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狀】
一段時間以來,各地再現“賣地熱”,地方平臺債務融資也出現擴張趨勢,地方債務風險被視為中國未來發展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地方債務的風險隱患不容忽視,但其背后折射出的問題更值得深思。地方政府大量借債,固然與投資驅動型的傳統發展模式有關,但也反映出在事權不斷增加的情況下,地方財政捉襟見肘,只能靠賣地或借債籌集資金。
為改變20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央財政在國民收入和全國財政收入比例過低、財政支出過大的局面,1994年的分稅制改革,在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之間進行了事權與財權的重新劃分。分稅制改革后,中央財政收入逐年提高,地方財政占全國財政總收入的比例不斷下降。同時,隨著地方政府事權范圍不斷擴大,承擔的職能越來越多,支出日益增長。進入經濟發展新常態以后,地方財政壓力更加明顯。
“縣里權力芝麻一樣小,責任西瓜一樣大。”一些基層工作人員經常如此抱怨。“財稅體制改革,說白了是利益的調整。”江西省于都縣財政局長管宏說,目前各級財政壓力最大的是縣級,承擔事權最多,支出壓力最大,背負大量債務,而全面推開營改增也讓地方失去最大的主體稅種,基層財政困難問題亟待解決。
在南京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沈坤榮看來,中央和地方財稅關系問題并不是比例多少的問題,而是財權和事權的對等問題,“所承擔的事權跟應有的財權不匹配,政府行為就會走向異化”。
根據現行中央與地方的事權劃分,中央財政主要承擔國家安全、外交和中央國家機關運轉所需經費;地方財政主要承擔本地區政權機關運轉所需支出以及本地區經濟、社會事業發展所需支出。但在實際工作中,政府間事權劃分并不明確。目前,中央和地方共同承擔的教育、衛生、支農等多個事項的支出責任多數未明確,而少數明確支出責任的事項,上下級政府又交叉安排支出。事權劃分不清,導致有些事沒人管,有些事多頭管,行政效率低下。
我國政府五級機構中央、省、市、縣、鄉中,省以下政府層層向上集中資金,基本事權卻有所下移,特別是縣、鄉兩級政府。“這在很大程度上加劇了基層政府財政困難。”沈坤榮稱,基層政府只能在省內充分發揮“靈活性”,用爭項目、爭資金、跑貸款、舉債增加財政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