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朝婷+鄧星華
【教學內容】浙教版小學數學二年級上冊第58、59頁內容。
一、激情引入
師:前段時間,學校舉行了體育嘉年華活動,大家玩得都很開心!今天,我們來開展一場“乘法口訣”數學嘉年華活動,好不好?
生:好!
師:做好準備,開始挑戰!
【評析】執教老師設計“數學嘉年華”活動的教學情境,快速組織課堂教學,以學生熟悉的、感興趣的、貼近生活實際的數學問題取代教材中單一的復習題,使學生對學習內容產生興趣。
二、整理復習
(一)看積說口訣:“跳跳數寶”
師:第一關是跳跳數寶。看,數寶寶來了。(多媒體課件出示數寶寶:10、21、48)看著這些數寶寶,你想到了哪一句乘法口訣?
生:二五一十、三七二十一、六八四十八。
師:看下面這張圖(見圖1),在乘法口訣表的白色區域里,你能找到10、21、48的家嗎?
師:誰來幫幫它們?
學生上臺操作(見圖2)。
師:數寶寶的位置也就是積的位置,它和什么有關呢?
生:表格里第一行的數和第一列的數有關。
師:這些數都叫做什么數?
生:乘數。
師:我們根據乘數能夠找到積所在的位置。看,還有很多數寶寶等著你們幫忙找家呢!(多媒體課件出示6、28、9、18、64、30)你能幫它們找到家嗎?仔細聽要求——在口訣表中白色區域找到相應的位置,輸入數字就可以了!開始吧!
學生用電腦填數,然后進行交流。
師:同學們都完成了嗎?我們一起來看看大家完成的情況。
師:神奇的電腦老師已經將你們的作業統計好了,這個藍色的長條記錄的是每個同學的分數。我們再來看這個圓形的統計圖,它統計的可是全班同學的分數喲!
【評析】執教老師通過引導學生找到積所在乘法口訣表中的位置,讓學生熟記乘法口訣,并運用口訣進行計算。在學生填寫表格中的白色部分時,教師即時檢查學生計算的準確性,有利于提高學生的計算能力和反應能力。
(二)認識積相等的口訣:“眼疾手快”
1.猜一猜
(多媒體課件出示大信封里有1個小正方形以及被覆蓋了的長方形,如圖3)
師:接下來我們玩猜一猜的游戲。有一個長方形,它是由這樣一些小正方形組成的。你們來猜一猜,一共有多少個正方形?
生1:9個。
生2:15個。
生3:14個。
……
師:(板書學生猜的結果:9、15、14……)猜了那么多,還有同學舉手,這說明什么?
生:有很多的可能性。
師:我給大家一點提示。(多媒體課件揭開被覆蓋的第一行,可見2個小正方形,如圖4)
師:現在我們可以排除哪些數?為什么?
生:可以排除9、15、7,因為它們是單數,一行有2個小正方形,說明被覆蓋的小正方形不可能是單數。
師:(多媒體課件揭示3行,共有6個小正方形,如圖5)現在呢?
生:有16個小正方形。
師:為什么?
生:因為被擋住的部分比露出來的6個小正方形要多。
師:有道理,那么到底有幾個小正方形呢?(多媒體課件出示完整的長方形圖形)
2.算一算
師:一共有16個小正方形。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2×8=16.
師:2和8是什么意思?
生:一行有2個小正方形,一共有8行。
師:除了2×8,還可以怎么計算?
生:8×2=16.
師:這里的8和2又是什么意思?
生:每列有8個小正方形,一共有2列。
3.想一想
師:還是這16個小正方形,我們可以用它們拼成一個正方形嗎?想一想每行有幾個小正方形?共有幾行?
生:每行有4個小正方形,一共有4行。
師:(多媒體課件呈現將長方形拼成正方形的過程,如圖6)原來是這樣!積是16的圖形,既可以是長方形又可以是正方形。
4.找一找
師:你還能找到像這樣積相等的乘法口訣嗎?
生:能。
師:接下來我們來玩眼疾手快的游戲,請同學們把表格中相同的積找出來,連一連,最后標出你找到了幾組。請同學們點擊下一題,開始吧!
學生在網絡答題平臺進行答題(如圖7)。
5.反饋
師:同學們找得怎么樣了?一起來看看電腦老師統計的結果吧。(多媒體課件呈現一位學生的答題情況)這兩個4對應的是哪兩句乘法口訣?
生:一四得四、二二得四
師:誰能像他這樣接著說。
生:二九十八、三六十八、一九得九、三三得九……
師:(多媒體課件出示圖8)大家一共找到了9組積相等的口訣,太厲害了!老師給你們點個贊。我們趁熱打鐵,挑戰下一關——神奇方格。
【評析】執教老師通過選取現實情景,采用數形結合的形式,讓學生大膽猜測大信封里長方形中的小正方形的個數,使學生深刻理解乘法口訣的實際意義。教師的教學注重引導學生對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探索,并解決問題,同時讓學生把相同的積連一連,發現積相等的乘法口訣其含義是不同的,有利于學生加深對乘法算式意義的理解,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三)認識乘數相同的口訣:“神奇方格”
1.多媒體課件出示3×3的方格圖
師:看到方格圖,你想到了哪一句乘法口訣?
生:三三得九,3×3=9.
師:還能列出別的算式嗎?為什么?
生:不能,因為每行有3個方格,共有3行,交換來算還是3×3.
2.找乘數相同的算式
師:像這樣乘數相同的算式,還有嗎?
生1:四四十六。
生2:五五二十五。
師:對,像這樣的乘法口訣還有很多。這樣吧,咱們用電腦來找一找。
師:我們剛才找到了9、16、25,現在請同學們點擊鼠標,將乘數相同的積全部找出來,開始吧。
3.找規律
師:(多媒體課件出示圖9)你發現了什么?請找出所有乘數相同的積。
生1:乘數的積在表格的中間。
生2:它們連成了一條線。
生3:相同的積在一條斜線上。
生4:乘數的積一個比一個大。
師:每個乘數的積多多少?
生:多的數是3、5、7、11……
師:你們真是火眼金睛,發現了乘數相同的口訣在表格的對角線上,每次增加的數都是奇數。為什么會這樣呢?我們結合方格圖來看一看。(多媒體課件逐個出示方格圖,見圖10)
師:每次增加的數在它們對應的方格圖里是哪個部分?一起來看一看。(多媒體課件將圖像每次增加的個數表示出來,見圖11)
師:這個方格圖很有魅力,在以后的學習中,它還能幫助我們解決更多的數學問題呢!
【評析】在這個教學環節中,執教老師讓學生探究乘法口訣表里乘數相同的口訣規律,數形結合,在幫助學生理解乘法口訣的意義、找積相同的口訣、找乘數相同的口訣過程中,初步認識平方數,促進學生思考,提高了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
(四)認識橫行與豎列積的關系:“熊二種數”
師:熊二說,我想種“數”,怎么把“數”迅速地種進灰色區域呢?你能幫它想想辦法嗎?我們先來看第二行,第二行填哪些數呢?(如圖12)
生:填2、4、6、8、10、12、14、16、18.
師: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生1:每次增加2.
生2:背2的乘法口訣。
師:同學們是用計算的方法得出這些數的。可是,熊二又說了,我知道同學們都會計算,那能不能不用計算的方法也能更快地把“數”種上去呢?
生:能,第二行的數跟第二列的數是一樣的。
師:一樣嗎?那第一行的積應該跟第幾列的積一樣呢?
生:第一列。
師:那第三行、第六行呢?
生:第三列、第六列。
師:沒錯。原來第幾行的積和第幾列的積是完全相同的(如圖13),因此,白色部分和灰色部分也正好相同,數學上叫做對稱。所以,有時候我們看到的乘法口訣表只有白色部分的45句,也有的是灰色和白色兩個部分,共81句。
【評析】乘法口訣表中蘊藏著軸對稱圖形。執教老師通過引導學生對口訣表中白色和灰色兩個部分進行對比,讓學生思考如何不通過計算也能夠快速地寫出答案。通過觀察,學生從中知道了對稱的概念,培養了空間想象能力,提高了數學思維能力。
三、知識拓展,總結提升
(一)自主選擇喜歡的內容學習
師:與乘法口訣相關的知識還有很多,老師給同學們準備了一些,(多媒體課件出示幾個與乘法相關的知識:乘法口訣的故事、乘法口訣的由來、乘法口訣的運用、印度乘法口訣、用手指記憶乘法口訣。)請同學們在電腦桌面打開“乘法復習”文件夾,選擇你感興趣的內容仔細閱讀。
學生自由閱讀資料。
(二)交流匯報
師:你看了什么內容,有什么想說的?
生1:我看了乘法口訣的由來,知道了乘法口訣是怎么來的。
生2:我看了用手指算乘法。
生3:我看的是大九九乘法口訣表
生4:我看的是印度乘法口訣。
師:剛才同學們通過自學了解了這么多跟乘法有關的知識,恭喜大家成功闖過了所有的關卡!
(三)反思收獲
師:我們順利地完成了“乘法口訣”數學嘉年華的所有活動,通過這樣一節乘法口訣復習課,你有什么感受和收獲?今天回家跟爸爸媽媽分享乘法口訣中的秘密,你最想說哪一個?
【評析】學生根據自己的喜好,選擇閱讀與乘法有關的內容,從不同角度了解與乘法口訣相關的知識,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對乘法口訣學習的興趣。教師將已學知識系統化、條理化地呈現給學生,給予學生獨立思考的時間,誘發學生會學、樂學、愛學的情感,使知識得到鞏固、深化和發展。
【總評】
“乘法口訣的整理與復習”這一內容是在學生學完全部乘法口訣后,教師為了讓學生系統地掌握這部分知識而進行教學的。面對已經學過的知識,學生再學一次會覺得枯燥。那么,復習課如何體現“求知、求聯、求發展”的特點呢?在本節課中,執教老師深挖教學資源,使復習課教學向“精”“深”發展,幫助學生進一步內化知識。
一、數形結合,訓練思維
梳理乘法口訣的過程是一個思考的過程。為了使本節課顯得更加厚重,在乘法口訣表的整理和拓展上,執教老師注重數形結合,巧妙地設計了“看積說口訣”“尋找橫行與豎列積的關系”“找乘數相同的口訣”“找積相等的口訣”等活動,從不同角度引導學生在完成乘法口訣表填空過程中,認識乘法口訣表中口訣排列的有序性及乘法口訣之間的聯系。學生在自主整理乘法口訣表的過程中發現規律。教師讓學生以找規律的方式得出“平方數”“口訣表的對稱性”,使學生的思維在經歷挑戰過程中被激活。學生在乘法口訣表中不斷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延伸問題,使思維向更深處發展,體會到了數學規律的神奇,提高了運算能力、空間想象能力和推理能力。
二、注重探究,指導方法
本節復習課,執教老師不僅深挖教學內容,而且注重學習方法的指導,設計了具有延展性、開放性的題目,為學生提供能夠表現個性的空間。學生通過學習、交流、討論,掌握了復習舊知的方法,收獲了整理知識的技巧,如自主探索規律,并由此記憶、區分所有的乘法口訣。教師在結束教學時沒有拔高練習,而是讓學生回顧這節課,如“今天回家跟爸爸媽媽分享乘法口訣中的秘密,你最想說哪一個”。這個環節有利于學生回憶整節課的學習內容,并重新梳理和復習乘法口訣。學生找出乘法口訣表中各句口訣的分布規律不是終極教學目標,能夠利用口訣與口訣的結構性聯系準確記憶和正確提取的意義更大。
三、巧用技術,提供支撐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數學課程的設計與實施應根據實際情況合理地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注意信息技術與課程內容的整合,注重實效。”目前,有的教師陷入了一個誤區,為了將信息技術與學科教學進行整合,往往將技術“套”進課堂,為了技術而“技術”。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執教老師除了對一些抽象內容通過多媒體課件進行演示,使其轉化為形象直觀的畫面,更重要的是利用信息技術的大數據統計功能,及時將學生的學習情況進行統計,得出數據后再分析,發現問題后馬上進行調整,充分關注到了每一個學生的學習狀態、學習效果,在了解學生學情的基礎上,適時調整教學設計。該課教學體現了“以生為本”的理念,真正實現了信息技術為教學服務的目的。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