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志新,李萌,秦慧彬,郝曉鵬,喬治軍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農業部黃土高原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制重點實驗室,雜糧種質資源發掘與遺傳改良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太原030031)
山西省干旱區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調查
穆志新,李萌,秦慧彬,郝曉鵬,喬治軍
(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農業部黃土高原作物基因資源與種質創制重點實驗室,雜糧種質資源發掘與遺傳改良山西省重點實驗室,山西太原030031)
2011—2013年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調查、收集了山西省干旱地區8個縣26個鄉67個村的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共686份,隸屬于12科24屬30種。對所收集到的資源的種類、特性、分布以及調查地區的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現狀進行了分析,并對山西省干旱區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和利用提出了建議。
干旱地區;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調查;山西省
農業生產受氣象條件影響很大,旱災會造成糧食減產50%以上[1]。山西省地處西北干旱半干旱地區,水資源嚴重短缺,干旱、貧瘠和土壤鹽漬化是制約山西省農業發展的最主要因素[2],嚴重影響了其經濟發展。因此,抗旱、耐貧瘠等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的收集、利用對保障糧食安全,提高農民收入以及促進社會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3-5]。
山西地形、地貌類型多樣,氣候南北差異和垂直差異較大,孕育了豐富的農作物種質資源。至今,山西尚未對省內干旱地區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的類型、分布等進行系統的調查。鑒于此,在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西北干旱區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調查”項目資助下,2011—2013年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對山西省內干旱地區的8個縣進行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調查,以期為今后干旱區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的研究提供依據。
1.1 調查方法
針對山西省干旱、土壤貧瘠和土地鹽堿化嚴重的縣市,并結合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及其野生近緣種的種類、地理分布及特點和歷史搜集情況,確定調查縣,再聯系當地農業部門和熟悉當地環境的向導,共同確定出需要調查的鄉鎮村,采用農戶家中收集農家種和在田間地頭搜集農家種、野生種、半野生種以及野生近緣種結合的方法進行調查。
1.2 調查內容
填寫系統調查表,記錄資源的調查地點、種質名稱、種質類型、生長習性、主要特性、種質用途等30項調查內容[6-7]。
此次系統調查收集到山西省干旱區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共686份,隸屬于12科24屬30種。其中,糧食作物的數量最多,總計615份,占總量的89.65%,隸屬于3科13屬18種(表1)。
2.1 糧食作物種質資源
此次調查收集到的糧食作物種質資源分屬于禾本科、豆科、蓼科。其中以豆科作物種類和數量最多,共308份,隸屬于6屬10種,占50.08%;禾本科作物258份,隸屬于6屬6種,占41.95%。
2.1.1 禾谷類作物種質資源此次調查收集到的禾谷類作物種質資源黍稷101份,谷子52份,高粱51份,玉米25份,燕麥23份以及小麥6份。在調查的8個縣中,五臺縣收集到的禾谷類作物種質最多,達48份,占18.60%,石樓縣次之,41份,靈丘縣37份,武鄉縣33份,隰縣31份,五寨縣24份,興縣23份,繁峙縣21份。
玉米是山西省種植面積最大,單產最高的農作物[8]。通過本次系統調查,在5個縣共獲得了25份玉米資源,其中抗旱性強的有7份;穗形有柱形、錐形;粒型有馬齒型、硬粒型和中間型;粒色有黃色、白色、橙黃色,形態各異。隰縣收集到的玉米地方品種最多,為7份,占28%;其次是五臺縣為6份,占24%。
禾谷類小雜糧抗旱耐貧瘠,只有在山西省這種水資源匱乏、灌溉條件欠缺的干旱地區,才能發揮出其本身的資源和生產優勢[9]。山西省小雜糧群體眾多,本次調查收集到的禾谷類雜糧種質有黍稷、谷子、高粱以及燕麥,共227份,以黍稷、高粱和谷子為主,主要分布在五臺縣、石樓縣、靈丘縣和武鄉縣。其中,黍稷資源數量最多,共101份,占44.49%,在調查的8個縣都有種植,主要集中在5個縣,分別為石樓縣18份,隰縣15份,靈丘縣14份,五臺縣14份,五寨縣11份。收集到的黍稷資源極為豐富,植株有單生和叢生,穗形有散穗、側穗和密穗,粒色有黃、白、紅、灰、褐和復色,米色有黃色、淡黃色、白色。
2.1.2 豆類種質資源豆類資源適應性廣,較耐旱、耐貧瘠,易于生長,因此,在山西省干旱區也有一定的種植優勢,本次系統調查收集到的豆類種質主要有大豆、菜豆、豇豆、小豆、綠豆、豌豆等,其中菜豆和大豆數量最多,在8個縣都有種植,菜豆119份,占38.64%,類型最為豐富多彩,有3種株型,4種莢色,8種莢形,10種粒形,18種粒色;栽培大豆95份,野生大豆1份,共占31.17%,包含抗旱性強的12份資源。五臺縣收集到的豆類作物地方種質資源數量最多,共54份,有大豆、豌豆、綠豆、豇豆、小豆、菜豆,占17.53%;五寨縣42份,繁峙縣40份,石樓縣和隰縣同為38份,興縣36份,靈丘縣31份,武鄉縣29份。

表1 山西省干旱地區抗逆糧食作物種質資源
2.2油料作物種質資源
胡麻、向日葵、油菜、芝麻是山西省重要的油料作物,種植歷史悠久,分布廣泛,其中,胡麻、向日葵作物的種植面積已經躍居經濟作物前列,本次系統調查收集到的油料作物共38份,隸屬于6科6屬6種(表2),在6個縣收集到胡麻11份,占28.95%,是調查縣區主要的油料作物,其中,3份種質資源的抗旱性強。向日葵資源9份,其中靈丘縣4份,五臺縣3份,繁峙縣和隰縣各1份。另外,在五臺縣收集到1份黑芝麻,興縣和石樓縣共收集到5份白芝麻。

表2 山西省干旱地區抗逆油料作物種質資源
2.3 其他作物種質資源
山西省地形復雜,農作物資源種類豐富,除了上述主要的糧食作物和油料作物外,此次調查還收集到紫花苜蓿、苦參、大麻等牧草、藥材資源,以及南瓜、菊芋、辣椒等蔬菜作物資源,共計33份,隸屬于5科6屬6種。其中,在7個縣均收集到大麻種質資源,共17份;在靈丘縣和興縣收集到南瓜資源11份(表3)。

表3 山西省干旱地區其他抗逆種質資源
3.1 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的現狀
此次調查發現,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正面臨丟失和滅絕的威脅,在保護、開發和利用上的現狀不容樂觀[10-11]。主要原因有以下3個方面。
3.1.1 農業現代化的發展現代種業的快速發展不僅使地方老品種不斷被高產、優質等性狀優良的新品種替代,而且使得種植結構逐漸單一化,種質資源的多樣性遭到破壞,加速了地方品種的消失[12]。
3.1.2 地方品種的退化地方品種由于長期種植,受自然突變、天然雜交、自然選擇以及種子混雜的影響,使得資源的純度降低,抗逆性減弱,產量和品質下降[13-14],從而逐漸退出當地的農業生產,面臨消失的危險。
3.1.3 氣候環境因素近年來,由于人類過度的放牧養殖、河流過度開發以及大規模工業建設等活動,導致氣候變化異常、生態環境惡化,使山西省許多作物種質資源賴以生存繁衍的棲息地環境發生變化,野生近緣植物資源急劇減少,地方品種大量消失,生物多樣性受到破壞。
3.2 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的保護建議
農家種及其野生近緣種具有許多優良性狀,是作物育種的基礎。根據本次對山西省干旱區8個縣的調查結果,結合種質資源現狀提出以下建議。
3.2.1 加強重視,增大種質資源收集和保護的力度
種質資源的收集、保護是一項基礎性、長期性和公益性的工作,政府應充分認識到種質資源的重要性,增加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媒體宣傳力度,制定相應保護政策,健全保護體系;同時相關部門要加強科技培訓,科研工作者要加強地方種質資源收集、原生境保護[15]、種質庫保存等工作力度,避免干旱區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的丟失。
3.2.2 強化鑒定評價工作,挖掘優異資源價值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對所種植的環境有著非常強的適應性,是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除做好農藝性狀、形態學水平上的觀察鑒定外,應加強資源抗逆性、抗病蟲、品質、生理指標和遺傳多樣性等方面的綜合評價,運用同工酶、SSR和SNP等多種標記手段進行資源的精準鑒定,并利用優異種質資源為基礎材料,培育抗逆、高產的農作物新品種[16-18]。
3.2.3 促進種質資源的利用效率山西省農業科學院農作物品種資源研究所是山西省農作物種質資源的保存中心,目前已貯存36種作物3萬余份種質資源,持續為育種家、科研院所、大專院校提供利用各類種質資源7 000余份次,這些均促進了資源的利用,但也要看到,現階段種質資源的利用效率還不高。因此,應逐步規范農作物種質資源的繁殖更新,進一步擴大優異資源的展示規模和分發利用范圍,及時為育種和科研提供優良種質資源信息和實物,加快推進農作物新品種選育進程,加強種質資源利用結果的信息反饋,從而有效促進資源的利用效率,推進種質資源共享。
[1]王述民,李立會,黎裕,等.中國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狀況報告[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1,12(2):167-177.
[2]姚高寬.山西糧食安全再思考[J].中國糧食經濟,2010(8):51-53.
[3]陳叔萍.我國作物種質資源保存研究與展望[J].植物資源與環境,1995,4(1):14-18.
[4]劉澍才,吳燕.國內外作物種質資源研究進展[J].雜糧作物,2001,21(3):26-27.
[5]王富有.中國作物種質資源引進與流出研究[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2,13(3):335-342.
[6]鄭殿升,劉旭,盧新雄,等.農作物種質資源收集技術規程[M].北京:中國農業出版社,2007.
[7]丁漢鳳,王棟,張曉冬,等.山東省沿海地區農作物種質資源調查與分析[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3,14(3):367-372.
[8]劉永忠,李萬星,靳鯤鵬,等.山西玉米生產現狀、優勢及發展對策[J].山西農業科學,2005,33(2):11-13.
[9]李引平.山西省小雜糧生產優勢及發展思路[J].山西農業科學,2010,38(2):3-5.
[10]王述民.中國農作物種質資源保護與利用現狀[J].中國種業,2002(10):8-11.
[11]米艷華,葉昌榮,戴陸園,等.云南省作物種質資源的研究現狀及利用前景[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02,3(3):58-61.
[12]董海合,李鳳華,楊兆順,等.玉米種質資源與種質創新研究的現狀[J].華北農學報,2005,20(2):25-27.
[13]張彥軍,茍作旺,王興榮.甘肅省干旱地區抗逆農作物種質資源調查與分析[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5,16(6):1257-1262.
[14]陳盛瑞,袁漢民.寧夏干旱區、半干旱區抗逆農作物地方種質資源調查[J].農業科學研究,2012,33(4):7-12.
[15]王述民,張宗文.世界糧食和農業植物遺傳資源保護與利用現狀[J].植物遺傳資源學報,2011,12(3):325-338.
[16]鄭永戰,劉艷陽,張海洋,等.芝麻種質資源研究進展與展望[J].河南農業科學,2011,40(6):21-27.
[17]胡琳,許為鋼,張磊,等.小麥種質資源鑒定、優異基因發掘及創新利用研究概述[J].河南農業科學,2009(9):22-25.
[18]王振華,張新,張前進,等.玉米種質資源創新與利用進展[J].河南農業科學,2009(9):50-53.
Investigation of Stress-tolerant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 Drought Area of Shanxi Province
MUZhi-xin,LI Meng,QINHui-bin,HAOXiao-peng,QIAOZhi-jun
(KeyLaboratoryofCrop Gene Resources and GermplasmEnhancement on Loess Plateau,MinistryofAgriculture,Shanxi KeyLaboratoryofGenetic Resources and Genetic Improvement ofMinor Crops,Institute ofCrop GermplasmResources,Shanxi AcademyofAgricultural Sciences,Taiyuan 030031,China)
The investigation and collection of stress-tolerant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were carried out during 2011-2013 in the drought area of Shanxi province,including 67 villages in 26 towns of 8 counties.The 686 samples were collected in the survey which belonged to 12 families,24 genus and 30 species.The botanical classification,characteristic,distribution and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se resources were briefly analysed.The collection,conser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crop germplasm resources in the drought area of Shanxi province were alsodiscussed in the paper.
drought area;stress-tolerant crops;germplasmresources;investigation;Shanxi province
S324
A
1002-2481(2016)04-0509-04
10.3969/j.issn.1002-2481.2016.04.22
2016-01-22
科技部基礎性工作專項(2011FY110200-2)
穆志新(1974-),男,山西渾源人,副研究員,主要從事農作物種質資源研究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