賴傳青



摘要:山地建筑設計是建筑設計的重要組成部分,做好山地建筑設計的研究對建筑設計有重要的指導意義,特別是對環(huán)境保護和水土保持有重大的作用。
關鍵詞:山地建筑;水土保持;環(huán)境保護;土方平衡;節(jié)地構造
中圖分類號:TU20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4-3024(2016)14-193-02
前言
對山地建筑規(guī)劃設計研究的論著很多,隨著國家城市化進程的推進,城市中心區(qū)的建設用地已經不能滿足城市發(fā)展需要,郊區(qū)近山的建設項目也日益增多,對于山地建筑設計的研究也有新的需求,筆者結合中山郊區(qū)百萬山地項目實例的就山地項目的規(guī)劃和單體設計進行重新剖析。
1山地建筑規(guī)劃需注意的主要原則
1.1水土保持和環(huán)境保護原則
建設項目對于環(huán)境的改造非常大,重塑地形是每個項目必然的過程,在這過程中要充分考慮建設范圍和周邊非建設范圍之間的水土保持問題。
做好建設用地和非建設用地交界的水土保持能夠保護非建設范圍的植被和小生態(tài),將建設項目對周邊環(huán)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在地形重塑中做好水土保持,有利于項目內部小生態(tài)的恢復。兩者結合則有利于項目及周邊環(huán)境因人工的干預的改變重新恢復生態(tài)系統(tǒng)。所以在設計中,要充分考慮水土保持問題,在規(guī)劃中如何處理邊界問題十分重要,最好能夠做到高差處理用放坡,接順項目和周邊的地形。水土保持需要充分考慮地形特點,關注原山形走勢,契合其原匯水面、排水溝壑,遵循大自然的規(guī)律。
本項目充分考慮的這條原則,在規(guī)劃中改變了傳統(tǒng)設計中用垂直擋墻的做法,項目利用地形之便在用地邊線位置與南側山體采用自然放坡,接順了項目用地和山體。在重塑地形中,采用臺地手法,利用地形的不規(guī)則排布底層高密住宅,在不規(guī)則的位置布置植被,利用項目內的生態(tài)恢復。同時結合南側自然山體和項目原山形走勢規(guī)劃布置排水、泄洪通道,解決了場地的雨水、山洪排泄問題。
1.2土方平衡原則
山地大型項目的開發(fā)建設,需遵循依山而建的原則,但其依山而建不是說每一棟單體的依山而建,而是需要項目整體綜合考慮,是規(guī)劃的依山而建。項目依山勢修建臺地,做到整體場地內土方整體平衡。
土方整體平衡一方面是有利于水土保持,二是不需要外運土方,不會造成對城市道路的污染和余泥排放帶來的能源損耗,以及可能造成的泥石流等自然災害問題,三是原土在原地用,有利于植物的再生長,能更快的恢復原生態(tài)系統(tǒng),四是能夠減少項目投資,節(jié)約成本。
本項目南高北低,數條山脈南北貫穿用地,地形高低不平異常復雜,高差高達百米。但設計過程中充分考慮了原始地形和建成后地形之間的土方挖填,南側地塊規(guī)劃了六個臺地,西側地塊結合地下室規(guī)劃了四個臺地,并利用地下室的縱深做結構找坡,綜合解決地塊高差大的問題,做到了項目整體的土方平衡。
1.3節(jié)地原則
土地是非常珍貴的資源,充分考慮節(jié)地是項目設計中異常重要的原則。在滿足設計規(guī)范、消防疏散安全,山洪排泄的情況下,結合山地地形如何做好節(jié)地是山地項目規(guī)劃中的重要課題。針對項目南高北低、起伏多變、高差大,在滿足交通規(guī)劃,解決上山路的問題,滿足建筑間距,滿足施工組織需求的,滿足市政埋設的前提下,將建筑的間距做到最合理又節(jié)省是節(jié)地設計要綜合考慮的。
本項目在規(guī)劃設計中,充分考慮到上山路的合理坡度,與南側山體高差接順。解決基礎施工開挖、市政埋設,滿足中山關于住宅建筑的退縮和日照要求下,做到每排間距12米。項目設計不但實現(xiàn)了土地資源的節(jié)約,也創(chuàng)造了經濟價值,值得總結。
2山地單體建筑設計要點
2.1因地制宜
規(guī)劃過程中的臺地修整與單體建筑設計要相互結合。臺地的修整不需要將臺地修整為平地,而還是需要充分考慮山地的特點,單體建筑是因地制宜,依山而建,結合地下室,半地下室處理好臺地與臺地的高差,房屋與道路的高差,利用建筑本身來化解高差。
本項目利用不同的高差,利用一層、兩層、半地下室分別解決了6米,3米,1.5米等不同的高差地形,真正做到因地制宜依山而建。
車行和人行根據地形高差,在找坡能解決的合適高差位置,人行車行都采用找坡。在高差不適宜起坡時,人行采用臺階,車繞行解決,做到戶戶通車,出行便捷。
2.2關鍵部位構造處理
山地建筑的特點是建筑與場地經常在立體空間交接,如何做好土與外墻,半地下空間與覆土的關系,解決好這些交接位置的構造,做好防水、防潮非常重要,項目中主要采用的構造有在室內外存在高差的位置采用混凝土外墻進行擋土和防水,用主體結構體解決了高差的擋土問題和防水問題。(圖)
解決高差的臺階、坡道與主體建筑結合的部位采用一體化設計,做好防水和排水。(圖)半地下室采光窗下部采用高出園林完成面250的反坎擋水。(圖)因本項目所處位置植被茂密,地下水豐富,水,堵不如疏,在地下水道位置設置盲溝排水。(圖)
2.3立面設計
立面設計中需充分考慮山地建筑的特點,各面高差不一,如解決立面與場地高差的關系非常關鍵。立面設計應該根據地形,做好四周如何收口,如何與場地結合。
本項目在立面設計中結合平面的退臺,坡頂解決了因節(jié)地原則造成間距較密的問題。充分考慮單體建筑周邊存在高差的問題,解決了單體建筑落地生根的問題。
充分考慮了第五立面,坡頂的瓦面設計也間隔采用了不同的瓦,利用顏色的不同解決了密集的問題。
3做好山地建筑規(guī)劃和單體設計的價值
3.1促進城市化進程的同時保護了環(huán)境
城市化進程是國家發(fā)展不可逆的大勢,如何解決因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大規(guī)模山地項目建設對自然的破壞是設計要充分考慮的。做好山地項目的規(guī)劃和建筑設計研究,可以化解因城市化進程帶來的大量山地項目開發(fā)造成的對山體、自然環(huán)境、生態(tài)系統(tǒng)的破壞。
對該類型項目的的研究可以形成系統(tǒng)成果,為同類型項目提供理論依據。有了合理、可實施的設計論指導在設計過程中可以充分解決此類項目遇到的環(huán)境保護、水土保持等重大問題。
3.2改善了居住環(huán)境和安全
做好山地建筑設計的研究可以解決因高差問題造成居住區(qū)行車不安全,人行出入不便的問題,可以解決山地項目高差的擋土景觀差,綠化種植困難的問題,可以解決高差大帶來的滑坡、山洪、泥石流等安全問題。
采取合理的構造措施,可以解決山地建筑因高差造就的半室內空間的防水、防潮問題。
對于山地建筑設計的再研究是對各種類型項目設計理論的補充和更新。隨著人類社會進入全球化、信息化時代,各種文化多元交叉,新概念日新月異,建筑設計理論也需要與時俱進。山地建筑在新的形勢下有新的課題,適時對實例項目進行剖析是對其它類型項目設計理論上的補充,是與時俱進的理論更新,有其必要性和價值。
4結論
筆者主張的規(guī)劃設計三原則可以更好的解決山地項目在設計過程中遭遇的水土保持、環(huán)境保護的問題,有較高的參考價值。結合實例關于單體建筑設計的論述,可以解決此類型建筑單體在設計中遇到的高差處理、立面設計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