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際寶+張麗+朱園園


摘要:根據微課教學要求,對教學生進行問卷調查與個別訪談,繼而采取學生制作微視頻的教學探索;從理論角度闡述了學生制作微視頻有利于學生學習的依據;比較了課堂上播放學生微視頻與學生上講臺講解的主要區別;闡述了學生微視頻的功能和微視頻在化學教學中的實施過程,以及實施微視頻教學后的反思。
關鍵詞:微課與微視頻;理論基礎;調查與對比;實踐過程與反思
文章編號:1008-0546(2016)12-0021-03 中圖分類號:G632.41 文獻標識碼: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6.12.008
一、學生制作微視頻的來由
1. 微課教學的要求
胡小勇教授和胡鐵生老師對微課的定義[1]為:以視頻為載體,以知能點(知識點、技能點、情感點等)結合某個具體教學要素的環節(含教學目標、教學方式、教學過程、教學評價)而精心設計和開發的可視化、微型(5~8分鐘)、優質化學習資源。
微課教學要能普遍化,其資源必須足夠多和足夠好,學生才能在有需要時學到微課和學習效果好;網絡足夠寬,網速足夠快,學生才能學的爽。學生業余時間足夠多,學生才有足夠的時間去學;班級學生人數足夠少,教師足夠多,學生提出的問題才能及時得到答復;學生自覺能力、學習欲望足夠強,學生才不會借此機會上網去玩其他;教師業余時間足夠多,制作微課的欲望足夠強,公益心足夠多,教師才有足夠的時間去精心制作學生需要的微課和答復學生在學習微課過程中提出的問題。
2. 對所教班級學生進行調查與分析
(1)問卷的設計
根據微課教學的要求,對學生進行問卷調查,問卷設計如下:
(2)問卷調查數據分析
本人所教班級學生共105人,發放問卷105份,收回有效問卷100份,數據分析如下:
第1題:A46人,B31人;第2題 A60人,B15人;第3題: A69人;B8人。說明大多數學生有一定的上網時間,但時間普遍不多,硬件情況和網絡情況大多良好。第4題: D58人,說明一半同學不能正常使用網絡。第5題: A12人,B16人,C43人,D26人,E3人,說明平時學業負擔過重,大多數學生沒有業余時間,不能每天進行微課教學。
上述數據也反映了普通高中一般現狀,平時實施微課教學不太現實,但可以實施以個案為主的微課教學。根據本校學生實際情況,本人創新出以學生制作微視頻的方式上交作業,只能放在周末進行,于是又補做了一次問卷調查,問卷如下:
數據分析:第6題:A70人,周末可以全面實施可以一試。
(3)實施結果的反思與應對策略
實施兩周結果統計如下,兩個班共105人,每次只有25~35人交視頻作業,其中按時交作業的10~15人,還有10~15人是在到校以后在教室里用手機發給我的。
再次訪談得知,學生理論上有時間做視頻作業,實際上受多種因素影響。學校放假時間太少,單周半天雙周一天,由于平時太累放假主要補睡覺;由于怕學生迷戀于網絡不能自拔,學校禁止學生用手機,不少家長不太愿意給學生用手機做視頻作業;受江蘇高考政策影響,假期時語數外三門作業相對較多,擠壓了化學的生存空間;再加上學生屬于未成年人,自控能力較差,放假時直接去玩了。
經過思考,為了消除學校和家長的顧慮,對于沒有條件完成微視頻作業的這些同學,一律改在晚自習到辦公室用我的手機完成視頻作業。
二、學生制作微視頻的理論基礎
1. 學習金字塔理論
學習金字塔理論認為:不同的學習方式,24小時內對學習內容的保持率不同(如圖)。學生制作微視頻,只有將作業理解后才能將順利地完成視頻錄制,別人也可以從該視頻中學習,即可以達到學習金字塔理論的最高檔:教別人。
2. 信息加工理論
信息加工理論[2]認為:記憶是一個結構性的信息加工系統。記憶結構由三個不同的子系統構成:感覺記憶、短時記憶和長時記憶。感覺記憶先接收外界的信息,短時記憶對其進行選擇性編碼并存儲到長時記憶中,而長時記憶的信息在需要的時候又會被提取到短時記憶中。
學生完成微視頻過程中,對知識點進行了更加細致的信息編碼,將原有單一的或者分散的信息單元重新組合成一個新的知識框架,從而有利于知識點的記憶與理解。
3. 人本主義學習理論[3]
羅杰斯認為:有意義的學習,不僅僅是一種增長知識的學習,而且是一種與每個人的經驗融合在一起的學習,是一種使個體的行為、態度、個性在未來選擇行動方針時發生重大變化的學習。
馬斯洛認為:人的成長源于個體自我實現的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是人格形成、擴充成熟的驅力。
學生制作的微視頻,是要在全班展示的,是自我價值實現的一種形式;因此在制作前和制作過程中,必須對所講知識盡可能的正確,且對所講的內容要負責任,必然促進其學習態度、學習行為對自身的學習方式發生重大的變化,因此是一種有意義的學習。
三、課堂放學生視頻與學生講題的對比
很多學生認為課堂放學生講解的微視頻,而學生本人就在現場,何不讓學生直接上講臺講解呢?通過問卷調查和自我研究等得出:課堂上放學生的微視頻與學生課堂真人講解,差別頗多。
1. 變量控制問題
上講臺講題,是受多變量控制的。如容易受講臺下學生干擾、受自己情緒影響、受教師影響、受自己特質等等影響而影響講解效果。而錄制微視頻,盡可能排除無效干擾因素,學生只要將自己要講的東西理解好,整理好,對著攝像鏡頭講解就可以了,講錯了,大不了重新錄制一遍。
2. 效果問題
上講臺講題,一般聲音不大,語言僵硬,邏輯性不強,用粉筆在黑板上板書,筆跡往往潦草,一般只有聲音刺激,對臺上講解的同學促動很大,而對臺下學生促動很小。而微視頻講解,由于是事先準備好了的,語言比較流暢、聲音可調節,板書可也放大,既有聲音刺激,又有視覺刺激,往往效果較好。
上講臺講題,臺下同學,更多的是看臺上同學的表演狀況,而不是集中注意力聽臺上同學講解。而播放微視頻,學生就只有專心聽和看講解內容了。
學生上講臺講解,教師更多的是關注臺上學生講解是否到位;而觀看微視頻時,教師更加多關注的臺下學生的反映,從而進行有針對性的教學。
3. 是否面向全體學生
上講臺講解等是少數學生的舞臺。由于上課時間有限,給學生展示的時間也有限,只有那些不僅成績好且適合于表演的同學才有機會經常上講臺。微視頻教學給每個學生提供了一個展示的舞臺,規避了被動點名回答問題,充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內驅力。
學生微視頻,不僅現場可以重復觀看,學生還可以在家觀看,且效果不打折扣,而學生上講臺講解,顯然沒有這些優點。兩種形式各有優缺點,教師根據不同情況選擇使用。
四、學生微視頻的功能
學生微視頻,不僅促進學生將教師傳授的知識內化為自己的東西;也是一種監督,因為視頻是給大家看的,身邊的同學會看到你的錯誤,提升了大家的學習責任;更是一種成果的展示,既可以在同學面前展示,也可以在家長面前展示;最后是一種資源,上傳到網站之后可以給那些缺課、不懂的、遺忘的學生重新學習的機會,還是自己學習生涯的一段紀念。當然還可以培養學生的鉆研精神、語言表達能力、交流與合作能力等。
五、微視頻教學實施的過程
1. 微視頻內容的選擇
平時微視頻作業,就是跟有條件的學生進行約定,由其來完成,主要是學案后面的易錯作業,每題做成一個微視頻。
周末的微視頻作業,就是本周重要的作業或具有重要意義的教學內容,選取其中有代表性的,因時間有限只能布置1道。如氯氣的實驗室制法及其有關事項;侯德榜制取純堿流程及其注意事項;溶液的配制過程及其注意事項;構建鈉的思維導圖并寫出有關的方程式等;考試的重要題型等。
學生的錯題,在其聽懂之后,有條件的也做成微視頻上交。
2. 微視頻的制作與播放
一般用支架夾住手機,拍攝清楚解決問題過程即可。只要沒有原則性錯誤,一遍即可;有點小錯誤,改正即可;舌頭打結,說慢一點即可。學生時間很緊張,不能因為微視頻教學加重學生的學業負擔,如果有一點小錯誤,就重新錄制,可能要錄制很多遍。
平時教學約定的微視頻肯定放,此時播放學生視頻相當于拋磚引玉,然后學生討論等,教師負責引導、點撥、歸納、提升。
周末經典的微視頻肯定放完。錯誤較多的,讓學生進行探討,在于鞏固所學知識;特別優秀的,作為正面教材進行宣傳;其余的,一般播放3~5s,在于展示學生的成果。
當然課上還播放一些教師制作的和找到微視頻,如臺灣的微視頻,更換學生欣賞的口味。
3. 編輯與保存
學生通過郵箱、微信、QQ、U盤等途徑將微視頻作業上交我處;我進行試聽,找出其中存在問題的和優秀的,從而確定教學的針對性和著重展示的對象。由于學生人數多、視頻容量大,用格式工廠統一將視頻格式壓縮、轉換成flv格式,然后上傳至學校局域網站,并長期掛在網站上。學生統一憑用戶名student進入,以學號為視頻文件名,教師通過學號來檢查學生作業的上交情況。
六、微視頻教學的反思
經過一學期的實踐,從家里按時發送作業過來的30人左右,利用晚自習期間到我辦公室完成作業的50人左右,還有5人左右交音頻作業;還有20人左右,經過多次提醒就是不交。反思如下:
1. 理念急待改變
學校、教師、家長擔心采用微視頻教學,學生會迷戀網絡而不能專心學習,因而對手機上網、電腦上網一直嚴加控制。信息時代下,智能手機的功能非常強大,學生以微視頻方式上交作業僅僅是手機功能的一小部分,很多地方理念已經更新到學生每人一臺手機,班級同學與任科教師形成一個群,不僅上課時教師與全班同學通過手機互動,學生的答案此時呈現在教室內的大屏幕上,而且課后也可以互動。只要手機統一管理好就可以了。
到目前為止,學校、教師、學生還習慣于題海戰術,學生沒有多余的時間進行自主學習;學校還停留在紙質作業的年代,沒有升級到電子作業的理念。
2. 硬件的不足,限制了微課的普及
我校有部分學生家庭還沒有智能手機和網絡;有時上傳視頻時網速較慢,發送時間很長,學生和家長沒有那么長時間等待;很多學生拍攝的技術還很粗糙,畫面不是很清晰。
3. 微視頻不是萬能的,要揚長避短
化學教材中的內容很多,如原子結構,工業生產的內容,化學史等,教師的教學效果不如微視頻,也不是所有內容都適合微視頻教學的。如化學學科中的化學實驗,是學生必須親自體驗的;化學教學中某些探究性內容,是生成性的,因此微視頻教學僅僅是課堂教學的延伸和補充。
根據一學期的實踐結果,教改班(好班)學習效果不太明顯,普通班學習效果明顯;對于想學習的、自覺性不夠的學生提高較快,對于自覺性好的學生提高不大。這也許跟我們實施微視頻教學的強度不足、方式方法不是最優等有很大的關系,我們將繼續探索下去。
實踐過程中也出現了很多優秀的視頻,如有些學生在家里錄制視頻時,加上了背景音樂、唯美的普通話、細致的解說,精神面貌很不一般,給人以煥然一新之感。實施一段時間之后,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自我動手能力、心理素質等方面都有了較大幅度的提高。
參考文獻
[1] 馮智慧,鄭曉丹.微課新界定:從技術開發邁向有效設計[J].數字教育,2015(04):57-60
[2] 彭聃齡.普通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3:209-210
[3] 陳琦,劉儒德.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4:203-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