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芝+許豫婷
摘 要:目前,河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面臨著良好的外部宏觀環境,也取得了明顯的成就。但是,仍然存在著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人才、配套服務、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等方面的不足。對此,應該從各方面進行完善。
關鍵詞:河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
中圖分類號: F272.3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 ? ? ?文章編號: 1673-1069(2017)01-98-2
0 ?引言
農產品電子商務,以農產品的流通、營銷、貿易等為中心,運用線上數字系統等方式開展貿易,是農產品交易的數字化、集中化[1]。它以互聯網和信息技術為杠桿進行整體把控,保證農產品信息采集、加工處理、推廣銷售的高效進行。
1 ?河南省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意義
中國是人口大國,擁有世界上最為龐大的農產品需求市場。然而與這種“大市場”對應的,卻是單家獨戶的“小農”生產方式。經濟學的理論分析顯示,由于農產品生產周期長、供求信息不對稱,造成其供給彈性大于需求彈性,一旦供求偏離平衡,價格將出現大幅波動,表現為發散型蛛網模型。我國農產品目前的供求模式不僅缺乏規模效益,而且加劇了價格的波動性,導致近年來經常出現農產品價格“過山車”現象。電子商務可以使農戶快速獲取市場信息,科學有效地制定生產決策,并及時根據市場動態修改營銷策略與方針,較好地解決了由于盲目種植、供求信息不對稱而導致的資源浪費和機會成本。
2014年李克強總理實地考察了“淘寶第一村”青巖劉村,2015年汪洋副總理參觀了四大“中國淘寶村”之一的浙江臨安白牛村,這引起了政府、學術界、產業界等各方面的極大關注,使得農村電子商務成為全國乃至世界關注的焦點。中央政府以及各部委也相繼出臺了一系列鼓勵政策、扶持電子商務的發展。這些都為河南省農村電子商務的發展創造了良好的外部宏觀環境。
2 ?河南省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中存在的問題
2.1 網絡基礎設施建設不足
快捷、便利、實惠的網絡通訊是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基礎。由于農村地廣人稀,網絡基礎設施建設的成本大大提高,成為制約農村電子商務發展的根本因素。自2003年以來,河南省內的“村村通”工程已初見成效,但是,由于網絡基礎設施設備陳舊、網絡信號不穩,仍然難以滿足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需要。據統計,能夠通過互聯網獲取市場和技術信息的農村家庭比率只有0.8%,因特網普及水平城市是農村的740倍[2]。農業中電腦普及率,美國是中國的55倍,網絡普及率美國是中國的8倍[3]。
2.2 農產品電商專業人才稀缺
電子商務并不僅僅是在網上買賣農產品,而是要對電子商務涉及到的推廣、銷售、運營、安全技術、物流配送和售后服務等各方面進行科學、系統的管理和掌控,需要專業的技術和人才。目前河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經營主要以個體戶為主,他們大多知識水平低,學習條件缺乏,運營能力、店鋪等級不高。我國上網用戶中農、林、牧、副、漁只占2.4% 而且絕大多數是農業管理與技術人員。廣大農民在農業生產、銷售過程中,依靠網絡決策的不到1%[4]。
雖然一些農業合作社對電子商務興趣很大,但在人才引進和培養的觀念和實力方面都存在很大差距。河南省電商專業的畢業生每年大概有3000人[5],但大都沒有涉農專業的教育背景,而且主要流向大城市,極少有人愿意到農村工作。由阿里研究院與淘寶商學院共同公布的《縣域電子商務人才研究微報告》預知,多年后,我國縣域內網商對電商人才的需要將達到200萬人。而阿里巴巴與河南省新鄉縣推行農村淘寶項目,進行農村合伙人的篩選,全縣大概有1500人次參加,最后只有36人成功入選。人才的持續空缺將導致農產品電子商務的發展止步不前。
2.3 電子商務相關服務產業水平落后
電子商務的發展離不開物流、金融、培訓、包裝、廣告等相關配套行業的支持,但目前河南省大部分農村地區的電子商務尚未形成上規模的集群,因此配套服務行業的發展也很難走上軌道。在部分地區,道路不暢的現象仍然存在;專業化的第三方運輸車輛和保鮮設備稀缺,而自營物流無法規避農產品季節性和地區性的約束,成本高且利用率低;物流網點、金融網點極少入駐到鄉鎮及村莊。這都大大增加了農產品電子商務的運營成本和難度。
2.4 農產品標準化和品牌化建設不完善
信用是電子商務發展的基礎。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隨著經濟水平的發展,居民對有機、綠色、地方特色等農產品的需求大大增加。這種需求的顯著特征就是注重品質和品牌。而在小農模式下,生產種類多、規模小,資金投入不足,大多數農民和涉農企業對標準化建設意識淡薄。截止2015年,全省只有50%的縣市有了農業標準化示范體系的基礎,而小麥、玉米、棉花、煙草等優勢農產品的標準化生產低于80%[6]。不按照標準進行操作,對化肥、農藥和食品添加劑等過量使用,隨之而來的是農產品的品牌價值很難得到消費者認同。例如信陽毛尖雖與西湖龍井、云南普洱等同為中國十大名茶,在2003年成功注冊為地理商標,曾在萬國博覽會上被評為金獎,在1999年獲得昆明世博會茶葉金獎,但由于種植、生產缺乏標準化管理,茶葉質量參差不齊,與云南普洱、西湖龍井等價格相比差距較大。由于缺乏質量把控意識,被譽為“中國第一大米”的原陽大米品牌形象大打折扣,近幾年已淡出市場。
3 ?河南省發展農產品電子商務的對策
3.1 加快完善農村信息網絡基礎設施
首先,加大農村網絡基礎設施建設力度,促進網絡速度的提升,降低成本;其次,完善電商運作平臺,改善供應商和企業共享信息網絡和縣、鄉、村三大信息基礎設施網絡;再次,擴大財政投入,降低企業和農戶從事電子商務的資金門檻,培育、扶持農村電子商務企業,推廣特殊案例的評選活動,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3.2 加強培養農村電商人才
地方政府要致力于對農民經營電子商務能力的培養和開發。首先,通過陽光工程等政府行為推動農產品電子商務知識和技術的培訓,培養高素質的新型農民。充分利用網絡優勢,大力實施遠程教育,提高農民的信息化意識和素質,強化農民開展電子商務的能力和興趣。其次,增強對農業大中專院校的財政支持力度,鼓勵農業院校開設電子商務課程,建立校園電子商務實訓基地,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培養農產品電商人才。建立村鎮電商孵化園,給大學生提供場所、資金和政策扶持,引導他們進行農產品電子商務方向的創業。再次,構建完善的農產品電子商務服務體系和信息化平臺。為生產者、經營者、管理者提供關于農業產業化的資源、市場、生產、政策法規、實用科技、人才等方面的信息服務。組建業務精通、結構合理的服務隊伍,整村推進電子商務的發展。
3.3 加強農產品電子商務配套服務體系建設
各級政府應加大對鄉鎮和村級物流企業和物流中心建設的支持力度,包括道路修建、倉儲和配送的布點建設、農產品物流保鮮和運輸設備的配置等。對農產品物流系統運行進行統籌規劃,解決當前農產品加工能力、保鮮、防蟲、冷藏等技術落后的狀況,規避不合理運輸現象的產生,減少運營成本和費用。
積極引導第三方物流企業的發展。對村鎮級的中小型物流配送企業給予較大的支持力度,引導它們加強科技投入和人才引進,建立現代企業管理模式,淘汰效率低、技術差的物流設施,為農產品生產者和經營者提供獨立化、標準化的配送服務。
3.4 加強農產品標準化與品牌化建設
標準化是保障農產品優良品質和農產品電子商務飛躍發展的先決條件。首先,通過宣傳和教育引導農民樹立標準化和品牌化觀念。激勵有關組織挖掘本地產品優勢,對農產品品牌、商標和地標進行申請,全面提升農產品檔次。其次,加大對特色農產品主產區的資金投放力度,促進生產的組織化、產業化和標準化。加大對種植和生產環節的檢測力度,建立嚴格的市場準入制度。再次,以加工企業為龍頭,對農產品進行深加工,把分散的資源整合起來。加大營銷力度,強化綠色食品、無公害產品的品牌價值,提升品牌影響力。
參 考 文 獻
[1] 孫曉龍.鮮活農產品第三方電子交易平臺流通模式風險管理研究[D].江西:華東交通大學,2012.
[2] 樸光秉.農業電子商務發展的現狀與分析[J].延邊大學農學學報,2006(4).
[3] 韓秀娟.加快我國農業信息化進程芻議[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04(04).
[4] 劉鵬.我國農業電子商務網站現狀與服務模式研究[D].北京:中國農業科學院,2009.
[5] 徐仲昆.河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建議[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4(17).
[6] 李廷華.制約河南省農產品電子商務發展的因素及對策[J].河南農業,2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