祗思源
摘要: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廣大的農村面臨著越來越突出的環境問題,這些問題已經成為制約我國農村實現小康目標及整個社會現代化進程的羈絆。本文對目前農村環境問題及治理的現狀進行簡要概述,并論證了造成我國目前農村環境污染面臨的主要問題,在此基礎上提出了應對農村環境問題的應對策略,并對我國農村環保的未來前景充滿了信心。
關鍵詞:農村;環境問題現狀;治理策略
前言:毫無疑問,中國是個傳統的農業大國,不僅農村面積及農村人口比例在全國占絕對優勢,而且這樣的比例在世界范圍也是排名居前。我國改革開放最初的改革突破點也在農村,然后在各個領域逐漸展開直至今天。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者,我國農村三十多年來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廣大農民從束縛的土地和環境中走出,帶動了全國經濟結構和經濟形勢的巨大變化。由于自己所學環境專業使然,更關注農村在快速發展中存在和面臨的環境問題,對于我國目前農村環境治理面臨的困難有了更深入的認識,在此基礎之上對改變這些困難和現狀也進行了一些思考,提出了粗淺的應對策略,并分三部分進行論述。
一、我國農村環境污染的現狀
1、生活廢棄物對農村環境的污染。
隨著農村經濟的發展,村鎮規模不斷擴大,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由此帶來的生活廢棄物越來越多,而在我國的絕大部分農村,都沒有專門開辟的廢棄物堆放場談不上對廢棄物的無害化處理,多數農村甚至連統一的垃圾堆放點都沒有,垃圾等廢棄物隨意沿路邊、村邊、河邊堆放,不少農村都是旱廁,沒有排水管路,更談不上對污水的處理。夏天惡臭撲鼻、蚊蠅滋生,雨天污水橫流,臟亂不堪,鳳天塵土彌漫……毫不夸張的說,不少的農村村落都處在垃圾圍城的危險境地,飲用水源遭到污染和破壞,農村人居環境日益惡化。
2、農業生產對農村環境的污染。
我國人多地少是基本國情,土地資源缺乏,人均占有耕地面積位居世界末尾。為了讓有限的土地資源產出需要供給越來越多人口的糧食作物,化肥農藥的大量使用不可避免。我國農村的化肥利用率平均在30%-50%,不僅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浪費,也帶來了不可忽視的環境污染問題。同時,隨著害蟲抗藥性的不斷增強,農民單位面積使用的化肥也在呈現逐年增加的態勢,大量的農藥殘留物留在了土壤、水體及作物之中,在引發生態環境危機的同時,也對人的生命健康帶來了巨大危害。
3、鄉鎮企業和農村養殖業的發展對農村環境的污染。
改革開放帶給農村的還有鄉鎮企業和各種養殖業的大發展,兩者對提高農民生活水平,促進經濟發展都發揮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但鄉鎮企業多數存在布局混亂、產能消耗巨大、設備落后等問題,而且絕大多數的鄉鎮企業沒有防污治污設施,工業廢水、廢氣、廢物肆意排放,不僅嚴重惡化了農村環境,也對全國的環境質量帶來了巨大壓力。同時,農村養殖業正處在由分散的農戶經營向規模化、企業化方向轉型的階段,在養殖業大力發展的同時,由此產生的畜禽糞便等生產污水、惡劣氣味帶給環境的又是一個巨大的污染源頭。
二、農村環境污染的原因分析
1、農業科技化水平低下。
同樣是發展中國家,以色列和巴西的農業生產極為發達,農業科技水平高。而我國與之相比就相差甚遠,歸根結底的因素在于我國農業的科技化水平處在一個十分低下的狀態,大量的科學信息和知識轉化不到農業生產之中。大包干雖然在短時期內解放了農村生產力,但其分散經營,單打獨斗的經營模式不利于高科技因素的普及和推廣。同時,我國對于農業科技的投入和科技成果轉化明顯處于較低的水平,農民獲得科技知識的渠道也不夠暢通快捷,農村科普基本處于無人管,無人問的狀態。低科技化的農業生產必然消耗更多的自然資源,必然帶給環境更多的污染來源,進而逐漸形成惡性循環。
2、農業人口的大量減少。
逐漸解決了溫飽問題之后的農民,必然面臨進一步提高生活水平的需求,伴隨住房、醫療、教育等與民生密切相關領域的全面產業化,薄薄的土地顯然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于是越來越多的農民離開家鄉,離開了土地進入城市謀生打工,留在農村的多數是老幼病殘,筆者家鄉好多村子在平時基本看不到50歲之下的農民。大量接受過基本教育的農民卻沒有在土地上繁衍生息,留在農村的多數是老人,低齡且高知的從業人員屈指可數。農村農業人口不僅在很快減少而且明顯存在智力結構失衡,素質較低的結構性矛盾,從業人員缺乏或者基本沒有環保理念,很難適應農業現代化的步伐和環境治理的需求。
3、政府農村環保治理的體制限制及投入的不足。
近年來,我國對環境問題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在環境綜合治理中也投入了大量的資金,采取了很多措施。但相對城市的環境治理,我國廣大的農村環境治理明顯滯后。農村在處于經濟轉型時期,農村基層政府為了發展經濟,不可避免對環境保護和治理存在忽視。同時,農村環境治理涉及范圍廣,層級多,各級政府對農村環保治理投入的資金遠遠不能滿足現實的需求,加之農村自身的環保體系薄弱,沒有形成有效的執法和治理網絡,環保治理的微小結果也極容易出現回潮。
三、農村環境污染的應對策略
1、加大農村環保宣傳力度,提高農民環保意識。
農村環保治理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涉及農民生產、生活的方方面面,必須首先從農民的思想入手,從日常小事做起,利用廣播電視、互聯網等一切傳媒手段進行環境保護方面意識的宣講,而且還要重視農村中小學教育之中的環保教育,用身邊的事例教育和培育農民擯棄落后的生活方式,走上綠色環保的農業發展模式,逐步營造綠色就是生產力,環保就是吸引力的濃厚氛圍,大力發展鄉村生態旅游項目和綠色生產模式,提高環保在農業生產和農產品中的附加值,讓農民實實在在看到環保帶來的巨大潛力和實惠,為治理農村環保問題奠定廣泛深厚的群眾基礎和輿論氛圍。
2、有效控制農業生產污染,加快產業轉型升級步伐。
要在全國建立土壤調查和污染防治示范,建立農產品的監管和安全檢測體系,在制定農藥和化肥使用的標準體系的同時,大力推廣和使用高效、低毒、低殘留的農作物病蟲害防治技術。同時,在鞏固養殖業規模化經營的基礎上,建立健全污染物處理設備,鼓勵進行養殖業和種植業的集約化經營,形成生態環保產業鏈條。大力扶持發展綠色環保產業,擺脫舊日的粗放模式,因地制宜發展鄉村生態觀光旅游,在改善環境的同時不斷增加農民收入,引導農民走可持續的循環發展道路。
3、加大農業科技投入和政府環保治理投入力度。
要不斷重視和實現農業科技成果向田間地頭的轉化,鼓勵農民進行科學種田:要加強與高校、科研單位的溝通,促進科技成果的直接轉化:要加大土地流轉力度,鼓勵土地成片規模經營,改善農村人口比例,吸引在城市打工的年輕人回鄉,利用高科技手段實現在家門口的致富,為農村持續發展儲備好智力和人才資源。政府要切實加大對農村環保治理的投入力度,以新農村建設為契機,大力整治農村環境,改善居民人居環境,并不斷形成合力。
4、完善農村環保治理的政策法規。
我國頒布實施過有關農村環境和資源的法律法規,但并沒有一套規范化、制度化的有關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律法規體系,存在碎片化和可操作性不強的薄弱點。農村環保治理應該以建設社會主義法制國家的主題緊密結合,加快農村環保立法力度,力爭在短時期內形成比較規范的法律體系,同時嚴厲打擊破壞農村環境的違法行為,在國家制度層面上確保農村環境保護的法制化和制度化,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奠定堅實的基礎。
結論:盡管目前我國農村環境污染方面存在一系列這樣那樣的困難,但只要我們思想上高度重視,在立法層面上進行優質的頂層設計并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同時通過宣傳教育、產業轉型引導、污染防治三措并舉,抓住抓好新農村建設和美麗鄉村建設這個良好契機,就一定能在短期內實現農村環境面貌和環境質量的改造提升,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可靠物質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