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遠華


水不在深,有龍則靈。
府河,一條平原性河流,從炎帝故里隨州流來,串聯出盤龍城輝煌歲月大商南國的文明,也孕育了大武漢的城市之根。
更多的是,在府河的下游,長江入口的地段,演繹出許多龍的故事,民間傳說讓這片土地蒙上了神奇的色彩。
府河龍脈,仿佛昭示著這座城市的未來定位。
而考古學家們發掘的秘密,似乎在3500多年前的商代早期,就為大武漢作為國家中心城市、候補首都留下了伏筆。
府河北岸的盤龍城潛藏天人合一的堪輿學。它是黃河文明與長江文明的時空交換站。湖北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張正明先生似乎窺見了府河龍脈,這個驚天的發現。
他說,盤龍城是聯結黃河流域與長江流域兩級之一。他的奧妙在于安陽與盤龍城都在東經114.20。左右,他多次提武漢足以擔當首都地位,地理上獨占天元,只是時間而已。
那些研究首都的專家們精辟指出:中國古代都城作為古代國家的歷史縮影,一般來說,它們是古代國家的政治統治中心、經濟管理中心、文化禮儀中心、軍事指揮中心。四大中心的功能作為首都的標準,盤龍城考古發掘資料奇跡般的將南國的古城,推到了大商地標的巔峰。
田野考古激動人心的發現,讓考古學家胡厚宣匍匐在地,連呼:天啊,天?。”P龍城前朝后寢的格局,開啟了帝都宮殿建筑格局的先河,現存地面的殘垣南北長290米,東西寬2 60米,面積約75400平方米的宮城,東西800米,南北800余米,面積64萬平方米內外雙城垣遺址。在城垣南部發現有寬11.6米,深3.9米;東南部面寬6.8米,深2.1米;西北部寬12.8米,深4.6米,底部有橋樁柱穴,是連通城內外橋梁或吊橋。按照商朝的祖制,建造如此規模宏大的城垣城壕,不是天子,誰敢妄為!
代表社稷青銅禮器九鼎八簋,君主身份的核心標志,在這里找到組合的源頭,而象征國家儀仗,相當于春秋戰國時代授予調兵遣將的虎符的大銅鉞,在盤龍城竟然出土5件,具有王權信物、符書功能的玉戈,在盤龍城墓葬中出土多達19件。
最高權利、最顯位置、最貴信物、最高榮譽,在盤龍城薈萃,幾乎達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而饕餮的最高級別的文化符號,更是龍脈的基因。這里三百年王氣不散……
龍脈潛藏,五彩云霓始終在盤龍城上空繚繞,一直在恭候龍的到來。
民間龍的故事,更是層出不迭。真龍天子在這片土地上留下了他們的足跡,作為地名文化,深深鐫刻在老百姓的心中。一串串故事發生在盤龍城周邊。
以禹王治水途徑此地而命名的夏集,后人諧音簡化為下集:紀念成湯規勸獵人莫打三春鳥、漁父網開一面而命名的湯仁海;漢高祖南巡路過云夢東緣,鐘鼓齊鳴在銅管山蕩漾:劉備曾經落水曬甲的岱家山:當地官員迎接唐太宗李世民駐蹕的接駕河;趙匡胤未發跡時在此落腳吃飯的三店,朱元璋策馬盤龍湖畔,口占七絕:“馬渡沙頭苜蓿香,片云片雨渡瀟湘,東風吹醒英雄夢,不是咸陽是洛陽”,似乎泄露了天機的一半;嘉靖到北京登基而路過龍王廟;乾隆下江南,在豐山演繹出游龍戲鳳的風流韻事:可謂九龍繞郭,珍珠閃爍著舉世無雙的龍脈。
與龍結緣的地名更是如數家珍,甲寶山、露甲山、龍王廟、黃龍墩、盤龍廟。龍的神話故事傳說,并非空穴來風。每逢大雨欲來,煙霧暝暝之中,葉店村民常常看到龍起水的勝概,在盤龍湖面上,龍將湖水攪起百丈水柱,龍的頭尾依稀可見。人們感受到龍的非凡偉力。
蟄伏在江漢大地的龍脈龍氣,應運而生,叱咤風云中國,給武漢這座城市戴上了首義之都,大革命之都,抗戰之都三頂冕旒,激蕩著令人難忘的崢嶸歲月,在中國近代史上寫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這片土地走出一位首義都督、民國大總統黎元洪,成為黃陂的一張地望名片。家鄉人在他身上尋找龍脈的蹤痕,邁向未來的文化胎記。
湖廣總督張之洞站在華夏文明時空客棧的高臺上,發出了“昔賢整頓乾坤,締造皆從江漢起;今日交通文軌,登臨不覺歐亞遙”。一代偉人毛澤東更是對這片土地情有獨鐘,他一生與白云黃鶴結下了不解之緣,揮筆寫下了“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的慷慨,“萬里長江橫渡,極目楚天舒,不管風吹浪打,勝似閑庭信步”的從容自信。這里是助推他走向成功的發祥地之一。
龍騰,承載十三億人的中國夢。盤龍城拂去千年泥沙,橫空出世,寄托一千萬市民邁向未來的中國首都的現實,翱翔為世界的明星城市。
有一天,冉冉升起耀眼的明星,他絲毫不遜于秦皇漢武,引領著中華民族下一輪五千年文明。
風水輪流轉,誰又能料到其中的奧妙呢,偈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