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騰 麻超 尹江權

摘要:高層建筑物施工過程中,伴隨地表建筑荷栽的增加、地下水位的下降,高層建筑物樁基存在不均勻沉降的風險,為有效監測施工與竣工期間的變化情況,工程實踐中通常采用水準聯測的形式,周期性采集監測點高程變化數據,并進行相應的數據分析,科學預測未來時段的高層建筑變化狀態,本文就高層建筑物沉降監測進行分析,探究其沉降流程與形變規律,確保建筑物工程安全施工。
關鍵詞:高層建筑物;沉降監測;成果分析
中圖分類號:TU4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24(2016)14-166-01
1高層建筑沉降觀測的要求
1.1儀器設備。高精度測量工作中,不僅要采用高精度的測量儀器,而且對測量精度要求較高。此外,還需要采用與觀測精度相適應的儀器附件。因而儀器及其附件,在經常使用過程中需做定期的檢定。
1.2觀測時間的要求。在基礎荷載的作用下,地基土層的壓縮是逐漸實現的,因此,基礎的沉降量亦是逐漸增加的。相鄰的兩次時間間隔稱為—個觀測周期。沉降觀測周期應根據建筑物(構筑物)的特征、變形速率、觀測精度、工程地質條件和施工情況等因素綜合考慮、并根據沉降量的變化情況作適當調整。
1.3沉降觀測時需要堅持的“五定”原則。(1)沉降觀測依據的基準點、工作基點和被觀測物上的沉降觀測點、點位要穩定。(2)所用儀器、設備要固定。(3)觀測人員要固定。(4)觀測時的環境條件基本一致。(5)觀測路線、鏡位、程序和方法要固定。
2監測工程概況
現某居住小區共計6棟高層建筑,主體結構17F-22F,均為后注灌注樁基礎、框架剪力墻結構,為有效監督建筑物澆筑施工與封頂裝修期間的樁基沉降情況,現從2014年11月至2015年7月開展周期性沉降監測工作。
3工程技術要求
工程沉降監測過程中,監測點位分為基準點、工作基點與沉降監測點,其中基準點與工作基點在小區域測繪中,采用《國家一、二等水準測量規范》與《建筑變形測量規范》作為技術標準,采用閉合環或附和線路形式,以二等水準標準進行基準點與沉降監測點間的聯測。其施測周期與穩定性判定要求如下:
(1)主體施工期間自第3層起,每3層觀測1次。
(2)主體結構施工完成后裝飾施工期,預計裝修期半年左右,按沉降速率隨時間的遞減規律,分別在施工完成后的第1月、第3月、第5月各觀測。
(3)竣工交付使用后每半年觀測一次,直至樓體穩定終止,即最后幾期所測各點的沉降速率均應小于0.01-0.04mm/d,說明基礎沉降已趨于穩定,即可停止觀測,然后移交給建設單位。
4監測實施與成果分析
考慮該小區6棟高層建筑的情況,為便于工程實踐分析,現選取其中的l號樓為例,進行沉降過程闡述與成果數據分析:
(1)沉降觀測參考基準點。工程中在遠離建筑物沉降區之外,埋設沉降觀測參考基準點、工作基點3個,編號BM1-BM3,便于基準點幾何水準聯測,將參考基準點兼作工作基點使用,作為本項目的高程起算基準點,由此3點構成閉合基準網,經多次高程基準網復測成果表明,該基準點基準網穩定可靠。(2)沉降觀測點。根據《建筑變形測量規范》的規定,并結合建筑物設計要求,沉降觀測點選擇在建筑物的四周和重要的承重部位、沉降縫和后澆帶兩側,并根據樓體規模和沉降縫留置情況,共1#樓布設沉降觀測點8個,點位分別置于建筑物四角及構建物中間部位,布點高度均為標準F1層±0之上0.3米處。(3)監測點數據采集。沉降監測點位高程數據采集中,以TrimbleDini03精密電子水準儀為主要儀器,三人一組以每增加3層為一周期,對1號樓進行數據采集,并利用Trimble Data Transfer傳輸至PC端,然后進行測站等權平差,提高水準線路觀測的精度,最后將周期性觀測數據匯總至電子表格,以便后期數據分析。(4)數據成果分析。將高層建筑物周期性采集的沉降數據進行統一匯總后,利用日期間隔與周期性沉降差值,求解單期沉降變化速率,以判定建筑物樁基變化情況,同時采用沉降總量一時間函數曲線,對比分析樓體特征點的沉降情況,進而判定是否存在不均勻沉降的問題。以1#樓J1A3點為例,其沉降總量一時間函數曲線圖如下:
從各監測點數據分析看,主體施工期間沉降量不大,建筑物整體沉降相對沉降較為均勻,各點不均勻沉降差異量均在設計允許范圍之內。
5結論
本文以某居住小區沉降監測工程為例,闡述了其基準點與監測點布設方式、作業標準與流程,并針對所采集到的沉降監測數據建立函數變化曲線,直觀顯示監測點的沉降變形規律,進而有效指導工程實踐:為探究與分析建筑物的沉降變形規律,工程實踐與科學研究中,多采用時間序列分析、灰色模型建模預測等方式構建沉降數學模型,對提高數據預測的精度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