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廣和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錦山鎮農技站
保護性耕作技術中不同耕作方式和不同密度試驗
李廣和
內蒙古赤峰市喀喇沁旗錦山鎮農技站
通過玉米田深松、淺旋滅茬、常規旋耕、機械翻耕對比試驗,產量效益由高到低為常規旋耕、淺旋滅茬、機械翻耕;玉米田淺旋滅茬的最佳種植密度為5500株/畝,深松的種植最佳密度為5000~6000株/畝,深松田作物的產量更加穩定。
保護性耕作 密度 產量 效益 群體
保護性耕作在保護耕層結構保護土壤微生物群落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能促進根系生長發育和土壤營養元素轉化吸收,進而增加農作物產量。本試驗即為探索玉米田保護性耕作的增產效果并探求保護性耕作方式下的最佳種植密度模式。
水澆平地,肥力中等,為輕壤質潮褐於土,代表面積500畝,常年種植作物玉米。
1.不同耕作方式對比試驗設計
設深松、淺旋滅茬、機械翻耕、常規旋耕4個處理,不設重復,每個處理1畝。
2.不同密度試驗設計
淺旋滅茬和深松各設4000株、4500株、5000株、5500株、6000株5個密度處理,不做重復,每個處理種植面積0.5畝玉米。
耕作時間10月5日,種植時間4月26日,播種與水肥管理一致。收獲測產時間9月20日,每處理隨機取3點,每點取連續10米內植株。
1.不同耕作方式對比試驗結果

表1 不同耕作方式對比試驗各處理測產指標
結果分析:深松百粒重最高,達到40.17克較機械翻耕高出8.4克,高26.4%;產量方面,深松>常規旋耕>淺旋滅茬>機械翻耕;效益方面,深松每畝成本100元、淺旋滅茬70元、常規旋耕成本40元、翻耕成本50元,深松比淺旋增收171元、比常規旋耕增收116元、比翻耕增收202元??傊?,采用深松耕作方式最好。
2.保護性耕作條件下不同種植密度試驗結果

表2 深松和淺旋滅茬不同密度試驗各處理測產指標
(1)同等肥力地塊,種植相同品種玉米,在種植密度相同的條件下,采用深松,比采用淺旋產量要高,增產17~150千克.
(2)淺旋耕作方式的最佳種植密度為5500株/畝。
(3)在采用深松種植方式的條件下,種植密度以6000株為最高,但各密度間產量差距已經很小。說明在深松條件下,地下根系充發達,充分的營養吸收和供給緩解了因群體過大引起的個體間、營養與生殖間競爭矛盾,個體已得到充分的生長和發育。深松促進了根系的發展,起到了決定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