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是世界上人口老齡化程度最高的國家,已進入人口減少和超老齡社會。為了適應社會經濟發展趨勢,日本逐步推進延遲退休年齡制度,繼續發揮老年人的作用。日本退休年齡調整經歷了近半個世紀,年齡調整與制度改革并行是其主要特征。
二戰后,日本企業員工的退休年齡大體是50歲或55歲。隨著社會少子化及老齡化程度的不斷加深,日本一直在逐步延遲退休年齡。1971年,日本實施了《中老年人就業促進法》,并在1973年的閣僚會議上第一次明確了“以60歲為目標推進延遲退休”。1973年,日本明確提出“要進一步采取必要的措施,推動延遲退休的順利進行”,并開始對提高員工退休年齡的中小企業給予獎勵。1978年,日本勞動省頒布《新雇用對策大綱》,實施“中老年人雇用開發補助金”制度,主要以解決十萬名中老年人就業為目標,大力擴充雇用補助金。在該制度支持下,日本于1980年6月,完成了解決十萬名中老年人就業問題的目標。
1986年,日本修改《中老年人就業促進法》,并更名為《老年人就業穩定法》(1998年實施),將退休年齡從55歲延長至60歲,規定“企業設定退休年齡時,不能低于60歲”。1994年,日本修改《老年人就業穩定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確規定60歲退休。截至1997年,90%的日本企業采用了60歲退休制度。隨著超老齡社會的到來及勞動年齡人口的不斷下降,2004年,日本重新修改了《老年人就業穩定法》,并從2006年開始實施,明確規定所有企業都有義務雇用老年人至60歲,并階段性地推遲退休年齡。但這一時期的大部分企業選擇了一邊維持60歲退休制度,一邊60歲退休后再雇用的方式。也就是說,大部分員工60歲退休以后被再雇用時只能以非正式員工的形式工作。雖然他們在退休后從事的工作內容沒有發生變化,但工資明顯減少,無法保障老年人的穩定生活。
為實現全體老年人工作到65歲的制度,日本于2013年4月開始實施了新的《老年人就業穩定法》。修改后的新法有三個要點:一是日本企業有義務繼續雇用仍有工作意愿的員工至65歲。二是擴大繼續雇用老年人的企業范圍,不管是法人公司,還是子公司及與子公司關聯的所有公司都有義務繼續雇用老年人。三是制定監管制度。歷史上,厚生勞動省對那些沒有實施繼續雇用制度的企業,并沒有采取懲罰措施,只是通過勸告、指導的形式,使企業保障老年人再就業。但新修訂的法律規定,違反制度的企業名單將被予以公布,以此公開監督企業實施65歲退休制度的情況。根據過去的法案,企業對有工作欲望的員工有選擇的權利,實在不需要和表現不好的員工可不再聘用。而新法案規定,必須予以全員聘用。
通過修改《老年人就業穩定法》,日本實現了將60歲的退休年齡逐漸推遲到65歲的制度,既避免了企業員工過去60多歲退休后出現的“收入空檔期”,又解決了以往存在的一些問題。比如,之前日本老年人繼續工作的人數比較多,但實際上大多數老年人以臨時工、合同工等非正式員工的身份從事工作,其工資也減少了很多。新的《老年人就業穩定法》為這部分老年人的穩定就業增加了一道法律保障,老年人可以以正式員工的身份工作,并能夠獲得正常的收入。
日本實施《老年人就業穩定法》后,雖然一方面解決了勞動力減少的問題,但也引發了是否會增加企業負擔的爭議。日本企業目前都是以職工60歲退休為前提制定人事、工資等制度,而實行65歲退休制度則增加了企業支付的負擔。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日本政府采取了給企業一定資助的措施。例如,通過正規職業介紹所雇傭60至64歲老年人的大企業,每雇用一位老年人,國家會給予為期一年、總額為50萬日元的補助金;對中小企業,國家給予為期一年、總額為90萬日元的補助金。這些措施對日本企業繼續雇用老年人起到了一定的補助作用。(摘自《當代世界》丁英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