空間適宜性評價涉及到多個學科理論,有助于推動土地空間的統一、整合。
關鍵詞:國土;空間開發;建設;適宜性;評價;研究;進展;分析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現代化建設的規模不斷擴大。與此同時,也加大了國土資源的消耗,并引起了人與自然、經濟與生態環境等多個方面的矛盾。鑒于此,必須認真研究城市規劃、經濟地理、土地科學方面存在的問題。在此基礎上,建立專門的土地適宜性分類評價,達到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的目的。
一、國土空間開發建設適宜性評價的實質
本文根據相關的理論研究成果,從三個方面出發,對國土空間開發建設適宜性評價的實質進行分析。
1、人類社會安全與公正。從宏觀層面上來講,在城鎮與工業開發布局匯總,不僅要考慮到自然條件因素,而且還要關注到人類的安全問題。除此之外,盡量達到空間布局的均衡性,以此來減少貧富差距,緩解社會矛盾。從微觀層面上來講,建設空間應該考慮到多個主體的利益訴求,規避在建設中產生的風險。
2、經濟效率。同樣,站在宏觀的角度上來看,在開發地域的過程中,必須遵循一定的空間規律,以此來保證空間形態的有序性、高效性。從微觀的角度來分析,在建設用地選址方面,應該認真考慮工程成本、人類的社會經濟活動,以及與外部聯系等因素,從而提高社會系統的服務功能。
3、生態安全。從宏觀方面上來看,開展土地開發活動,必須達到環境資源能力與開發規模的協調性、統一性。這樣做的目的在于:充分發揮地表的生態服務功能。站在微觀的角度上來看,要求盡量減少對自然系統的物理破壞,提高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度。
二、指標體系分析
在國土空間開發與建設中,首先要建立專業化的評價體系。根據相關的參考文獻可以看出,國土空間開發適宜性指標建設中,受到多個因素的影響,包括自然地理條件、生態環境因素、社會經濟條件,公眾方面的因素等。
1、“千層餅”模式時期。在20世紀60年代,誕生了千層餅模式。該模式在應用的過程中,考慮了地理、水文、地貌、土壤、氣候等多方面的因素。當前,很多專家在研究案例時,都采取了這一模式。然而,很多地方并未建立出針對性的指標。
2、工程地質條件主導時期。在20世紀80年代,建設用地適宜性開始得到了社會的廣泛主語。特別是針對自然條件用地方面,引起了熱議。然而,研究人員在實驗的過程中,過分關注到了自然條件方面的因素。包括地基承載力、地質構造情況、地震活動情況等。
3、指標多元化時期。進入21世紀以后,建設用地指標逐漸呈現出了多元化的發展特點。首先,學術界在研究的過程中,除了考慮自然因素外,更多的關注到了空間擴展帶來的生態問題。包括對河流、湖泊、農田、風景名勝區的考察,并形成了有價值的指標。其次,減少了對地質條件變量的研究,擴展了對地貌類型的范圍,比如地貌的坡度、坡量、高程等。除此之外,還增加了其他的綜合性的地質數據。
4、新興的空間開發適宜性指標。隨著城鎮化建設的進一步發展,誕生了新興的空間開發適宜性指標。該指標具有綜合性、系統性特點。主要指標范圍包括:生態環境的狀態、水土資源、災害風險、社會經濟發展、交通區位等。
三、國土空間開發建設適宜性評價的辦法
當前,經過多年研究,在國土空間開發建設中,形成了專門的指標體系,并建立了多個評價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生態位模型的適宜性評價。該評價指的是:在城鎮空間開發中,將建設空間看成是多維資源需求空間。另外,將評價單位認為是多維資源的供給空間。然后,對二者之間的匹配程度進行分析、對比,判斷出適應性水平。采用生態位模型適宜性評價后,可以利用多種轉換規律進行量化,然后得出生態位適宜度指數。同時,在使用該評價方法的過程中,主要從系統耦合性的角度來分析。因此,給國土開發建設提供了新的思路。近年來,該評價方法在城鎮用地、居民點用地中,被廣泛應用。研究表明,生態位模型適宜性的主要特點是:在計算綜合指標時,采用非線性算法,而且承認指標之間的關系。然而,如果指標發生變化后,就會加大評價的難度,從而產生一定的苦難。除此之外,部分指標之間并不存在關聯性,在土地開發利用方面也存在一定的差異性。在這種情況下,就很容易出現評估方面的誤差。
2、公眾參與式綜合評價。上述辦法在實施的過程中,主要是從土地條件、特定開發方式上進行考慮,然后判斷出它們之間的匹配度。同時,對自然災害、生態環境、經濟因素給予了關注。但是,在國土空間開發建設中,不僅要涉及到空間本身的特性,而且牽扯到多個主體方面的利益。所以,在國土空間開發建設中,不能僅僅考慮到上述因素,還要將這些主體的利益訴求納入到其中,從而在價值選擇上,做出準確的判斷。除此之外,還要對國土空間開發的情景、用途進行分析。在這類考察中,往往需要從參與者的角度來出發,然后對評估因子進行判斷。通常情況下,可以采取信息采集、訪問、調查的方式來實現。然而,當前國內在這方面的研究成果來比較少。因此,在今后的工作中,還要進一步加大研究的力度。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適宜性評價在國土規劃、土地利用方面的價值。
結束語:本文結合實際的工作經驗,分析了國土空間開發與建設中,建立適宜性標準的進展。在分析的過程中,結合了多個參考文獻,提出了當前采用的適宜性指標,包括生態位模型的適宜性評價:公眾參與式綜合評價等。希望可以起到參考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