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碩
醫療機器人和醫生間的優勢互補才是精準醫療的未來。
提
到醫療機器人,很多人最先想到的是達芬奇手術機器人或者機器人“大白”,它們代表了國際最先進的理念和產品。手術機器人從1980年發展至今,在國內,很多團隊也在相關領域做了研究嘗試。從1997年開始,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王田苗和解放軍海軍總醫院教授田增民聯合研制了腦外科機器人輔助定位系統,并于1998年進入國家“863”計劃課題。而北京柏惠維康科技有限公司的CEO劉達正是王田苗教授的學生。
自1998年開始,劉達一直從事醫療機器人研究。經歷了近18年的打磨和2萬多例的臨床實踐后,最新一代醫療機器人Remebot誕生,且智能化程度不斷提高,最終被專家認可并得以投入實際應用。
2010年劉達從德國留學歸來,想要將醫療機器人進行產業化發展。但受限于資金,更重要的是當時國內市場普及度不高,直到2014年才他拿到第一筆資金。隨著近幾年人工智能行業的逐漸升溫,技術打磨多年后,Remebot的競爭優勢凸顯,2016年1月,Remebot獲得由真格基金、海泉基金、雅瑞天使合投的A輪數千萬元投資,9月又獲得了由普華資本投資的B輪數千萬元投資。
醫療機器人與醫生,輔助但不能替代
柏惠維康COO聶智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Remebot是一款應用于神經外科的手術機器人,由計算機軟件系統、實時攝像頭及自動機械臂三部分組成——“也可分別比作醫生的腦、眼、手。”
從縱向來看,在神經外科領域,借助醫療機器人機械臂末端的操作平臺可以輔助醫生實施活檢、抽吸、毀損、植入、放療等12類手術形式,如腦出血、腦囊腫、帕金森、癲癇等近百種疾病的手術治療。橫向來看,未來可運用到不同的科室,如肝癌的消融,就可利用圖像技術精準定位,然后采用微創的方式直接將腫瘤殺死。
聶智表示,相比傳統的框架立體定向手術是由人工規劃手術路徑,再用機械進行經緯度的定位,Remebot醫療機器人的主要優勢是微創、精準和高效:通過計算機軟件系統將醫學影像三維呈現,輔助醫生更加清晰全面地觀察病灶,完成手術規劃;能夠按命令軌跡運動,將安裝在其末端的手術器械準確送達患者頭部病灶點,并帶動手術器械運動,完成輔助操作任務。
傳統的開顱手術對醫生的要求非常高,醫生需要通過觀察二維及三維影像確定腫瘤(病變)位置,將其去除或殺死。這一切全憑醫生本人經驗,如果找不到正確的位置,很容易將未病變腫瘤殺死,病變細胞則繼續存活。
而Remebot則是通過機器人自動定位,幫助醫生快速地找到病變位置,醫生只要按照標準化的流程進行操作就可以完成手術。聶智解釋,一般來講,培訓醫生只需要半天時間,即根據手術的不同要求告訴醫生可能會出現誤差的點、如何避免等等,后期就是熟練的問題了。
那么醫療機器人的出現,真的可以代替醫生?
答案是否定的。聶智告訴創業邦(微信搜索:ichuangyebang),盡管未來在技術操作上機器人會比醫生肉眼定位更精準,能更快速精確地找到發病位置,但Remebot等醫療機器人并不能代替醫生進行手術,否則很難劃分手術的責任歸屬問題。
聶智也表示,未來隨著遠程手術的實現,還可以將專家的手術方案和當地的機器人結合,專家只需做出手術方案,由當地醫生在機器人的輔助下根據最佳手術方案完成手術,進而提高診療效率。
面臨困境:目前并未納入醫保體系
盡管目前Remebot已經與北京的天壇、宣武、301、協和等10多家三甲醫院展開合作,開始投入臨床,可聶智還是有些擔憂。雖然醫療機器人開始逐漸走進大眾視野,但普及程度還不夠,要想實現產業化運作還面臨著諸多難題。
一是醫工的結合缺乏緊密度。“不僅對人員的要求高,需要多學科的融合,對時間的要求也很高。”聶智說,像北航、哈工大、天津大學等研究醫療機器人的團隊,時間上基本超過10年,甚至15年。
二是資金。雖然國家會撥款給學校進行項目課題的研究,但款項中只有四分之一的錢可以用在人員身上,其余四分之三必須用在設備上。這樣一來,人員隊伍的維系就變得很困難,而跨學科的人才本來就很少。
三是臨床環境。不同的醫生、不同的想法和環境,都會造成不一樣的手術結果。如果只跟一兩家固定的醫院合作、進行臨床實驗,就會增加產品的局限性,有可能增加手術中的誤差值。
四是目前該項目并未納入全國醫保體系。聶智表示,這也是患者選擇這個手術形式的障礙之一。
總結來看,無論是在神經外科,還是在癌癥、腫瘤的治療上,醫療機器人都顯示出了絕對的優勢。
在投資機構眼中,醫療機器人的缺點是門檻高,看起來不那么熱鬧,但有一點已成共識:能輔助醫生更精準完成手術的醫療機器人,很可能就代表著醫療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