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鏡伯,馮 平,易 斌,龍 燕,唐 宏
(后勤工程學院,重慶401331)
?
基于數(shù)碼照相機的亮度測量中漸暈系數(shù)研究
陳鏡伯,馮 平,易 斌,龍 燕,唐 宏
(后勤工程學院,重慶401331)
針對數(shù)碼照相機的亮度測量中誤差校正問題,文章研究了景物亮度和焦平面曝光量的基本關系,提出虛光效應誤差中漸暈系數(shù)應是與測量角存在函數(shù)關系的一個變量,通過分析、實驗設計及數(shù)據(jù)擬合,最終得到漸暈系數(shù)與測量角之間的函數(shù)式,為虛光效應誤差的修正提供了理論基礎。
亮度測量;虛光效應;漸暈系數(shù);測量角
照明工程中,雖然現(xiàn)有規(guī)范是以照度作為照明設計的標準,但考慮到更為直觀的視覺感受,用亮度作為照明工程的驗收標準更為合理。亮度是指發(fā)光體(反光體)表面發(fā)光(反光)強弱的物理量,它是人對光的強度的感受。在一般的亮度測量中,通常使用瞄點式亮度計進行測量,數(shù)字成像技術在現(xiàn)代信息技術中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近幾年提出了運用圖像處理系統(tǒng)進行亮度測量的辦法,并將此用于道路照明、室內照明測量等。利用目前非常流行的圖像處理軟件可以全面準確地獲取圖像的各種光度及色度信息,相比瞄點式亮度計有測量時間短、重復性好、定位準確、測試范圍廣等優(yōu)點。而在這一測量辦法中,由于測量系統(tǒng)存在誤差,就需要對其進行校正,誤差一般包括像差、CCD(電荷耦合元件)噪聲、色溫和白平衡誤差、伽馬校正、虛光效應等,在文獻中對以上誤差都有分析和研究,其中虛光效應對測量造成的誤差較大,特別是在測量大場景條件下,使用中焦段、廣角焦段進行測量,照片邊緣處存在明顯暗角,即虛光效應,已有的文獻中對虛光效應進行了誤差修正,但多數(shù)文獻研究在虛光效應誤差校正中都將其中的漸暈系數(shù)設為常數(shù),而漸暈系數(shù)與成像原理和機械制造誤差等存在一定關系,將其作為定值考慮缺乏一般性,需做進一步討論。
在國家標準GB/T 20224-2006/ISO/DIS 12232:2004中附錄描述了景物亮度和焦平面曝光量的基本公式:
(1)
式中:q=(π/4)Tvcos4(θ);
A——鏡頭F數(shù);
F——鏡頭焦距,單位為米(m);
H——焦平面總曝光量,單位為勒克斯秒(lx·s);
Hf——焦平面雜光曝光量,單位為勒克斯秒(lx·s);
i——像距,單位為米(m);
L——景物亮度,單位為坎德拉每平方米(cd/m2);
T——鏡頭的透過率;
t——曝光時間,單位為秒(s);
v——漸暈系數(shù);
θ——像點的離軸角度。
在光照均勻,即光源為面光源,被測面可視為漫反射的情況下,雜光曝光量項可忽略不計,得到如下公式:
(2)
虛光效應指成像于圖像邊界處的像素其計算亮度較實際亮度變暗這一現(xiàn)象。
根據(jù)來源不同漸暈可以分為幾何漸暈和像差漸暈。由孔徑光闌擋光等原因引起的漸暈,稱為幾何漸暈;同時像差也會導致能量分布不均勻,由光線的入射角度不同或掃描轉角不同引起的稱為像差漸暈。實際系統(tǒng)的漸暈來自于幾何漸暈和像差漸暈。
式(2)中cos4(θ)即實際系統(tǒng)中的幾何漸暈,其他像差誤差等則為由漸暈系數(shù)變化造成的誤差,在測量中,由于漸暈系數(shù)變化并不是很大,因此一般的做法是將其作為常數(shù)代入計算公式。但作者認為,由成像原理、機械制造等造成的誤差都需要考慮,漸暈系數(shù)與測量角存在一定函數(shù)關系,漸暈系數(shù)并不是常數(shù),具體分析推導如下,設v=v(θ)。
由式(2)可得,景物曝光量H與景物亮度L和漸暈系數(shù)v(θ)、cos4(θ)成正比,即
H∝Lv(θ)cos4(θ)
(3)
本文實測數(shù)據(jù)在全陰天環(huán)境下設置為自動白平衡成像,與參考光源色溫接近,輸出相片AdobeRGB色彩空間編碼。CIE-XYZ定義刺激值Y的顏色匹配函數(shù)與視效率曲線一致,故Y值與景物曝光量L成正比,即
H=kY
(4)
在AdobeRGB色域下,圖像的RGB值與Y刺激值存在如下關系:
Y=0.297 3R+0.627 3G+0.075 2B
(5)
由公式(3)可得在同一圖像中,任意兩點x、y之間存在如下比值關系:
(6)
取y為照片中點,cos4(θy)=1,那么可得
(7)
景物曝光量H與Y刺激值成正比,Y0為中間點Y刺激值,上式可變換為
(8)
其中Yc為刺激值比值,根據(jù)上式即可進行實驗設計,得到漸暈系數(shù)的測量值并進行數(shù)據(jù)擬合。
為了研究虛光效應,選擇攝影用黑布作為實驗材料,在陰天的室外(陰天的室外天空接近面光源,光線均勻),利用數(shù)碼相機對其進行成像,存儲格式選取RAW格式,避免相機自身算法進行四周光亮校正等。
實驗過程中,黑布平整地貼合在展板上,選取CANON EOS 6D相機,鏡頭為24-105 EF USM鏡頭,焦段選擇50 mm,取掉遮光罩、UV鏡等元件。相機正對黑布平面,調節(jié)對焦環(huán)、物距使畫面充滿黑布無邊框,得相機感光元件到黑布平面距離為1.635 m,取景框內的黑布為1.065 m×0.71 m大小。成像參數(shù)為:F/4、1/100 s、50 mm、ISO200、白平衡自動、RAW存儲格式。實驗照片如圖1。
圖1 實驗測量圖
直觀上能看出圖片四周比中間亮度有所降低,然后經(jīng)photoshop軟件轉換為tif格式。tif全稱是Tagged Image File Format,后綴可能是.tif或者是.tiff。它是一種常見的圖像編碼格式。轉化后方便在MATLAB中進行數(shù)據(jù)采集。在MATLAB中進行編程,由于黑布不是完全的漫反射面,取樣平均更具有代表性,因此按每100×100個像素點進行取點和平均,計算其Y刺激值,共計54×36個取樣點,其亮度分布圖如圖2所示。
圖2 Y刺激值分布圖
其中,圖像中點坐標(18,27)已標出,Z坐標值為Y刺激值,顏色由紅變藍表示Y刺激值由高到低變化,從標注的5個采樣點也可看出圖像亮度呈現(xiàn)從中心到邊緣的下降現(xiàn)象,即表現(xiàn)出明顯的虛光效應。
由公式(8),將各個取樣區(qū)間亮度平均值除以中心區(qū)間亮度平均值得亮度比值Yc,其分布圖如圖3所示。
圖3 亮度比值Yc
以取樣區(qū)間的中心點與全圖中心點計算θ值,計算公式為
(9)
然后根據(jù)公式(8),得圖4。
圖4 漸暈系數(shù)v(θ)分布圖
圖4中可以看出,離中心點越遠,圖像的虛光效應越明顯,其漸暈系數(shù)呈橢球面形狀,以θ為橫軸,v(θ)為縱軸繪制二維關系圖。
圖5 θ、v(θ)二維關系圖
從圖5中可以看出,隨著測量角θ增大,漸暈系數(shù)v(θ)逐漸減小,二者呈明顯函數(shù)關系。最后,在Excel中對數(shù)據(jù)進行擬合。
圖6 擬合圖
得到v(θ)表達式為
v(θ)=9×10-6θ4+0.003θ2-0.011θ+1.011
由上式可知,漸暈系數(shù)隨測量角增大而減小,θ角在(10°,20°)時下降明顯,在θ角接近20°時趨于平穩(wěn),這一函數(shù)可以作為漸暈系數(shù)的校正方案,但此實驗為50 mm焦段下擬合函數(shù),當鏡頭焦段發(fā)生變化時,鏡頭鏡片間距等發(fā)生變化,應另行擬合分析。
(1)實驗和數(shù)據(jù)擬合證明漸暈系數(shù)是與測量角存在函數(shù)關系的變量,同時,在50 mm中焦段下漸暈系數(shù)已經(jīng)存在較為明顯的下降,因此在實際測量中應予以考慮,特別是道路照明、室內照明設計測量等需要用到中焦甚至廣角鏡頭的情況下,其測量角加大,漸暈系數(shù)曲線下降更為明顯。
(2)利用數(shù)碼照相機測量亮度的技術,采集的數(shù)據(jù)經(jīng)過校正后可以很快得出測量結果,在照明設計和施工中有較好的應用前景。
(3)本次測量中使用的是數(shù)碼相機的RAW格式,有效避免了相機自身對照片進行參數(shù)修正等,但是就鏡頭自身而言,沒有有效考慮到鏡頭畸變,在實際測量中,鏡頭畸變會影響測量點在照片中的位置,但是不影響其亮度采集,在本次實驗計算角度值時,應當對其進行畸變修正。
[1] 黃珂.道路照明測量方法研究[D].重慶大學,2006
[2] 于謙.光學檢查鏡頭的MTF測試方法研究[D].浙江大學,2010
[3] 甄江龍,張曉清,易斌等.色溫對HDR圖像亮度測量方法的影響[J].后勤工程學院學報,2012(6):78~84
[4] 甄江龍,張曉清,易斌等.色空間對HDRI亮度測量方法的影響[J].后勤工程學院學報,2013(3):90~96
[5] 易斌,米紅菊,趙宏偉等.成像式亮度測量裝置虛光效應校正[J].照明工程學報,2012(6):51~54
[6] 許麗娜.數(shù)字化顏色空間的描述、規(guī)定和使用[J].絲網(wǎng)印刷,2000(1):31~34
[7] 馬冬梅,張曉輝,韓昌元.大口徑、長焦距光學系統(tǒng)雜光系數(shù)、漸暈系數(shù)、像面照度均勻性等參數(shù)的測試[J].應用光學,1998(5):45~48
[8] 陳浙泊.高動態(tài)范圍成像技術的研究[D].浙江大學,2009
[9] 賀超英,王少喻.MATLAB應用與實驗教程[M].電子工業(yè)出版社,2013:30~31
[10] 崔軍,何國雄.關于變焦系統(tǒng)優(yōu)化過程中漸暈系數(shù)問題的討論[J].光學儀器,1990(3):1~6
Research on Vignetting Factors in Luminance Measurement Based on Digital Camera
CHEN Jingbo, FENG Ping, YI Bin, LONG Yan, TANG Hong
(LogisticEngineeringUniversityofPLA,Chongqing401331,P.R.China)
Digital cameras can be used in many luminance measurement tasks,while these applications require precise calibration of cameras.In this paper, the basic relationship between scenery brightness and exposure amount of focal plane is analysed, a method is proposed that the vignetting factors in virtual light effect should be a variable which has functional relationship with the measuring angle.By means of analysis, experimental and data fitting, the function formula between the vignetting factors and the measuring angle is obtained, which provides a theoretical basis for the error correction for virtual light effect.
luminance measurement; virtual light effect; vignetting factors; measuring angle
2016-08-10 作者簡介:陳鏡伯(1993—),男,后勤工程學院機械電氣工程系碩士研究生在讀,主要從事電工理論與新技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