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向龍
摘 要:本文主要從無為經濟開發區城東工業園區征地拆遷工作著眼,按照全縣“一年打基礎、三年見成效、五年大發展”的目標,在全省加快調結構轉方式促升級的大背景下,分析城東園區在征拆過程中出現的問題,筆者結合近五年直接參與征拆的工作,提出相關建議。
關鍵詞:無為經濟開發區;征地拆遷;抱團現象
中圖分類號: F301.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6)34-77-2
1 無為縣及經濟開發區基本情況
無為縣,隸屬于安徽省蕪湖市,地處安徽省中南部,長江北岸,北依巢湖,南與蕪湖市、銅陵市隔江相望。始建制于隋朝,縣名取“思天下安于無事,無為而治”之意,宋代曾與臨安、揚州、壽春并稱“全國四大名城”。總面積2433平方千米,轄20個鄉鎮、2個省級經濟開發區,2015年常住人口103.3萬。
近幾年,無為縣牢牢把握新型城鎮化發展機遇,主動適應發展大勢,把城市建設作為拉動投資的主攻方向,取得了顯著成績,全縣城鎮化率提高到51%,被列為“全省新型城鎮化建設試點縣”。城市框架進一步拉開,推進了無為城南新城起步區、核心區,城東新區高鐵站起步區和高溝濱江新城起步區建設,特別是城南新城建設日新月異,展示了良好形象,主城區建成區面積2015年擴大到25.5平方千米,城區人口增加到24.3萬,分別比2010年增長了7.5平方千米和7.3萬人。
安徽無為經濟開發區位于無為城東,2006年被安徽省人民政府批準成為省級經濟開發區。2012年由于行政區劃調整,縣委、縣政府審時度勢,結合京福高鐵無為站的建設,成立城東新區建設指揮部,規劃建設城東新區。2013年9月,省政府批準同意安徽無為經濟開發區以“一區一園”方式擴區,總體規劃面積由2.88平方千米擴大至14.38平方千米,主區2.88平方千米、城東園區11.5平方千米。
2 當前園區征地拆遷工作的進展情況和面臨的難題
由于本人近五年一直在城東園區一線開展征拆工作,現結合實際,就當前征地拆遷工作進行一些思考:
2.1 園區征地拆遷工作進展情況
近兩年,開發區城東園區按照“邊規劃、邊建設、邊招商”思路,認真謀劃,加速推進。在規劃方面,請南京大學城市規劃設計研究院編制園區總體規劃(2012-2020),10個專項規劃,以規劃引領建設。同時編制園區產業發展規劃,確定了裝備制造、電子電器、新材料三個主導產業,紡織服裝、生物醫藥、工業物流三個輔助產業。在招商引資方面,指揮部和管委會始終視招商引資為開發區的生命線,兩年來已簽約項目9個。目前城東園區已征地4300畝,拆遷房屋近400戶,拆除房屋面積約8萬平方米。
2.2 園區征地拆遷工作中面臨的難題
2.2.1 群眾的“抱團現象”
一是群眾中有一小部分人抱著通過征拆而“一夜暴富”的夢想。他們對征地拆遷補償、安置,均期望“多多益善”,采取搶種搶建等非法手段,當其不合法要求未得到實現時,就抵制工作,并抱著“越頂越得利、越鬧越得錢”的思想,煽動其他人一起來阻礙征地拆遷工作進程。在偏遠農村的被征收戶尤其如此。村民平時收入較少,一旦面臨政府拆遷,往往坐地起價,無視政府制定的補償方案,單方面設定他們所謂的期望值,如果政府工作人員不及時加以引導,說服利害關系,往往發生群體抗拆等嚴重后果。
二是群眾中有一部分精明的“高明人士”漫天要價。這部分人或許根本就不是在本地常年生活的人,他們只是在農村有房子、有耕地,由于常年在外務工,自認為有“見識”,遇到征拆,開始組織全村,或在公開場合宣揚“發財理論”,給政府征拆設置障礙。各村盡管征拆情況不盡一致,但是幾乎每個村在征拆伊始,都有這樣的“高明人士”,他們是“領頭雁”,帶來的負面宣傳效應同樣不可小視,因為這一小部分人的唆使,使得其他征拆對象盡享模仿,無理取鬧、漫天要價、搶建搶栽等。
2.2.2 失地農民的后續生活保障
一是失去了穩定的生活來源。土地被征用前,種田雖然收益不是很好,但是收入穩定,為農民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土地被征用后,農民失去了最穩定的經濟來源,對其生活帶來較大沖擊,尤其是對那些以種養業為主、年齡偏大,又沒有進廠的經驗和技能的農民影響最大,成為失地農民中的弱勢群體。
二是再就業困難重重。部分農民失去了土地而無地可耕,特別是一些中年農民,適應不了現代企業的管理和技術的要求,盡管有的人可以到企業中做一些非技術性的重體力勞動,但隨著年高體弱,會逐漸喪失勞動能力而淪為無業人員。
2.2.3 工作中缺乏過硬的措施
在開展征地拆遷工作的過程中,一些重點項目往往有非常明確的開工期限,時間緊、任務重,當遇到少數拆遷戶以纏訪、鬧訪為要挾,以對抗手段達到個人獲取高額補償的目的,雖然地方政府可向法院提出司法強拆,但因為司法程序周期較長,短時期內難以執行,助長了一些不良風氣,損害了政府威信。
2.2.4 政府部門征收人員業務素質低
政府在開展征收工作時,基礎工作都是由政府派出的工作小組進行宣講,一旦征收工作開展不利,后期更是觸動警察、城管等武裝力量,更有甚者將社會人員摻雜其中一些征收單位人員業務素質相對較低,對征收政策認識不徹底,在老百姓心目當中形象不佳。
3 當前園區內征地拆遷工作的建議
3.1 大力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力度
征地拆遷工作需要征拆對象戶的理解和支持,同時更是觸及他們的切身利益,他們之所以會采取各種方法來抵制征拆工作,就是因為對征拆政策缺乏了解,法制觀念淡薄,所以加強法制宣傳和教育力度是不可缺少的。一是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可以運用多種形式,加強對園區建設的宣傳,向征拆對象戶宣傳相關土地、拆遷等法律法規及政策,告知他們應享有的權利及如何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同時告知他們應盡的義務,引導農民依法辦事,服從政府建設需要,配合征地拆遷。二是政府要按規劃嚴格實施建設,加強對規劃區范圍內農民建房的審批管理,堅決剎住違規占地建房之風。
3.2 創新方式保障失地農民生活
失地農民的后續生活保障問題如果能切實得到解決,將大大提高村級集體和廣大村民支持征地拆遷工作的積極性,所以探索創新方式保障失地農民生活顯得尤為重要。
3.2.1 優先解決基本生活保障
農村集體土地被征收所得的補償費,政府和相關職能部門可指導和引導村集體經濟組織加強對集體資產管理,實行單獨建賬、專款專用,優先用于辦理村民的養老保險、商業保險等社會保障,同時政府可以考慮將失地農民納入城鎮社會保障體系,因地制宜、循序漸進,將城鎮醫療、低保擴大覆蓋面,覆蓋失地農民。
3.2.2 建立機制鼓勵就業創業
一是在縣級可以建立以職業技術教育為主的、多層面的縣鄉村三級農民職業技能培訓網絡體系,加大以職業技術、崗位技能為重點的就業培訓,提高失地農民就業能力。二是無為縣可以按照市場化原則,制定失地農民創業政策,實現失地農民創業。
3.3 加大對違規違法行為的打擊
規范征地拆遷程序,嚴格依法辦事,提高征拆工作的透明度,是園區征地拆遷工作基本準則,同時更要加大對征拆對象戶違規違法行為的打擊。
一是對規劃區內的違章建筑,要依照《城鄉規劃法》加大依法查處力度;對集體土地上的違法行為,要依照土地管理相關法律法規加大查處力度。二是對個別無理取鬧的纏訪、鬧訪者,要責成相關部門調查收集材料,依法予以制裁,起到警示作用。
3.4 定期開展征收行業內部法律法規政策學習培訓
對直接從事征收行政執法工作的人員,可定期組織開展法律法規學習培訓活動,不斷鞏固和提高執法人員的法律知識水平,強化執法隊伍的法律意識和法制觀念,促進征收執法人員執法技能的穩步提高,努力打造高素質、高技能、高效率、高水平的征收執法團隊;對全體征收參與人員進行國家相關法律和行業法規政策教育,增強干部的遵紀守法意識,強化制度意識,知曉國家征收相關法律法規的嚴肅性,共同努力創造健康良好的執法環境。
征收是一項依法行政的工作,以事實為依托,以法律為準繩,學法要形成制度,并嚴格開展定期學法活動,切實保障學法時間、內容、對象、考核和效果跟蹤分析評價落實到位。
參 考 文 獻
[1] 王永亮.“協議拆遷”的司法評價與制度改良[J].行政法學研究,2013(02):113-118.
[2] 駱蕓蕓.征地拆遷中的政府行為失范問題研究[D].東北財經大學,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