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攝影|思源
政委張寶明
撰文|攝影|思源
2015年12月12日,“大洋一號”在青島起航,開啟了中國大洋第39航次第一航段的考察任務。對于政委張寶明來說這是一個普普通通的航次任務。2004年,他就任“大洋一號”船政委,先后有12年之久。問他如何理解“政委”在船上的意義與作用,他說:“人船安全的精神保障,甘當綠葉,一切為人。”

12年來,張寶明默默陪著這艘中國大洋科考主力船經歷了它無數次的輝煌時刻。與他屢次提起過往的那些閃亮瞬間時,他思考良久說:“過去的都是成績,如果未來會取得更輝煌的成績,也需要現在船上的年輕人通過深刻的努力與學習才能創造。”這是一艘老科考船,卻在不斷迎來一批批年輕的海洋工作者。

在談起今年開展的大洋39航次第一航段任務開展情況時,張政委說,近幾年,大洋科考調查隊員的年輕化是大洋工作一個新的特點。“到目前為止,39航次前4個航段,83名調查隊員中有研究生31人,占調查隊員的37%;“90”后23人,占28%;沒有海上工作經歷的43人,占52%;平均年齡30出頭,部分人員還沒有完全擺脫宅男宅女的習氣。但這些年輕人卻承擔起了繁重而復雜的調查作業,并在調查作業中得到了很好的鍛煉成長。”在談到船上的年輕人時,張政委的喜悅與擔憂是并重的。對于政委來說,不僅僅要保障這些年輕人的安全,還要保障他們快樂舒心,并在短暫的航段任務中有所收獲。

39航次進行到第二航段時,出海時間已近兩個多月。張政委在這個航段的總結報告中寫道:“現在出海已經兩個多月,是人們情緒變動的活躍期,臨界點。船上的工作環境、生活秩序、人際關系對人們情趣心里變化的影響不可忽視。我們秉公處理好在日常工作中的事物,協調好人際關系,化解矛盾,及時糾偏,船隊共勉,樹立正能量,創造寬松、和諧、進取的工作生活氛圍,收到明顯效果,使人們在長時間的海上工作中保持一個較為平穩的心態來對待工作的每一天。”
雖然在船上大家是一個大家庭,不分彼此。但在分工上依然存在船員與調查隊員的不同。調查隊員一般由涉海科研院所、涉海高校以及相關單位的工作人員構成,在一個航次當中一般工作1到2個航段即可完成工作任務下船。而對于船員來說,為了保障整個航次的科考任務順利進行,他們一般都是跟全航次的,出海時間相當長。張政委介紹說,自2009年下半年以來6年多的時間里,“大洋一號”先后執行了5個航次的大洋科考任務,海上工作累計長達1439天,平均每年海上工作221.4天。累計航行218987海里,平均每年航行33690.3海里,是我國進行大洋科考以來航次安排最密,航行里程最長的一個時期,曾有一個航次440天,航行64157海里。再一次創大洋科考新紀錄。
長時間的出海與繁重的科考任務不僅考驗著人,也考驗著船。大洋科考考察海區遠離陸地,遠離常規航線,海上情況復雜,瞬息萬變,風險很大。加之“大洋一號”是一艘老船,設備難免出現這樣那樣的問題。
第三航段是39航次承上啟下的一個銜接航段,調查作業是在西南印度洋合同區第三號區塊群內展開的勘探活動,此季節本海區的海況也開始由較好向較差轉變的過渡時期,船舶機械設備經過前兩個航段的運轉磨合后也進入一個關鍵階段。結果,船舶發生了一次突如其來的影響船舶航行和調查作業的機械故障。

針對這次緊急故障,船上輪機部及相關技術人員展開了異常艱苦的攻堅戰。“老船老設備,還真的離不開這些老船員!”張政委在談起此次搶修工作時不無感慨地說,“他們技術嫻熟、經驗豐富,對船舶機械狀況有著十分的了解,巡視檢查深入,發現問題及時,而且還有堅韌不拔的毅力與品質,對待眼前這些故障的維修他們還是能做到了坦然應對、從容不迫。”

正是因為有了這些船員常年的辛苦與付出,才有了我國大洋科考事業的累累碩果。近些年,我國獲得了太平洋、印度洋、大西洋洋中脊熱液硫化物以及相關資源的樣品科考資料,在非洲一些國家開展了海洋科考合作項目,進一步促進了深海調查設備的研發。這些不僅為我國的經濟發展,民族的生存尋找了資源,拓展了生存空間,同時也增強了國際知名度,為我國更好地利用海洋法公約開展大洋科考,獲取大洋資源鋪平了道路。
關于未來大洋科考事業的發展,張政委總是用“我們面臨的發展機遇和風險挑戰前所未有”來描述。他分析說:“國際海底資源調查競爭激烈,國內也涌現出從事大洋科考的多單位、多船舶、多航次復雜的趨勢,我們必須要深化內部管理,依靠扎實的船舶專業基礎,苦練內功、增強內力,變壓力為動力,加快發展步伐,化挑戰為機遇,堅定不移地推進大洋科考進程。對于這個進程,我充滿信心。我們有成功完成多次環球科考的壯舉;有曾一個航次440天的艱辛;有開辟大洋科考新航區的喜悅;有獨闖亞丁灣的氣概。在復雜的環境中我們經受住了考驗,我們是自強、探索、奉獻、和平的大洋精神的實踐者與繼承者,有這些,我才相信未來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