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年一個明顯的現象是,實體經濟不好,由于出口外需市場不好,導致目前出口比較疲軟,在這種情況下,不僅是需求不好,內需方面也受到制約。尤其是實體經濟,面臨著成本高居不下的壓力,較為蕭條。如果未來服務業不斷取代工業,作為經濟增長發展的動力是很危險的,即服務業取代工業化,造成去工業化。
中長期經濟增長可靠的源泉,就是要找到一種方法不斷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農村轉到城市,無論是轉到服務業,還是轉到工業,相對以前效率都是提高的,但是平均來講,制造業的勞動生產率比第三產業平均勞動生產率要更高。從這個意義上說,過早去工業化的現象沒有近憂也有遠慮,一旦這成為一個趨勢,將不利于中國未來的發展。當然服務業的生產效率也是參差不齊的。有些服務業是高生產率、高附加值的,但問題在于從農村轉移來的農民工,并沒有給他足夠的教育、足夠的訓練,讓他們可以轉到高附加值的第三產業。為什么拉美國家會陷入中等收入陷阱?為什么他們到一定程度以后,增長大幅度放緩,從此沒有可能繼續追趕?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們過早去工業化的結果。拉美城市化率很高,但是城市里沒有大規模工廠去吸納低端勞動力,從而勞動力大多集中在較為低端的服務業上,所以他們的經濟沒有增長。這方面是可以汲取的教訓。
實際上過去我們已經找到經濟持續中高速增長的一個正確路徑,這個路徑就是以工業化帶動的城市化。在這個基礎上,我國的工業化又是以國際化、全球化的方式進行的,當然這其中還有一個制度轉化的過程,這就是市場化方向的改革。未來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在城市化、工業化、國際化和市場化方向改革過程中,清除一些制度方面的路障,使這條路能夠走得更加順利,確保不從正確的路徑上脫軌。(摘自《證券日報》屈宏斌/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