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美琪
摘要本文將以在泰國詩歌文學史上占有最重要地位的《拉瑪堅》為研究對象,介紹其歷史由來以及故事梗概,并在此基礎上將其與《羅摩衍那》加以比較,展現印度文學對泰國文學的影響,以及泰國文學的獨創性。
關鍵詞:泰國;史詩;拉瑪堅;泰國文學
一、拉瑪堅的歷史由來
拉瑪一世王登基之后,為擴張領土和穩固政權做了一系列的努力,其中便包括扶植宗教和民族文化。他召集了一批有才華的文人學士和僧侶,讓他們搜集、整體泰國的文學、藝術和歷史遺產,這一舉措為挽救在緬軍大火下受到重創的泰國古典文學做出了重大貢獻,同時也補遺、重新創作了一批泰國有名的文學作品,這項漫長的工程一直持續到四世王才結束。
拉瑪一世時期最重要的作家是拉瑪一世和昭披耶帕康。拉瑪一世自己以及他主持創作的作品主要有劇本《拉瑪堅》、《達朗》、《伊瑙》、《烏納魯》和《戰緬甸塔丁當記行詩》,其中影響最大的莫過于《拉瑪堅》。
《拉瑪堅》是根據印度兩大史詩之一的《羅摩衍那》改編的大型詩劇。《羅摩衍那》寫作于公元前3世紀左右,由印度商人和學者們將這個故事帶到東南亞,大約在公元十世紀左右傳入泰國,最早的關于羅摩衍那神話的記載見于13世紀的素可泰王國,由印度尼西亞傳入的皮影戲演出。《羅摩衍那》傳入泰國之初,以口頭文學的形式在民間廣為流傳,并在流傳中逐漸被改編成了泰國人自己的故事。阿瑜陀耶王朝戴萊洛迦納時期,開始出現了《拉瑪堅》的文字版本。1670年,緬軍攻占阿瑜陀耶城之后,泰國的古典文獻幾乎全被焚毀。后由吞武里王鄭信首先根據《羅摩衍那》的情節創作了《拉瑪堅》劇本的四個段落。《拉瑪堅》的主要故事情節還保留著《羅摩衍那》的原作,但其中人物的服裝、環境、武器和其他細節都已經變成泰國式的了。到了拉瑪一世時,一世王召集皇家詩人完成了《拉瑪堅》整個劇本的創作從而使之定型,這也是泰國文學史上所出現的《拉瑪堅》各種版本中最為完整的一個版本。在泰國從1902年起,《拉瑪堅》被規定為泰國學校的必修課程,其目的就是為了讓小學生和中學生都學習了解這部作品。
二、拉瑪堅的故事梗概
《拉瑪堅》的故事和它的母體《羅摩衍那》的故事一樣,如果剔除其宗教意味,那么,可以說,它比較全面地反映了印度和泰國封建時代的道德隋操和倫理觀念,塑造了一系列的善惡形象,善的如帕拉姆、悉達、帕臘、哈奴曼,是人們理想的化身,而惡的則是人們詛咒的對象。雖然泰國人基本信奉上座部佛教,但拉瑪堅平衡了一般人心中保留的迷信,提供了人類起源的神話。在曼谷玉佛寺中還有許多關于拉瑪堅的繪畫和雕塑。
《拉瑪堅》以浪漫主義的手法描寫了帕拉姆和悉達悲歡離合的故事,描寫了印度古代宮廷與列國間的斗爭。這部史詩式的文學作品涵蓋了羅曼司、冒險故事、奇跡據、英雄主義、魔鬼和諸神的題材,綜合了各種藝術形式,塑造了一批性格各異的人物,突出了曼谷王朝創始人拉瑪一世和哈努曼這樣的正面形象,是泰國古代文學的高峰和經典。
阿尤塔亞國王拖沙洛無子,天神毗濕奴一身化為四,降生人間成為拖沙洛四子。長子帕拉姆長大與梅特羅國公主悉達結婚。帕拉姆誠實英勇,年邁的國王欲立其為太子,繼承王位。托沙洛的第二個王后欲立已出的帕拉達為王遂向國王提出無理要求,要老王將帕拉姆流放十四年。拖沙洛王曾許下諾言,將滿足二王后的要求,無法食言。帕拉姆教順,體恤父王進退兩難的處境,因此甘愿被流放。悉達忠于丈夫,定要陪同,弟弟帕臘愛護兄嫂,決心侍陪。羅摩等三人在森林之中,力盡磨難。帕拉達是個好弟弟,不肯奪取本應屬于帕拉姆的王位。他率軍來到森林,勸帕拉姆歸國,但帕拉姆不肯,帕拉達只好替兄攝政。
隆加國有一王,名托沙甘,十惡不赦,劫走了悉達。帕拉姆與猴國結盟,許下諾言:帕拉姆助猴王殺死其兄,奪回國位,猴王則幫助帕拉姆尋找妻子。帕拉姆終于在神猴哈奴曼的幫助下戰勝了托沙甘救出悉達。夫妻團圓,百感交集。但帕拉姆卻懷疑起離散之后身處敵營的妻子的貞潔。悉達投火自明,火神將她托出,證明了她的貞節。此時流放十四年期滿,帕拉姆偕妻與弟弟歸國,帕拉姆即位后,治國有方,百姓安居樂業,但不久風浪又起,民間傳說,悉達不貞,帕拉姆遂將其放于荒野之中,被蟻垤仙人塔救。已懷孕在身的悉達生二子,后在朝上相認,但帕拉姆仍不相信悉達的貞節。悉達呼救地母,大地驟然裂開,悉達一跳而人。帕拉姆一家最后都升入天國重聚。
三、《拉瑪堅》與《羅摩衍那》的異同
《拉瑪堅》雖脫胎于《羅摩衍那》,卻并不等同于《羅摩衍那》的翻譯。對于《羅摩衍那》泰國人首先接受的只是這個故事本身,并不是某一個固定的文字版本,大多數人對羅摩故事的接受還是通過人民故事和人民說唱等口頭傳播方式。因此在長期的民間口傳過程中,羅摩故事不斷地被增刪,故事的情節也有所調整和變更,泰國人不斷把泰國文化的特征加入到羅摩故事當中去,最終形成了具有泰國民族特色的、經泰國人民本土化的、再創造的《拉瑪堅》。
從內容和情節上來看《拉瑪堅》主要是保留了原作的主干,在具體細節上卻做了大量改動,如人物姓名、服飾、環境特征、地點以及植物等被泰國本土化了。
從人物設定上看,《羅摩衍那》在印度是一部婆羅門教的宗教經典,但在泰國,人們更喜歡把它視為一部純粹的娛樂性作品,泰國神話故事中的羅摩不是個道德完人和仙人,而是位感情豐富、風流勇武的人間英雄,具有和其他泰國魔法故事中男主人公一樣的性格特征。另一位同樣風流多情、武藝高強的神猴哈努曼是一個更加豐滿而且十分重要的角色,也得到泰國人格外的偏愛,泰國的華富里府是泰國著名的“猴城”,人們相信這里就是當年羅摩賞賜給哈努曼統治的城池。無怪乎泰國人都視《羅摩頌》為本民族的文學財富,這些在泰國民間流傳的羅摩故事已經不是嵌入泰國文化的異文化,而是成了泰國文化的傳播載體之一。
從形式上來看,《羅摩衍那》是輸迦洛詩體,可以吟誦,全書分為七章,屬于宗教經典。總之《拉瑪堅》脫胎于《羅摩衍那》,自然帶有印度文學的特點,但是由于它是泰國詩人的再創作。所以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在內容上它都泰國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