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軼昭
提到大家頭疼的聽力考試,首先請考生來默寫一句話:七分靠打拼,三分靠_________?(答案稍后揭曉。)
無論是四、六級考試,還是托福、雅思考試,總有考生問筆者:“老師,我的聽力很差,題目聽不懂怎么辦?”想必大家對這樣一句答復耳熟能詳:你不是聽力不好,而是——什么都不好!這句話簡單粗暴地揭示了大量考生在英語學習中的問題,比如:①背單詞不背發(fā)音,采取的是“大眼瞪小眼”的硬背法;②認為聽力只有完全聽懂才能做題;③除聽力、寫作從來不做題外,其他幾項如閱讀、翻譯能力其實也并不是很好。回到正題,考生該如何解決聽力不好的問題呢?下面筆者從基本功的訓練和考試戰(zhàn)術兩方面予以解答。
基本功訓練:堅持聽寫練習
部分考生閱讀、寫作、翻譯等方面的能力還不錯,但就是聽力不好,原因是什么呢?首先,考生對單詞的英語發(fā)音把握不準。一些單詞出現(xiàn)在閱讀的時候,考生很容易認出,但一旦出現(xiàn)在聽力音頻中,很多考生就完全對不上號了,比如,針對automobile這一必備詞匯,考生在閱讀中很容易認出,可是它應該怎么讀呢?答案應是/???t?m??bi?l/,而不是很多考生想當然以為的/???t??m?uba?l/,所以當聽力音頻里出現(xiàn)這個詞的時候,大部分考生自然就聽不懂了。其次,英語是一種連貫性的語言,大量的連讀、失爆現(xiàn)象會給考生的聽力帶來更多的阻礙。
那么,是否有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呢?
當然有,那就是修煉聽力基本功。對于聽力基本功的訓練,一些考生很難摸索到最適合自己的方式,往往會“一意孤行”地認為聽力差是單詞量不足所致,于是花更多的時間去背單詞或更干脆地直接放棄。其實,考生提高聽力最高效的辦法就是選擇一些適合自己水平的文章進行聽寫練習,其中真題就是很好的訓練材料,這一點不管是對于備考四級、六級、專四、專八的考生還是備考托福、雅思等出國考試的考生都適用。只是訓練的過程會很艱辛,考生需要在備考期間堅持每天進行至少一篇文章的聽寫練習,具體操作方法為:取一篇文章的音頻材料,先完整聽一遍,了解主旨大意;然后第二遍開始每聽一句,暫停一下,跟讀出來(重要!否則對聲音的瞬時記憶會轉瞬即逝),并盡量寫出聽到的內容。如果有寫不出的內容怎么辦?這是很自然的現(xiàn)象,考生可以根據上下文內容進行推測,盡量補全,并接著聽寫下一句。如此整套流程過兩三遍,考生最后會發(fā)現(xiàn)有一部分內容是無論如何也聽不出來了,這時就可以對照原文去聽音頻,總結聽不懂的原因。一般來說,這些費盡力氣也聽不懂的部分基本上是由于不熟悉單詞發(fā)音或受到一些發(fā)音現(xiàn)象的干擾所致。但考生只要堅持進行這樣的聽寫練習,很快就能有效地提升自己的聽力基本功。
考試戰(zhàn)術:聽力的七分聽和三分猜
完成聽力基本功的修煉后,考生需要對聽力考試有戰(zhàn)術上的準備,即所謂“七分靠打拼,三分靠推測”。有些考生總覺得聽力只能靠硬聽得分,但實際上,全國各地人民之間使用方言交流的時候,也是經常通過連蒙帶猜聽懂個大概,而這種在聽音上“先預測、后驗證”的方法可以廣泛地適用于各類聽力考試題型中。下面筆者就來談談這個問題。
聽前讀題預測
以筆試形式呈現(xiàn)的聽力考試,包括四級、六級、專四、專八、雅思等,一般都具有一個極大的特點,就是在題干和選項的字里行間會隱藏著聽力文章的線索。而考生在聽力音頻播放之前預讀題干和選項就是預先了解聽力文章的過程,因此,考生在短暫的讀題時間內是否能迅速把握即將出現(xiàn)的聽力文章主旨就顯得相當重要。如果考生的聽力基本功還沒有達到一個較高的水平,那么,這一遍預讀就能以己之長(閱讀能力)克彼之短(聽力能力)。又由于題目多針對聽力文章的重點信息提問,所以,把握住了題干和選項,就相當于預先理清了文章的框架結構和大致內容。這么做的好處有兩點:其一是形成定勢,為接下來的聽力做準備;其二是做到了心里有底,在聽到不太明白的詞匯時也不會過于慌亂。
很明顯,這個環(huán)節(jié)需要考生具備邏輯思維能力,但很多情況下,考場的緊張感和時間的緊迫感很容易使考生亂了陣腳,不知從何下手,陷入通讀全部選項的誤區(qū)。那么考生應該如何去讀題呢?以2016年6月六級聽力Section C的Recording One為例,三道題的選項如下所示。
16. A) How catastrophic natural disasters turn out to be to developing nations.
B) How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studies natural disasters.
C) How powerless humans appear to be in face of natural disasters.
D) How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can be reduced.
17. A) By training rescue teams for emergencies.
B) By taking steps to prepare people for them.
C) By changing peoples views of nature.
D) By relocating people to safer places.
18. A) How preventive action can reduce the loss of life.
B) How courageous Cubans are in face of disasters.
C) How Cubans suffer from tropical storms.
D) How destructive tropical storms can be.
筆者在這里為考生指條明路。一般來說,對筆試形式呈現(xiàn)的聽力題,考生讀題需要從兩方面入手:①縱讀找相同;②橫讀找不同。這里的“相同”可以是同樣的詞匯,主要以名詞、動詞為主,也可以是邏輯上相關的詞。
通過迅速縱讀上面三道題,考生可以發(fā)現(xiàn)選項中出現(xiàn)的高頻詞為natural disaster、people等,由此可知文章的主旨和自然災害有關。接下來,考生要針對每道題內部的相同和不同來尋找線索,這時應從結構和內容的維度出發(fā)。比如,這里的第16題的結構一目了然,都由how引導,并在內容上有turn out to be to developing countries、in face of、impact相關聯(lián)的詞,由此可推測文章可能在討論自然災難和人類之間的相互關系——可以是如何面對自然災難,也可以是自然災難的影響。而且由于本題為該篇的第一道題,并且在后兩題中也出現(xiàn)了people、nature、disaster等詞,因此本題最有可能的是針對全篇主旨的提問。
再以第17題為例,考生可以看到選項在結構上都是以by開頭的方式狀語,所以,考生可推測出本題可能是針對某種方式提問,但從內容上看,對于全文主題(自然災難),四個選項均為正向積極的作用,因此本題最可能的題干為如何防止/減小自然災難的影響。
再看第18題,從結構上看,四個選項再次出現(xiàn)how引導的分句,而從內容上看,選項中出現(xiàn)了prevention、in face of、suffer from等詞,由此可推測出本題必定是針對人類對災難的預防或應對措施提問。考生如果再細致比較,會發(fā)現(xiàn)有兩個選項出現(xiàn)了Cubans (古巴人),所以本題的題干可猜測為詢問古巴人對自然災害的應對措施。
至此,全文的整體框架已經在腦中成型:先給出主旨——自然災難的影響,再論述如何預防自然災難,最后以Cubans舉例論述如何有效減少自然災難的損失。
但是,考生如果閱讀速度過慢或在考場上臨時強迫癥發(fā)作,那么極有可能無法預讀出題目提供的線索,這樣的話,在考試時,考生的閱讀能力就拖了聽力部分的后腿。所以,平時考生也需要針對選項的閱讀速度和邏輯推測能力進行訓練。
聽時的推測和驗證
說了這么多聽前需要做的準備工作,下面來談一談聽音頻的正確方式。其實和閱讀一樣,聽力從來不是一個要求完全聽懂才能做題的項目。我們先了解一下心理學上的一個著名流派:格式塔心理學。該流派的其中一條理論認為,對材料整體的感知優(yōu)先于對個別部分的感知。這是什么意思?舉例說明。
劍橋大學研究發(fā)現(xiàn),下面段落的英語單詞的字母次序打亂后,你依然可以看懂:
Aoccdrnig to rseearch at Cmabrigde Uinervtisy, it deosnt mttaer in waht oredr the ltteers in a wrod are, the olny iprmoetnt tihng is taht the frist and lsat ltteer be at the rghit pclae. The rset can be a total mses and you can sitll raed it wouthit porbelm. Tihs is bcuseae the huamn mnid deos not raed ervey lteter by istlef, but the wrod as a wlohe.
Inst taht Amzanig!
這段話的標準版為:
According to research at Cambridge University, it doesnt matter in what order the letters in a word are, the only important thing is that the first and last letter be at the right place. The rest can be a total mess and you can still read it without problem. This is because the human mind does not read every letter by itself, but the word as a whole.
Isnt that Amazing!
大家會發(fā)現(xiàn),上面字母次序打亂的文字,考生是能夠看懂的。那么,閱讀如此,聽力也如是。考生一旦在聽音過程中遇到聽不懂的生詞,切不可過多糾結在這幾個障礙詞匯上,只要把握住文章主旨和大部分句子的主干就能推斷出其內在含義。此方法不僅適用于難度中等的四、六級聽力,甚至對于術語較多的托福、雅思考試也是適用的。考生只要把握住對話或演講的主旨和大致內容,剩余聽不懂的部分也是可以根據上下文推測出來的。仍以2016年6月六級聽力Section C的Recording One為例。
錄音材料的第一段為:
The negative impacts of natural disasters can be seen everywhere. In just the past few weeks, the world has witnessed the destructive powers of earthquakes in Indonesia, typhoons in the Philippines, and the destructive sea waves that struck Samoa and neighboring islands.
很多考生可能會覺得這段話其實沒有什么難度,但仔細觀察,如此長的一段話其實只有兩句,并且是出現(xiàn)在聽力材料而不是閱讀材料里的,里面還出現(xiàn)了很多不熟悉的詞,如witnessed the destructive powers、the destructive sea waves that struck Samoa等。不過,考生只要聽明白第一句中的The negative impacts of natural disasters,就能了解到文章主題一定是和自然災難的影響有關,也驗證了前面讀選項的推測結果。考生此時可以預測,第一句之后若不出現(xiàn)轉折,接下來的一句也會圍繞自然災難的影響展開。果然,考生即便不能完全聽懂第二句,也能憑著聽到的earthquakes、typhoons等詞匯,以及重復兩遍的“XXX in XXX”結構推測出,第二句是在談論一些地區(qū)發(fā)生的自然災難。對于第二句話里的最后一個分句,考生根據the destructive sea waves可以聽出其和海浪有關,而緊接著that從句中出現(xiàn)struck Samoa and neighboring islands,考生能很明顯地聽出是一個“動詞+地區(qū)”的結構,因此,考生可以推斷出這里是在講某個地區(qū)發(fā)生的自然災難。
再以文中更難的三句話為例:
The World Meteorological Organization points to Cuba and Bangladesh as examples of countries that have successfully reduced the loss of life caused by natural disasters by taking preventive action. It says tropical storms formerly claimed dozens, if not hundreds of lives, each year, in Cuba. But, the development of an early-warning system has reversed that trend.
考生會發(fā)現(xiàn),即便是閱讀,這一部分也不容易讀懂。但考生如果根據前期對題目的預測,就能猜出此處出現(xiàn)Cuba應該是在討論古巴成功預防災難并減少災難帶來的損失。于是,考生至少能聽出這一部分第一句中successfully reduced the loss of life以及preventive來驗證得出內容確實如此。再聽下一句,既然沒有轉折,那么含義應該相近。對于這句,考生能聽懂的主干至少包括storms claimed life,就算聽不懂,但結合預測的內容,此處claim最可能的含義不應是“聲稱”,而是“奪去”,聽本句大致能理解出本句的含義為“自然災難奪去人們的生命”。接著,考生聽到話鋒一轉,音頻中出現(xiàn)了表示轉折的but,就推測出接下來的句子應該要描述積極的方面了,因此,考生之后聽到development這種正面詞匯即可驗證先前的推測。和前一句“災難奪去生命”含義相反,本句意為:“早期預警系統(tǒng)的發(fā)展已經扭轉了這種趨勢。”
由于大多數(shù)聽力考試題目僅播放一遍音頻,很多考生會孤注一擲地完全依賴這一遍的聽音。然而考生如果聽力基本功不是過硬,這樣會冒很大的風險。考生如果先預測題目,就等于是提前預覽了一遍音頻材料的提綱。聽音頻的同時,考生切記要先預測、后驗證,這樣就是主動地去聽而不是被動地接受音頻傳達的信息,事半功倍地變“三分天注定”為“三分靠邏輯推測”,拒絕聽力“靠天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