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安:特色農業風景這邊獨好
本刊記者 楊秋意 卞瑞鶴
新安縣位于洛陽西部,地處豫西淺山丘陵區,境內地形復雜,呈現出“山高、嶺多、河谷碎,七嶺、二山、一分川”的地貌特征。傳統農業不占優勢,新安縣就結合地理特點,因地制宜發展溝域經濟,著力發展以牡丹為重點的花卉苗木、精品果蔬、中藥材、畜牧等特色高效農業,培育壯大新型農業經營主體,推進農業適度規模經營,加快農業產業化步伐。
11月29日,雖然是寒冷的冬季,但位于新安縣倉頭鎮的洛陽鵬云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卻呈現出生機盎然的春色,蔬菜大棚里的西紅柿鮮紅欲滴,芹菜青翠誘人。
“這茬芹菜有4000斤,西紅柿有200多斤,一個小時后就到了洛陽的大超市。離家很近,輕輕松松就把錢賺了。”承包戶王麗一邊擦拭鬢角滲出的汗水,一邊滿臉喜悅地說。她自己承包的6個大棚每年至少能帶來5萬元收入。
鵬云農業是一家以農業項目綜合開發為主的大型現代化農牧循環企業,流轉土地4700畝,集糧食生產、油料生產、生豬繁育飼養等多元化現代農業科技開發為一體。
僅各類蔬菜大棚就有420個,年出欄商品豬10萬頭,旗下有9家子公司,形成了“豬—沼—林—果—蔬”高效種養循環產業鏈條,讓周邊村子380多人實現了家門口就業。
去年,位于新安縣五頭鎮的新安農業科技園區獲批省級農業科技園區,占地5.6萬畝,是一家由政府主導、企業建設、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經營、農民受益的以林果業為主導產業的科技園區,目前擁有15家企業、13家農業專業合作社和50多座特色采摘園。
目前,該縣依托溝域成功打造出了以大櫻桃、軟籽石榴、朝天椒、玫瑰、中藥材、蔬菜、種養一體化循環農業、蝸牛養殖為主的八大產業基地。預計到今年底,特色高效農業可實現增加值12.7億元。
“目前,新安縣已經探索出一條高效、綠色的農業發展之路,即循環農業。這種把畜牧、沼氣新能源與蔬菜種植串聯起來的種養一體化經營模式,讓諸多農民受益。”新安縣農業局黨組書記、局長李四清介紹說,“特殊的地貌,造成新安人多地少。發展高效農業,就是要讓最少的土地發揮最大的效益。”
新安縣農業發展曾提出“三線、五業、十亮點”的總體規劃,優化農業結構,推動農業現代化發展。“三線”就是圍繞國道、省道、縣道發展特色農業,國道兩側發展蔬菜種植,省道沿線種植中藥材,兩條縣道兩側種植了3.8萬畝櫻桃。“五業”就是打造水果、辣椒、玫瑰花、中藥材、蔬菜這五大產業化基地,同時在“三線”上發展數十個農業產業化的新亮點。
近年來,新安縣持續深化農業結構調整,探索農業發展新路徑,加快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大力發展特色高效農業,實現農業增效、農民增收。正村鎮依托土地流轉積極發展農業規模經營,共種植中藥材8000多畝,以藥用牡丹和觀賞牡丹為主,成立了新達、茂源等中藥材合作社。對于連片種植牡丹200畝的農戶,鎮里除按政策每畝每年補助600元外,還對在主干道邊連片種植牡丹300畝以上的農戶按照每畝每年200元的標準予以補貼。
新安縣栽培櫻桃的歷史源遠流長,文字記載可以追溯到東漢時期。目前,當地以五頭鎮的馬頭、大洼、獨樹和磁澗鎮的禮河、掌禮、奎門等村為中心,形成了長約17公里的櫻桃種植帶,總面積達3.06萬畝,在豫西規模最大。2007年,這片櫻桃種植帶被省里命名為“萬畝無公害櫻桃基地”。新安縣朝天椒產業自2000年開始發展,到2007年全縣朝天椒種植已達3萬畝,規模種植的主要有鐵門、李村、磁澗等鄉鎮。
特別是鐵門朝天椒,色度好、品質好、效益好。2006年至2007年,縣、鎮投資在鐵門鎮陳村建成了辣椒交易專業市場,經過幾年的培育發展,現已初具規模。辣椒收購季節,鐵磁路沿線8公里,都是熱鬧的辣椒收購場面,全國各地客商慕名而來。旺季時,外地進駐鐵門的辣椒收購商最高可達80余家,年辣椒交易量在3000噸以上,交易額達6000萬元。除內銷外,有的辣椒還由經銷商經廈門、貴州等地遠銷國外。

特色農產品——萬山湖朝天椒

新安縣萬畝玫瑰基地
山嶺綿延,溝壑縱橫,造成了貧窮,也蘊含著機遇。近年來,新安縣依托自然條件,大力實施旅游開發,成功打造出了黛眉山世界地質公園,并把“旅游富民”作為縣域經濟發展戰略之一常抓不懈。目前,已成功創建5A級景區1個、4A級景區2個、3A級景區2個,實現了由旅游資源大縣向旅游強縣的華麗轉身。
如何發展溝域經濟?新安縣瞄準了鄉村游。櫻桃溝開發就是一個典型的代表。櫻桃在新安已有千余年的種植史,但村民們都是采用傳統模式種植,經濟效益十分有限。為了徹底激活櫻桃溝的溝域經濟,新安縣在優化品種結構和擴大種植面積的基礎上,對與櫻桃溝有關聯的20多個村莊進行了提升改造,打造出了自行車賽道、3D櫻桃谷畫廊、天興生態園、林山溪谷度假村等10多個旅游新亮點。今年,櫻桃溝2000萬公斤櫻桃收入達3.2億元。
禮河村是櫻桃溝的專業種植櫻桃村之一。目前,村子種植大粒櫻桃面積達3000畝,建起了農家飯莊20家,還培訓組成了禮河“櫻嫂”導游團,積極向外推介櫻桃。村子引進的天興農業生態園項目,流轉土地近2000畝,種植有新品種大力櫻桃、軟籽石榴、無公害蔬菜等,讓100多名村民實現了家門口就業。更讓村民自豪的是,鄉村游不僅給村子培育出了富裕果,還培育出了文明果,在第四屆全國文明村鎮評選中,禮河村榜上有名。
溝流金、谷淌銀、灣聚財、川招寶,發展溝域經濟,讓昔日的“窮山溝”變成了“聚寶盆”。

新安縣副縣長張春全(左一)陪同農村農業農民雜志社總編輯楊秋意(左二)等在油用牡丹基地調研
特色農業與農旅結合使溝域經濟紅紅火火,但是要想使農業高效,還要走產業化之路。洛陽市金富源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位于南李村鎮孫洼村,公司流轉土地2100畝,是一家從事煙葉、中藥材、核桃、大棚蔬菜等作物規模化生產的新型農企。公司負責人高春苗介紹,現在大棚黃瓜正值收獲季節,“一斤兩塊多,大部分都賣到了市區各大超市,不愁銷路。一個棚一年種兩季蔬菜,收入六七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土地被流轉后,附近村子的村民除獲得土地補償款外,還成了農企內的工人,每天能領到幾十到上百元不等的酬勞。就“金富源”而言,該公司今年年底預計將實現收入500萬元,安置農村勞動力130多人,增加農民收入140多萬元。
在新安縣,類似“金富源”這樣的以“公司+農戶”方式,促進農民增收、農業增效的企業還有很多,如洛陽鵬云農業科技集團有限公司、洛陽綠爾農業科技有限公司、河南春天牧業科技發展有限公司、正大集團新安現代化養殖示范項目等。
其中,“綠爾農業”是目前全國最大的蝸牛生產基地,“鵬云農業”則通過糧食生產、生豬飼養、花卉苗木種植及沼氣發電、有機肥生產、無公害蔬菜種植與銷售等多個環節,形成了“農牧循環”的高效發展模式。
此外,新安縣在磁五倉沿線形成10萬畝的農業生態科技觀光園,打造了洛陽西線鄉村游觀光帶——新安櫻桃谷;五頭鎮的萬畝油用牡丹不僅生態高效,而且采用避免投資風險的眾籌模式,吸引著八方投資人士,一個穩健的產業正在興起。
新安縣以山區自然溝域為單元,利用山溝地形發展溝域經濟,這是一種集生態治理、新農村建設和發展種植養殖業、民俗旅游業、觀光農業于一體的山區區域經濟發展新模式。與過去的“靠山吃山”截然不同的是,它追求的是長遠的“靠山吃山”,走的是一條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可持續發展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