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省、市、縣、鄉四級大換屆。在互聯網時代,網絡監督成為干部監督的“熱門”或者說是“利器”。在人們對“網絡反腐”拍手叫好的同時,也有一些干部“躺著也中槍”,被人造謠誹謗,極大影響了黨和干部在人民群眾心目中的形象。
“網曝”屬實與失實并存。網絡監督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面,通過網絡,來自社會底層的信息、觀點、聲音找到了一個“出口”,一些反映干部腐敗、作風腐化的情況得到了有效監督,南京“天價煙局長”、重慶“艷照書記”等一些腐敗分子在被網絡曝光后受到有關部門嚴肅查處。另一方面,由于網絡傳播的虛擬性、無序性,不可避免會帶來一些失實的“爆料”。如網曝“某縣委書記有9名情婦”事件,經上級紀委調查,“所反映的問題嚴重失實”。網絡曝光事件失實直接導致網絡監督真實性危機,一旦把握不好,網絡監督就會失去監督、問政本身的意義。
形成干部隊伍“塔西陀陷阱”。無論網絡曝光干部負面事件是否屬實,其對黨和干部隊伍在人民群眾中的形象必然造成極大的損害。一些已被證實失實的事件同樣受到網民的質疑。如“縣委書記有9名情婦”雖已證實“所反映問題嚴重失實”,但網絡上依然充滿質疑:“無風不起浪啊!”“隨便找個當官的查查,十有八九是貪官”,此類跟帖充斥網絡。只要網絡曝出有關干部的負面事件,無論真假,都會受到網友的轉發與謾罵。
應對相對被動的隱憂。網絡輿情發生后,黨政官方往往陷于被動地位,處于失語狀態。如廬江縣“艷照門”事件,人民網輿情監測室主任分析師龐胡瑞認為:“由于應對網絡輿情的能力低、不適應新媒體微博的話語體系,一個由傳言構成的輿論場卻把廬江縣‘拉下水,使官方深陷于輿論旋渦之中。”以目前的輿論環境來看,涉及干部尤其是領導干部的網絡輿情一旦出現,并通過網絡的擴散、放大、炒作,即使很小的事件,甚至是失實的事件,也可能迅速變成影響社會穩定的重大事件。而官方在應對過程中,常常存在著“不敢說、怕說錯”,“不會說,怕被罵”的憂慮,甚至出現被輿論牽著鼻子走的情況。
要解決上述問題,一是要突出時效性。一條信息只要在一個網站上存在5秒鐘,就會被437個網站轉載。因此,必須要把握好“黃金4小時”,第一時間回應、第一時間公開。二是提升“網絡素養”。要把重視網絡民意、網絡輿情當作一種政治自覺,避免“網絡麻痹癥”。要提高網絡執政的溝通能力、網上信息的甄別能力、網上輿情的研判能力,以免出現“網絡本領恐慌”。三是完善監管法規。加強網絡倫理建設,健全“網絡誹謗罪”等法律法規,對于惡意網絡攻擊、誹謗造謠者,給予嚴厲打擊、嚴肅懲處。四是多曬“陽光”。最好的監督就是公開。在黨務公開、政務公開的基礎上,可以探索適時公開領導干部個人財產,等等,推進監督制度改革進入“深水區”。
(湖南省祁陽縣委組織部 黃云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