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靜

摘要:小李莊軍墾舊址是兵團早期典型的蘇式建筑群,有過輝煌的開發建設史,演繹過兵團軍墾人早期的故事,這里是兵團生產部隊的一個指揮中心,譜寫了屯墾成邊、軍民團結的華麗樂章,是新中國新疆屯墾的典范,為新疆的屯墾戍邊歷史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它在瑪河東岸沉寂了數十年的滄桑之后,于2013年被確認為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因此,梳理和挖掘它的屯墾精神和創業歷史是對它進行研究和保護利用的關健。
關鍵詞:小李莊:兵團屯墾:研究
小李莊是一個很神奇的地方,在過去方圓百里無人不曉,他的名字傳遍四方。1949年新疆和平解放,1951年中國人民解放軍第二十二兵團根據黨中央毛主席屯墾戍邊的戰略部署,改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新疆軍區農業生產建設兵團,下轄十二個農業建設師,當時的農業建設第十師師部就駐扎在瑪納斯縣紅旗公社的小李莊。小李莊曾經駐有師團兩級機關,曾是兵團屯墾戍邊事業的指揮中心,也是當時瑪納斯河東岸、石河子墾區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號稱“軍墾第一莊”,它對石河子墾區乃至新疆生產建設兵團政治、經濟、文化的發展做出過巨大的貢獻,被當地老百姓親切的稱之為“小北京”,它養育、培養和影響了一代軍墾人,是新中國新疆屯墾事業發展的歷史見證。而今天,在史料中很難查到對小李莊的記載,將小李莊與農十師的發展史一同記載的史料也是很少見到的。小李莊的發展過程雖然幾經輾轉,可它當年在兵團的歷史中發揮的重要作用和產生的巨大影響應該被永遠的載入史冊,成為兵團發展中的第一個里程碑。
一、瑪河東岸拉開屯墾建設的序曲
1952年春天,新疆軍區為了進一步落實中央軍委和毛主席關于軍隊參加生產建設工作的指示,決定從后勤部運輸部下屬單位抽調一部分指戰員開辟生產新戰場。地點初選在綏來(瑪納斯縣),因為綏來縣城有運輸部且是離迪化(今烏魯木齊)最近的運輸站,交通和給養條件便利,軍區立刻寫出計劃上報省委,要求省水利廳給予幫助。是年4月中旬,新疆軍區后勤部運輸部部長陳實,根據省水利廳提供的資料,派運輸部副部長林海清、汽二團副團長劉三朵、政委張志勇帶領3名警衛和13名干部、3名水利專家共22人,來瑪納斯縣以北地區進行實地勘察。因為這里是瑪河與沙漠的結合部,有荒灘戈壁和民國早期遺棄的耕地萬余畝,有群眾基礎好的村莊百姓,水土資源不錯,同時,瑪河處于中游,有部分積水洼地和濕地可以利用。回到迪化后,運輸部根據此次勘察情況,寫出報告呈軍區及王震司令員,很快,在瑪河東岸新建生產點基本上就確定下來了。
運輸部決定正式組建生產總隊,立即派汽二團副團長劉三朵、政委張志勇帶領23人進駐仲莊,小李莊百年墾殖種荒的莊戶村民們第一次見到了紅星閃閃,戴著胸牌穿著黃軍裝的人民子弟兵,八一軍旗獵獵,嘹亮的軍號聲劃破了葦湖荒灘的黎明,6月18日,新疆軍區后勤部三支兵馬奉命云集于此,在仲莊正式成立了生產總隊,從此拉開了瑪納斯河東岸軍墾大生產的序幕。
二、完成各項建設工程,兵地團結譜新章
1953年2月,農業團和勞改支隊二大隊建筑連隊開始動工,在小李莊興建騎七師師部,建成后為農十師師部,到11月份,完成了建筑總面積17931平方米,其中辦公室1656平方米,大禮堂1300平方米的小李莊蘇式建筑群。同時,在生產運動已經轟轟烈烈的展開,開荒種地需要用水,人民的生活需要水,于是生產總隊另一項重大工作就是修造大海子水庫。為了保證第二年開春能及時用上水,幾經勘察、討論,決定利用小李莊東面的大海子洼地修筑平原水庫,修建水庫牽扯到大海子洼地數百戶農民的搬遷問題,師部又組織力量在大海子旁的小海子洼地修建一座小海子水庫,滿足人民群眾的生活用水,大海子水庫也在1953年春季順利竣工并且立即投入生產使用,成為瑪納斯河流域第一座邊設計、邊施工、邊使用的水庫。1953年6月,騎七師改番號改編成農十師,19團也改為28團。一批舊中國歷史轉型時期的兩批犯人被送到小李莊勞動改造,勞改支隊的犯人在新中國和黨的政策感召下,在邊疆建設的勞動中,完成了改造,最后留在農場就業,同樣把終生和子孫獻給西北農墾事業。
小李莊除了開荒發展農業生產以外,還發展工業、手工業、商業、建筑業、畜牧業和園林業。除了是師、團機關外,同時建立了工程建筑大隊、被服廠、面粉加工廠、供銷合作社、農十師子女學校、機械廠、汽車隊、醫院、銀行儲蓄所等2 3個單位。當時,瑪納斯縣和石河子地區都還沒有用上電燈,新疆軍區后勤部運輸部部長陳實從烏魯木齊運來一部柴油發電機,小李莊用自己的發電設備供電,每到夜晚,俱樂部、辦公樓、學校等建筑燈火輝煌,一派城鎮氣象,每當俱樂部放電影,十幾公里遠的四鄉百姓都騎馬、騎毛驢或步行來看電影,熱鬧非凡。小李莊成為瑪納斯河東岸政治、經濟、文化中心,成為戈壁灘上一顆閃閃發光的明珠,當地老百姓稱小李莊是“小北京”。小李莊有過輝煌的開發建設史,演繹過兵團軍墾人早期的故事,這里也是兵團生產部隊的一個指揮中心,譜寫了屯墾戍邊、軍民團結的華麗樂章。
三、農十師在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成立后,遷離小李莊
1954年10月7日,二十二兵團與新疆軍區生產管理部合并,成立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三十團和勞改支隊歸屬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農業建設第十師管轄。1955年2月,小李莊的農十師撤銷,師長林海清調農一師,韓榮福、劉炳正等領導及勞改支隊、三十團調歸農八師,28團直屬兵團。
農十師在小李莊不足三年的創業史在新疆軍區生產建設兵團成立、軍區和部隊的改編后劃上第一個句號。此時,騎七師、農十師除了開荒種地以外,修建了大海子水庫,幫庫區地方搬遷新建村莊,新建小海子水庫,修建綏來
八家戶
小李莊公路小循環和李十公路,建立水利面粉加工廠,磚廠、手工業作坊,醫院,學校,汽車修理廠等,同時還勘測了沙山子(莫索灣)一帶的土地,為拓展瑪納斯河東岸的軍墾事業奠定了基礎。
四、小李莊劃歸農八師管轄,繼續發揮著重要作用
1956年2月,十戶灘的勞改支隊和小李莊的三十團合并,統稱三十團,三十團和勞改支隊合并,團部遷至十戶灘九支渠,小李莊只留下三十團一個營和部分手工業工廠以及農八師第一子女校
小李莊子女校和石河子師范學校。1969年7月,三十團改番號為農八師一四七團,小李莊成為一四七團第一營營部,管轄小李莊大院周圍和被服廠、老年隊、三十團子女校和生產一連、生產二連。1970年2月,農八師黨委決定,將三十團所屬一營營部駐地小李莊、八家戶墾區的一營一連所在地祁莊、八家戶的一營二連和機耕連的全部土地資產和人員整體移交給水工團,將水工團所屬工二隊(駐瑪納斯縣蘭州灣鄉下橋子村)的預制廠移交一四七團。小李莊一連的251人、小李莊中小學和被服廠遷往十戶灘,水工團將機關搬往小李莊。
1 953年至1970年間,小李莊為兵團教育事業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堪稱瑪河東岸兵團教育的圣地,軍墾人才成長的搖籃。18年里,農十師子女校、農八師子女一校、三十團子女校、莫索灣中學、小李莊中學、農業中學、石河子師范等七種辦學形式相繼聯袂,近2000多名兵團第二代學子和各類人才從這里走出來,把知識和智慧播撒墾區內外,天山南北,為艱苦高歌的年代奠定了石河子墾區中小學教育、衛生科技事業的基石。
五、小李莊幾經輾轉,最終回到兵團八師147團的懷抱
1971年2月水工團撤離了小李莊,由新疆軍區910部隊接手管理小李莊,八家戶的農二連,在被部隊放棄后輾轉數月,被石河子市“八一”棉紡織廠合并,農二連人員進城后的兩年中,土地和連隊被地方村莊占有。1978年10月,361 5l部隊從軍區守備師接管原三十團一連駐地(祁莊),建立36151部隊農場,1988年,小李莊區域的部隊撤走,這里地屬新疆軍區聯勤部,在其后的二十年里,小李莊因為沒有軍人固定駐守,附近的村民在周圍加工生產,建窯燒磚,大禮堂被租用為棉花加工坊,小李莊的房屋遭到自然和人為的損壞比較嚴重,但這期間,唯有一四七團八連一位危姓青年一直在此居住,租種部隊耕地生產,成為小李莊軍墾舊址的最后守候人。2008年3月31日,沉寂多年的小李莊終于熱鬧了。就像當年迎來中央慰問團一樣,這天,在一四七團領導等多方共同努力下軍區聯勤部終于簽署協議,將小李莊移交一四七團——它的創業地。
多年來,小李莊舊址多為一四七團當年的老軍墾、就讀學子瞻仰懷舊,畢業聚會必到的場所,新一代軍人們也曾回訪老部隊,回憶青春歲月。在距離小李莊十余里外的石河子的軍墾前輩想回到小李莊看看時,竟然找不到小李莊的道路。2003年,一位在小李莊中學就讀過的學子,在多次呼吁無果的情況下,寫信給當時的兵團司令員張慶黎同志,介紹了小李莊軍墾的歷史價值,變遷故事,代表他的同學和老師請求牢記軍墾,勿忘小李莊,保護小李莊。之后,終于引起社會的關注和重視。時值電視劇《戈壁母親》開播,小李莊那段燃燒軍墾激情的歲月被勾起共鳴,小李莊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尋蹤熱,黨旗、團旗飄揚,人們來此宣誓,當年的“小北京”,今天以“軍墾第一莊”的新身份亮相世人面前,見諸報端,記者們來了,軍墾研究者來了,影視名人也來了,小李莊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2013年,小李莊被確認為第七批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小李莊奉獻于兵團的軍墾事業,在短短的幾年時間里,在兵團第一個實現了“樓上樓下,電燈電話”的夢想,實現了兵團人在戈壁灘上建花園熾熱激情,當年,開發建設小李莊軍墾戰士們,響應黨中央和毛澤東同志的號召,承擔起建設邊疆、保衛邊疆的重任。擔當起了生產隊、工作隊、戰斗隊的屯墾戍邊任務,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拓荒者們墾荒造田、興修水利、架橋修路,開墾了小李莊一塊塊條田、一排排林帶、一條條灌溉渠,在幾度被人們放棄之后又重新再現于我們的面前,他沒有被人們遺忘,他在共和國當代軍墾史冊上終于贏得人們的景仰,是一份值得中華民族珍視的精神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