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佳艷
金融是城市經濟的血液,金融發展對實體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支撐和保障作用,是推動經濟健康發展的重要引擎。構建金融指數,系統總結和評價一個城市的金融發展規律,可提供有效數據支持、評價指標及決策參考。
10月28日,北京市金融發展促進中心和北京大學在京聯合發布北京金融發展指數(2015)。北京金融發展指數以2010年1000點為基期,2015年上升至2502.35,同比增長28.63%,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0.13%,北京金融業呈現穩健強勁的發展勢頭。
北京大學經濟學院教授、金融學系主任王一鳴介紹,“十二五”時期,北京金融發展指數大致呈現兩階段特征:第一階段是2010年~2013年,北京金融發展指數增長穩定,期間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5.97%,整體保持穩定增長;第二階段是2014年~2015年,北京金融發展指數增速明顯提升,年均復合增長率提升至26.67%。2015年,北京市金融業資產總額達111.5萬億元,同比增長12.5%,對北京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39.6%。
北京市金融工作局副局長郝碩博介紹,北京金融發展指數指標體系由4個一級指標、38個二級指標、81個三級指標和96個四級指標構成。其中,一級指標包含金融機構、金融市場、金融創新及金融生態環境,以四個維度刻畫北京金融業發展整體情況;38個二級指標則基于金融子行業及其功能屬性,依據一級指標的內涵具體展開。
從一級指標發展及其占比變化來看,北京金融業發展整體情況如下:
第一,金融創新發展迅速。以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為中堅力量的金融創新指數在“十二五”期間呈現跳躍式增長,由2010年基期1000點增長到2015年4184.72,年均復合增長率達33.15%,2015年金融創新指標占總指標的比重為33.45%,對總指標增長的貢獻率達58.54%,遠遠領先于其他三個一級指標。金融創新指標成為提升2015年北京金融發展指數增速的主要力量。
第二,金融機構增量發生結構性變化。北京金融機構發展指數由2010年基期1000點上升至2015年1838.91,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2.96%。從金融機構指標中各二級指標占比來看,財務公司、信托、基金及創投和其他金融機構占比增加,銀行、證券、保險和期貨等機構占比減少。雖然傳統金融機構在規模上仍占絕對優勢,但是傳統金融機構對金融機構二級指標增速的貢獻率有所降低。
第三,金融市場發展增速波動較大。金融市場發展指數逐年上升,從2010年基期1000點逐漸上升至2015年2072.27,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5.69%。從金融市場指標增速數據來看,受股票等市場影響,“十二五”期間金融市場指標增長率呈現較大波動。2010-2015年,北京金融市場規模顯著擴大,結構更加完善,制度規范日益健全,對外開放穩步推進,支持實體經濟發展能力進一步提高,但金融市場的發展不均衡。其中,外匯市場、基金創投市場和債券市場增長迅速,提高了北京金融市場整體的發展步伐;而包括權益類交易市場和商品類交易市場在內的要素市場的增長速度卻相對緩慢。
第四,金融生態環境持續優化。“十二五”期間北京金融生態環境指數增幅明顯,從2010年的基期1000點增長至2015年2459.89,年均復合增長率為19.72%。北京已初步形成了以資本市場評級、信貸評級、個人征信、企業征信業務為主,信用保險、信用擔保、商業保理、信用管理咨詢及培訓等業務多元發展的信用服務體系,企業居民金融法制意識逐漸提高,金融法制環境日益優化,問卷調查中,分別有72%和83%的受訪者認為2015年北京金融政策環境和監管環境比較健全。隨著北京市人口資源環境潛力的釋放,經歷2012至2014年的快速增長后,2015年北京金融生態環境指數呈現增速放緩趨勢,表明北京金融生態環境經歷加速增長期后,正穩步向成熟的生態環境邁進。
王一鳴表示,北京金融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存在不平衡,表現在金融創新的發展遠遠領先于金融市場、金融生態環境和金融機構的發展。金融機構的發展相對于金融創新來說相對緩慢。從數據上看,自2014年后,一級指標除金融創新外,其他三項的增速均呈現下降趨勢。
從二級細分指標來看,北京金融發展主要呈現以下特點:
一是銀行及證券業面臨的競爭壓力持續增加。銀行機構發展在金融機構發展中貢獻占比由2010年的27%降至2015年的24%。從效率看,2015年北京市銀行業金融機構普遍面臨效率下降和風險上升問題,銀行業利潤率下滑明顯,2015年銀行業利潤為14.98%,年均復合增長率-4.8%。北京市證券公司的資產規模有所增長,但發展速度較緩。
二是信貸市場發展穩健。“十二五”期間,北京市本外幣貸款余額由2010年的3.65萬億元持續上升至2015年的5.86萬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為9.9%,增速相對溫和。
三是保險市服務功能穩步增強。2010年~2015年,北京保險市場保費年均復合增長率為7.1%,2015年,北京保險市場保費收入達1404億元,同比增長16.3%。
四是基金及創投市場呈現爆發式增長。2015年,北京地區共發生股權投資案例2596起,投資金融1464.9億元,占全國的比重分別為31%和27.9%,均居全國首位。
五是新興金融迎來發展機遇期。融資性擔保公司、小額貸款公司、P2P網貸公司、股權融資平臺、征信機構和第三方支付等以互聯網金融為代表的新興金融業態發展指標數植從2010年基期1000點上升至2015年3273.96,年均復合增長率為26.77%。2015年,第三方支付在新興金融中所占份額最高,其次為融資性擔保公司。從增速來看,征信機構和股權融資平臺在2014年以來加速發展,小額貸款公司發展速度放緩,第三方支付、網絡借貸、眾籌、征信和商業保理等新興金融業態發展迅速。
六是多層次資本市場建設明顯加快。截至2015年底,新三板掛牌公司迅速擴大至5129家,總股本2960億股,總市值達到2.5萬億,同比增長435%。北京股權交易中心,俗稱“四板”,截至2015年底,服務企業總數2147家,同比增長193.3%,備案私募債27只,備案金額32.5億元。機構間私募產品報價與服務系統市場功能日益完善。截至2015年12月末,報價系統參與者達1484家,資產規模10.1萬億元,合格投資者334.8萬戶,共發行產品3487只,金額3356.7億元。
七是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成為發展雙核。科技金融和文化金融是金融支持實體經濟的重要體現。2013年以來北京市科技金融加速發展,2013年至2014年指標數值提升了1000點,2015年又迅速提升了近3000點,達到6015點,相比于2010年基期1000點增加了5倍。科技企業上市公司的迅速增長,成為2015年北京市科技金融的重要構成部分。北京市科技企業上市公司總數281家,其中創業板公司82家,占全國的比重為16.7%。2015北京市文化金融指標數值達到6058點,相比于2010年基期1000點也增加了5倍。其中上漲速度最快、對文化金融發展貢獻最突出的是文化創業產業貸款額的迅速提升。
郝碩博表示,總體來說,2015年,面對錯綜復雜的外部環境和改革發展的艱巨任務,北京市加快轉變發展方式,配合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積極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大力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加快培育“高精尖”經濟結構,著力統籌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等各項工作,首都經濟保持了平穩健康發展的良好態勢。金融業總部集聚效應更加明顯,金融業增加值的總量和比重再創新高,且金融生態環境不斷優化提升,金融業作為北京第一大服務行業,對推動北京經濟健康發展起到重要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