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偉英
每當上學、放學時,很多學校門前的馬路上,都會出現這樣一幅情景:焦躁的人群占著馬路,擁堵的車子鳴著喇叭……如此混亂的場景,成為不少學校門口一道令人“抓狂”的風景。很多學校認為,學校應該管好校門內的事情,諸如建設學校文化,管理教師隊伍,開展學生活動等等,至于校門外,路面有交警執勤,路邊有城管執法。其實,混亂的校外“風景”,不僅影響著教育教學環境,而且還隱藏著許多安全隱患。學校門口的管理,應該是學校文化建設的一個重要的窗口,透過這個窗口,向社會、家長展示學校管理的品質。
我們學校建校之初,設定的辦學規模是48班2000名學生,但是,由于學區人數暴增,60個班級3000名學生的大容量,正面臨著超負荷運轉。食堂告急,廁所告急,活動區域告急,校門口放學的壓力也陡然上升。于是,學校把校門口的管理,也納入到學校管理的范疇之內。
中國古代思想家老子有這樣一句名言:“天下大事必作細,天下難事必作易。”小事做細,大事才易。如何把校門口的那些“小事”做細呢?
一、錯時放學防擁堵,有序排隊展風貌
錯時上下班制度是歐美發達國家大中城市普遍采用的做法,是被公認和被證明行之有效的提高道路資源利用率的一種方法,從交通工程理論上來說是一種“平峰”的手段,有利于調動個人的工作積極性和提高工作效率,從根本上避免了交通擁堵。
隨著學生人數的增多,放學壓力的增加,我們將學校南北校門同時開放。南校門門口緩沖區寬敞,一到四年級學生普遍由家長來接,因此安排低中年級;北校門緩沖區狹窄,五六年級學生自主能力較強,基本由孩子獨立回家,因此安排高年級學生。在預留時間上,也實行彈性制度。一年級的孩子動作較慢,預留10分鐘的放學時間;二到六年級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較強,分別間隔5分鐘的時間。為了保證各年級能夠嚴格按規定時間到達校門口,各班還要根據所在樓層,精確計算從教室走到校門的實際所花時間,然后確定下樓的精準時間。
每學期開學初,學校下發《告家長書》,提醒家長嚴格按照時間節點到學校指定地方,有序等候,并鼓勵家長步行到校接孩子。錯時、分校門等細節關注,分散了校門口人群,減少車輛積壓,還校門口馬路的暢通有序。
去過臺灣、日本的人,常會對公共場合的排隊文化所震撼,無論是進出地鐵、商場付款,還是洗手用廁,都是整齊劃一的隊伍——天天如此,隨時隨處。“排隊文化”已經成為一道風景,“統一靠右,讓出左邊”,就是一條約定俗成的規矩。
我們學校培養孩子的好習慣,首先從放學排隊做起。下午放學鈴聲一響,同學們開始在教室門口的走廊里有序排隊,男生一隊,女生一隊。正副班主任老師也立刻到達自己所在的班級。在等待的時間里,各班可以背背古詩,唱唱新歌,講講故事。一到各班出發的時間,各路隊就在正副班主任老師的帶領下,沿指定路線、按班級對應點走向校門。
放學自覺排隊,上下樓梯排隊,進出餐廳排隊,上洗手間排隊……在這種排隊文化的熏陶下,孩子們的心中漸漸種下一顆自覺遵守公共秩序的種子。“小習慣”累積成“小文明”,每個師生的“好習慣”累積起來,就成了一所學校的“大文明”。
二、 定點定位促有序,家長志愿保安全
源于日本的5S現場管理法中,有一個三定原則,其中之一是定位原則。所謂定位原則是指企業中規定物品堆放、工具放置、通道、班組(個人)工作場地位置。校門口的放學,我們推行班級定點、家長定位的原則。
班級定點:在我們學校門口地面上,用紅色油漆標示1-10數字,分別代表的是1-10班放學的具體地點。男生家長和女生家長按照學生放學時的排序,進行自主排隊。班主任老師帶著男女生兩列隊伍到達放學點位,一一對應,大手牽著小手,從兩條隊伍的中間離開學校門口。由于來接孩子的往往是老人,為了便于老人辨識,我們給各班家長的數字標示采用了不同的形狀,如梅花形、五角星形、愛心形,10個班級十種標示,排在哪條隊伍里,老人們一目了然,一清二楚。
家長定位:每個接孩子的家長都有自己的位置。在開學第一天,班主任老師會根據孩子的身高排序,這個序號也是家長校門口接孩子的序號。家長根據序號,男生家長和女生家長也分列兩路縱隊,與孩子出來的序號相一致。排在學生隊伍后面的孩子,家長也相應排在家長隊伍的后面,一一對應,大手牽小手之后,從兩條隊伍的中間離開校門口。
如果遇到雨雪天氣,班主任會及時提醒、督促學生穿好雨衣;對沒有帶雨具的學生,學校提供誠信雨傘,由學生第二天自主歸還即可。
班級定點、家長定位,不僅方便家長安全快速地接到孩子,還定心給家長,還放心于老師,而且,校門口的有序、安靜,也提升了一所學校的外部形象,彰顯了學校管理的品質。
創建平安、和諧的校園,需要師生、家長的共同努力。學校有一支教師志愿者團隊,他們從關心幫助身邊需要幫助的人開始,延伸到參與社區、社會服務活動,踐行著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意識,這種責任意識也傳播、影響到家長的心田。
每天放學前,各班都有一名家長志愿者早早來到本班放學點,組織管理本班爺爺奶奶們,按序號排好整齊的隊伍。
我們學校對面就是湖東新街口——一個配套的商業中心,還有兩個公交站臺,上學、放學正是上班、下班的高峰期,公司班車、公共汽車、私家車輛,人流量大,車子密集,幾位家長志愿者在公交站頭、十字路口,引導家長、社會人員及車輛有序經過學校門口的馬路。
學校還聯系園區交警中隊、湖東派出所及園區城管大隊,在關鍵時間段,輔警、交警、城管多管齊下,協助疏通,維護密集人群的安全。
正是由于學校、家庭和社會的協調努力,我們的放學車多不亂、人多不雜,為孩子的平安出行保駕護航,為孩子們的健康成長盡心盡力。
三、 競賽評比養習慣,微管理帶來大改觀
把細節變成規范,讓規范成為習慣,是全體師生的集體共識。
習慣的形成存在一種簡單的神經邏輯,即“暗示”與“獎賞”,就能產生“堅持”。要形成“暗示、獎勵與堅持”的神經邏輯,可通過“激發動機”“明確規范”“榜樣教育”“持久訓練”“評估獎懲”和“形成環境”6個步驟。
每天行政護導會對家長的路隊即時評價。當一群六七十歲的老人得到學校領導的表揚之后,他們開心得像一群孩子。相鄰班級的家長看見別班被表揚,他們也會整好自己隊伍,一個良好的大環境由此形成。
另外每天有兩名固定的護導教師,他們負責學生路隊的打分,安靜、整齊、有序,是路隊的基本要求。每天的路隊情況,又會計入當周的五星評比,每周的五星評比情況,納入期末文明班級的評比。
微管理曾是商業管理的一種手法。微管理是管理者通過對被管理者(員工)的密切觀察及操控,使被管理者達成管理者所指定的工作。相對于一般管理者只對較小型的工作給予一般的指示,微觀管理者會監視及評核每一個步驟,把管理的重點放在那些需要改進的地方。學校微管理的核心就是管理的制度化、科學化、精細化、常態化,注重每一個細節,把小事做細,細事做精。放學是每所學校一天教育教學工作的收尾,這件看似勞心勞力的復雜“小”事情,若能關注“超”細節,也能變得如此完美。
2014年8月,《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出臺。落實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提升學校品質,是提高教育質量、推進均衡發展、提升治理能力、規范辦學行為的需要。學校要對照《標準》92條要求,逐條比對分析,查找差距,剖析原因,首先要明確“改什么”,其次是“怎么改”—— 即如何把標準的各項要求落到實處。若將“舞于云端”的大標準,化為“貼地而行”的微細節,我們將看到制度“落地生根”后的“花果繽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