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文娟+姚堅
摘要:本文從分析環境監測市場化運營模式的優劣,就市場化所存在的問題和市場運營現狀研究,結合蘇州高新區環境監測市場化運營的成功經驗,對縣區級層面環境監測市場化管理制度提出了解決設想。
關鍵詞:縣區級;環境監測;市場化;管理
據不完全統計,在蘇州大市范圍內注冊的已有近30家社會化機構,有效地緩解了行政監測能力不足的矛盾,但在市場化運營中也暴露出諸多問題。如何去培育和引導社會化力量,規范檢測機構的監測行為,是管理部門急待解決的難題。本文通過介紹蘇州高新區環境監測市場化運營管理的成功經驗為基礎,對縣區級層面環境監測市場化管理制度提出了解決設想。
1、環境監測市場化發展
環境監測市場化是來源入世承諾。經過數十年的培育,市場已形成了行政機構、咨詢機構、科研院所和民營機構百家爭鳴的局面,其業務涉及到委托檢測、環評監測、室內檢測和環境咨詢等服務。
2、環境監測社會化運營模式
2.1國外社會化運營模式:國外環境監測市場化運營主要以日本等國為代表的由行政機關和社會化機構相結合的運營模式和以美國等國為代表的完全社會化運營模式。行政機關負責行政管理、技術研發、質量管理:社會化機構承擔著現場監測、實驗分析。這些制度實施是建立在立法保證、處罰嚴格、經費保證、機構健全等為前提,企業道德素質亦是關鍵因素之一。
2.2國內社會化運營模式:我國社會化運營起步于2007年。開展業務的基礎是檢驗檢測機構資質認定和環境檢測社會化機構能力認定為基礎。實際運用中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集中運營、特許運營和市場化運營三種模式。
3、環境監測市場存在問題
3.1數據量值溯源問題:環境監測對象不同于質監等檢測對象相對固定。環境信息具備著瞬時性和不可追溯性,一旦出現紕漏可能就無法追溯。
3.2真實性與誠信問題:環境管理是高度依賴數據的監督管理體系,評判依據直接來源于數據。因此,數據準確性和真實性是首要解決問題。以博弈論觀點來分析,市場經濟中個體本質都是逐利的,企業不可能主動將違法信息或違法風險暴露給第三方,同時亦不能排除因企業與第三方因經濟利益關系存在違法操作風險。
3.3市場化準入機制問題:環境監測分成現場檢測和實驗室樣品分析。這些工作的開展都離不開儀器設備。不同品牌不同型號儀器設備在分辨率、精密度、穩定性、重現性等指標有著較大差距,特別在低濃度或者極限情況下所取得的數據,其準確性有待商榷。
3.4檢測數據準確性問題:環境監測是一個專業性和技術性都極強的行業,在操作過程中還存在著工作環境艱苦、接觸有毒有害物質等不利因素,這就要求從事檢測工作實驗室人員隊伍相對穩定且具備較高的理論水平和操作經驗。因此,實驗室間交叉污染、工作強度大、人員隊伍穩定性差、操作經驗不豐富等因素都會對檢測數據的準確性造成重大影響。
3.5存在問題原因分析: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市場化基礎是經濟利益,其核心就是通過供需關系變化,優化社會資源。就監測目的來看,環境監測主要分成研究性監測、監視性監測、特定目的監測(特例監測、應急監測、糾紛仲裁監測、考核驗證監測、咨詢服務監測)。其中諸如監視性監測和部分特定目的監測都是執法或公益性。市場化前提就是單體趨利,在無經濟效益大前提下,市場就會缺乏動力,結果導致無法有效解決非盈利性、非競爭性領域的社會問題。因此,市場化并不能解決具有公益特性的環境質量信息和具有監督管理性質的污染源監測信息。
4、縣區級環境監測市場化管理的探究
4.1資格資質管理
4.1.1企業資質管理。與質監等政府部門建立溝通機制,對社會化機構實驗室認可建立資源互享,定期交換信息。
4.1.2人員資質管理。社會化機構技術人員實施內部持證上崗,監測站不定期抽查考核,將考核結果納入年度換證考核體系和公司信用評價體系。
4.1.3本地化管理。環境監測具備特殊性、及時性等特點,特別是自動監控對維護實時性要求更高。與此同時,本地化服務更便于對環境檢測社會化機構不定期進行監督管理。
4.1.4業務認定管理。在調查摸底、理論考核和現場核查的基礎上,重點從強化核查實驗室分析能力、實際從事業務范圍、環境監測工作規范化角度去考量,將考核結果納入年度換證考核體系和信用評價體系。
4.2技術監督管理
4.2.1技術服務。在減政放權,轉變政府職能的大背景下,環保協會作為本領域行業公益組織,可以協助環保部門管理好社會化機構,包括定期培訓,規范程序,提供技術指導等。
4.2.2監督管理。政府部門應制定符合本區域質控監督檢查程序和細則,對社會化機構運行情況定期進行質控監督。加強與質量技術監督部門合作,積極參與到實驗室認可工作中去,建立檢驗檢測機構資質備案制度和信用考核體系。
4.2 3考核制度。對社會化機構建立起年度評估和申報制度,明確考核評估細則,實現量化考核機制,形成日常質控和監督報告,會商質監部門,量化考核,并經審批后,定期向社會公布,建立起信用評價分級評價體制。
5、高新區市場化管理的探究
以蘇州高新區為例,從2005年就開始環境監測市場化嘗試。通過近十年的探索,已建立起一套符合縣區級環境監測管理制度。
5.1現狀:因機構編制和能力的限制,蘇州高新區從2005年開始嘗試與社會化機構合作,期間經歷集中運營、特許經營、市場化運營等模式的過渡變換。經證實,集中運營、特許經營模式因需突破政策法規的限制,不利于引導和培養市場,而市場化運營模式比較有利于縣區級工作的開展。
5.2任務劃分依據:監測任務通??煞殖扇糠?,即:可由市場配置的收費業務、屬公益但可服務外包的非收費類業務和污染源監督性監測任務、環境質量監視性監測任務和環境管理監督工作等非收費且帶有公益和執法性質監測任務。
5.3任務執行情況:采用制訂標準化環境監測流程,利用質量控制手段和量化考核制度來監督管理社會化機構,從質控考核結果、現場監測抽查、數據報告質量、工作完成情況、客戶滿意度評價等四方面進行量化考核。按照考核結果和合同約定,支付服務費用。同時,定期組織進行實驗室間比對等質控手段和不定期實地監督檢查,將考核結果以年報向社會公布。
5.4市場化運營的實效:通過環境監測市場化,2013年~2015年,在社會化機構配合下,可由市場配置的收費業務完成工作量累計增長370.5%。
結語:在法律法規尚不明確,配套措施仍不完善的前提下,要推進市場化運作需環保部門積極試點,調研評估,正面引導,通過制度建設,技術監督,考核機制,建立起嚴格的市場準入監管和淘汰機制,逐步探究適合本區域實際情況管理模式,培育和促進市場的良性發展,從而也保障社會化機構發揮出應有的價值和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