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誠+賈文毓
摘要:在地名系統中,各類型地名有著不同的內涵和特色,反映著各種不同的文化的大融合。本文以全國的天文類型地名為研究對象,采用統計法、分類法、歸類比較法進行統計分析,闡明天文類地名的類型、分布及其規律,綜述其與地理環境的文化淵源,從而探究其分布的原因。從側面反映了各民族的生存生活環境、農業生產活動、物質生活水平、精神信仰和特殊風俗等方面狀況。
關鍵詞:中國鄉鎮地名;天文類地名;地理環境
1引言:著名學者馮驥才先生指出:“地名是一個地域文化的載體,一種特定文化的象征,一種牽動鄉土情懷的稱謂。地名作為文化現象,是人類文化中多姿多彩的一個分支,人類文化的方方面面都會對地名的產生、演變和發展產生深遠的影響。本文以全國各鄉鎮行政地名的天文類型的地名為研究對象,采用統計法、分類法、歸類比較法進行研究分析,總結出天文類型地名的分布規律,并對其成因進行探討,來闡述天文類型的地名與地理環境的關系。本文所采用鄉鎮地名資料,來源于崔乃夫主編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地名大詞典》(1-3卷)。
2中國天文類鄉鎮地名的類型
依據收集整理來的資料,全國鄉鎮級行政地名中共有天文地名147個。天文地名中分類有日、朝陽、斗、風、光、金星、黎明、太陽、天、霧、夕陽、星、陽、月、云,其中星、月、陽三類描述天體的個數分別為37個、22個、19個,其他像天、云描述天氣狀況個數分別為20、15個,剩下的光、風、霧、黎明等描述天象狀況和金星的個數分別為3個、2個、1個、1個、2個。
3中國天文類鄉鎮地名的分布及其規律
從全國來看,天文地名主要集中分布在南方地區,其中以四川省、江西省、江蘇省、云南省最多,這四個省的天文地名個數都大于10,而其中四川省和江西省分布最為集中。中國的西北和北方地區的分布較少,吉林?。?個)、陜西省(6個)、遼寧?。?個)、黑龍江省(2個)、山西?。?個)、內蒙古自治區(1個)、甘肅?。?個),分布個數差異大且不均衡。這種不均衡,不僅是南方和北方之間的差異大,也表現在南方或者北方內部分布的不均衡。而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山東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河南省、河北省、北京市、天津市、臺灣省、香港特別行政區、澳門特別行政區均沒有天文地名的分布,前八者都是位于西北和北方地區,而后三者由于回歸祖國較遲,無數據統計。在少數民族地區,除西藏自治區(13個)、廣西壯族自治區(3個)、內蒙古自治區(1個)外,加上其他省份的自治州(17個),整個少數民族地區的天文地名占到總數的22.8%。就全國而言,相對來說,少數民族地區的比例還是挺大的。在地形區方面,各地區天文地名主要分布在山地、盆地、高原地區,其次是平原區,然后是丘陵地區的一些小盆地。其中青藏高原、四川盆地、橫斷山脈、大巴山、武夷山等位于30°N附近的一些地形區內天文地名有較為集中的分布。在季風區與非季風區方面,季風區的天文地名以絕對的優勢占據主體(90%),而非季風區的天文地名在青藏高原地區占據優勢。在地理區位方面,天文地名主要分布在沿江沿海一帶。像長江流經的川、贛、湘、鄂等,加上沿海的粵、閩、滬、江、浙、遼等省份,天文地名均分布廣泛。
4中國天文類鄉鎮地名的文化淵源
4.1天文類鄉鎮地名與自然崇拜。在這種生產力水平較為低下且發展緩慢的新石器時代,人類把一切自然現象及其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歸結為某種超自然的力量。像西藏自治區的那曲縣的尼瑪鄉(尼瑪意為太陽)、日喀則地區的尼轄鄉(尼轄意為日出)、山南地區的拉玉鄉(拉玉意為天界),從中不難看出,藏族對太陽有著相當的崇拜。
4.2天文類鄉鎮地名與氣候特征。位于季風區的天文地名中,像江蘇的寅陽鄉,廣西的太陽村鎮、朝陽鄉,云南的彌陽鎮,四川的旭光鄉、江西的少陽村、麗陽鄉等都是和太陽有著密切聯系的。春夏季節長江中下游地區梅雨到來,常有一兩個月的陰雨綿綿。而這些地區主要以種植水稻為主,如果在水稻出穗后或成熟后長時間沒有太陽照射,作物將會腐壞,造成很大的損失。因此,古代的先民自然會想盡辦法祈求日出。
4.3天文類鄉鎮地名與地形特征。盆地和山地地形多引起人們對太陽的向往。四川盆地是我國著名的內陸封閉性盆地,四周為海拔lOOO至3000米的高山所環抱,加上多云多雨,長期陰郁悶抑,令人窒息浮躁,所以古代蜀人特別希望陽光普照。像重慶市巫山縣的當陽鄉,就是因為地處高山嶺谷之中,中午才能見到陽光,取名“當陽”,來祈盼太陽高照。而一些天文地名則往往和地勢有關,像江西省的星村鄉、浙江溫州的聯云鄉、重慶市的七星鎮、貴州的白云鎮、西藏自治區的達龍鄉(達龍意為朝陽)、拉玉鄉、朗賽嶺鄉、達娃鄉、尼雄鄉,山西省的加斗鄉等,都說的是地勢高的地區。這些地區由于地勢較高,導致空氣較稀薄,形成云量少,方便觀察各種天文現象。
4.4天文類鄉鎮地名與天文現象。天文地名主要分布在30°N附近,北緯30°是一個神秘的地帶。從空間天文網中預測的“2001年至2100年日食路徑圖”中,總結發現21世紀預測主要有8次日食現象。前二十年日食現象在我國30°N附近出現兩次,而之后的八十年也有兩次大致在30°N附近,剩下的兩次在東北地區,一次西藏地區,這與天文地名的分布有很大的相關性。
結論.通過對全國范圍內的鄉鎮級天文類地名進行統計分析整理,可以看出天文類型的地名中以天體為主,占比71%。同時,天文類地名主要分布在南方,以30°N穿過省份居多。天文類地名的分布和民族的自然崇拜、區域氣候特征、當地地形特點、人民農業生產經營活動及天文天象情況有著或多或少的關系。雖然整個天文地名在全國數以萬計的地名中只是很少的一部分,但它作為古代就可能流傳下來的一種穩定性文化,以其獨有的神秘色彩散發著引人深思的光芒。對天文地名的傳承和保護,是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肩負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