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亞蘭
當代作家趙麗宏在《為你打開一扇門》中寫道:“親近文學,閱讀優秀的文學作品,是一個文明人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的極為重要的途徑。”其中“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是遞進關系。可見,語文閱讀中的情感陶冶是最重要的。
作為語文教師,要全面貫徹落實課程標準的有關要求。通過學生的閱讀,幫助他們在青少年時代增進熱愛讀書的情感,養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拓寬認知視野,增強獲取信息、理解分析和辨別鑒賞等閱讀能力,提高科技與人文修養。通過語文教師的精心精細的閱讀指導,讓學生從閱讀材料中汲取成長營養,從內心悅讀:學會修行,做博愛端莊的善人;學會求知,做博識豐富的高人;學會健體,做博煉奮發的壯人;學會審美,做博雅高貴的才人;學會生活,做博技成熟的能人,為學生成功人生和未來幸福奠基。
心理學研究表明:情感是人對客觀事物的態度的體驗,即人對客觀事物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產生的一種內心感受。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愛憎、褒貶、喜怒、哀樂,無不是道德情感、理智情感、審美情感這些高級情感的具體表現。這是由語文學科的人文性與情意性決定的。我們在語文閱讀中尤其要注意情感的陶冶。
情感如春雨一般,“潤物細無聲”,語文閱讀中的情感陶冶該如何落實呢?
1、教師自身要進入角色,以情影響和帶動學生
特級教師于漪在《語文教學談藝錄》中說道:“要使學生真正在思想、品格、情操等方面受到陶冶,教師自己要‘進入角色,披文以入情。”的確,教師在深入鉆研教材的過程中,心靈必定會受到感染,情感必定會激起波瀾。而學生因受到生活閱歷等客觀因素的限制,尤其是某些情感因素不明顯的課文,常常會障礙他們情感的發生和發展。因此,教師在調動起自己的情感后,一定要通過言行和神情等外部手段,用自己火熱的情感去觸動學生平靜的心靈,從而對他們進行是與非、善與惡、真與假、美與丑的情感教育,同時要把對學生的關心、期待、鼓勵、諒解,也物化在自己的教學語言和教學態度中,使學生原有的情感得到純化、深化和強化,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若教師自身缺乏情感,是無法引導學生的情感流向的。
我推薦學生閱讀《閱讀空間》中蘇叔陽寫的《大地的兒子》這一篇文章。文章寫的是周恩來的故事。周恩來從小就立志“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19歲去日本留學前曾寫了一首氣勢磅礴的詩篇:“大江歌罷掉頭東,邃密群科濟世窮。面壁十年圖破壁,難酬蹈海亦英雄。”學生讀后,對周總理無比敬佩。
為了讓學生更深地了解人民對周恩來總理的深情,我又推薦學生閱讀《周總理,你在哪里》這一首詩。我用包含感情的話語說:“1976年1月8日,一位偉人的逝世引起了社會的極大震動。雖然‘四人幫倚仗手中的權力,公然強行壓制人民的悼念活動,但1月11日,首都百萬群眾仍自發地在長安街深冬的寒風里整整佇立了四個小時,哭別偉人的遺體前去火化。一陣陣的哭聲,一雙雙的淚眼,從北京醫院到八寶山,路上一層層的人群像河床一樣,即使車隊過去很久也不肯散開。那情形真可以說是人類歷史上從未見過的最莊嚴、最壯麗、最撼人心魄、也最讓人肝腸寸斷的場面。人們悼念的這位偉人是誰?他就是我們敬愛的周恩來總理。”
說到這里時,我的眼眶不由自主地濕潤了,嗓音也略略沙啞了,我發現有些學生淚珠在閃亮,有些同學把頭埋得很低……,看得出,學生的情感已被充分地調動起來了。在情感陶冶的基礎上再指導學生閱讀,一切都顯得得心應手了。
2、激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推動情感的發展
語文閱讀教學離不開啟發學生的聯想和想象,而聯想、想象的展開,往往伴隨著情感因素。有人說聯想、想象是情感的伴侶,有人把情感在聯想、想象中的作用比作煉鋼爐中的燃料和氧氣,沒有它們,就沒有高溫,也就煉不出優質合金。確實,聯想、想象是以情感為動力的,若沒有情感的推動,聯想、想象的翅膀便難以伸展,更難以騰飛;同時,聯想、想象達到騰飛的境界,又會推動情感的發展,促進情感的深化,從而激起內心更強烈的情感。
我在閱讀教學蘇軾的經典作品《水調歌頭 明月幾時有》這首詞時,我請學生針對“明月幾時有”五個字展開充分的想象。聯系作者的處境和詞的小序來看,當時作者是一個被貶外放的官員,中秋之夜思念之情更濃。諸種愁緒困擾,酒入愁腸愁更愁。作者飲酒不多,卻有了醉意。猛抬頭,發現玉兔高懸,便端著酒杯,醉眼朦朧地問青天:月亮是什么時候升起來的呢?月亮升起了多長時間呢?這時候,無須再來討論這首詞所表現的情感問題了。學生通過想象,已經喚起了生活經驗,體會到作者的情感。
3、努力創設教學的情境與氛圍,培養學生的情感
心理學認為:情感的培養需要一定的情境。作者描繪情境是為了反映社會生活,表達思想,抒發情感,增強藝術效果。而教師創設教學情境,正是為了使學生更好地進入情境,從而揭示情境中的寓意,陶冶性情,凈化心靈。
教師要善于運用生動的語言,再現課文所提供的藝術形象和具體的畫面,激發學生的思維,使學生的情感沿著作者的思路,進入作品的情境之中,和作品表達的情感相溝通,達到“神與物游,心與理合”的那種境界。只有使學生入情入境,豐富他們在學習過程中的情感體驗,才能讓他們走進作品之中,與人物一起體驗人生的悲歡離合。
在閱讀教學杜甫的作品時,為了培養學生的情感,我在“拓展延伸”這一環節,增加了閱讀《石壕吏》。我抓住關鍵詞“啼”與“泣”進行辨析。我讓同學們先查詞典,啼:啼哭,是出聲的哭;泣:小聲的哭。我又讓學生仔細讀詩,品味“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我問:哪些詞形成鮮明的對比?學生馬上說:呼——啼,怒——苦。我于是又問:這幾個詞對表現人物的形象有什么作用?學生答:“呼”“怒”表現了吏的兇狠,橫蠻無理,飛揚跋扈。而“啼”“苦”則刻畫了老婦的生活痛苦、悲慘的形象,兩組詞形成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在官吏的壓迫下人民凄苦生活的現狀。于是,我又順理成章地向學生說明老婦“啼”的原因:三男二死,幼孫弱母家境凄慘。學生一下子明白了老婦是邊“啼”邊訴說一家苦難,真是“苦不堪言”。而當“夜久語聲絕”時,一個“泣”字烘托出令人心碎的氣氛。至此,有的同學竟也悄悄地落淚。很顯然,由“啼”到“泣”,這由強到弱的藝術手法,真實地反映了安史之亂給人民帶來的巨大痛苦。
“情感如同肥沃的土地,知識的種子就播種在這土壤里。”當學生懂得稱頌美好的事物,抨擊丑陋的東西、嘲諷可笑的對象、哀憫悲慘的命運時,實際上已經在這些情感的判斷中滲透了對世界的認識,獲得了感知和判斷生活的能力。通過閱讀量的積累,完成閱讀質的轉化,這也正是語文閱讀和語文悅讀所期待的。
江蘇省東臺市頭灶鎮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