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江明
近日新華社報道:海軍航空母艦遼寧號在跨海區訓練期間,首次實施“全甲板放飛”,連續放飛13架艦載戰斗機,空中演訓后又全部著艦。報道同時提到,此次演習,海軍司令吳勝利上將親自上艦坐鎮,可見我軍高層對全放飛演習的重視程度。為什么全放飛演習如此重要?本次演習成功是否意味著遼寧號已經初步具備了實戰能力?
從使用的戰機數量可以看出,本次演習遼寧號確實已經達到了最大出動架次。從遼寧號姐妹艦俄羅斯海軍的庫茲涅佐夫號航母的使用經驗來看,庫艦一個波次出動數量為12-14架蘇-33艦載機。這個數據與美軍的尼米茲級核動力航母基本相當(15架)。
僅從單波次出動飛機編隊數量而言,遼寧號達到了基本實戰水平。然而我們必須了解的問題是,為什么中美俄單次出動飛機數量如此接近呢?
航母單次出動的飛機數量主要受甲板面積限制,最多出動數量為起飛待機位、停機加班、升降機三個位置能停放戰機數量的總和,只有這三個位置的戰機能在戰爭中快速完成起飛編組、輪流進入起飛狀態且中間銜接緊密。下層機庫中待機的戰機,要上甲板則需要較長的調度時間,已經升空的戰機無法在空中等待,所以只能組成下一個波次的任務。
從甲板面積來看,遼寧號和庫艦最多只能同時停放10架戰機,加上升降機和待起飛區的4架戰機,單波次起飛最大數量只有14架的水平。而尼米茲號則能夠在停機區最多停放20架戰機,加上升降機和待起飛的4架戰機,理論上尼米茲級航母單次最大起飛數量可達24架。由于遼寧號和庫艦同為傳統動力,艦島上必須配備煙囪,排煙占地面積也較大,而尼米茲號因使用核動力,無需配備煙囪,所以艦島占地較少。庫艦和遼寧號為滑躍起飛方式,起飛跑道較長且有一定的坡度,飛機停放區面積也相應減少。
美國海軍限定單次起飛15架,主要是綜合考慮長期作戰的可持續性,尤其是多波次戰機出擊后,涉及到返程戰機回收問題。尼米茲級航母戰時可以攜帶60架戰機,可以組成4個波次的對地攻擊編隊。最后一個波次出動時,首波次戰機已經開始進入返航回收程序,這樣戰斗力才能銜接上。
單次出動量如果太大,不僅起飛時間會加長,且起飛戰機和降落戰機還可能相互干擾。庫艦和遼寧號由于艦載機數量一般僅能維持兩個波次的攻擊,所以單次出動量即便用盡全力,也不會對返航回收造成太大的影響。
從以往的作戰經驗來看,戰機數量也并非越多越好,現代戰機交戰距離已經遠達30公里,二戰中鋪天蓋地的飛行場面已經不可能出現。伊拉克戰爭中,美軍一般只需在伊拉克空域內維持20架左右的制空戰機,即可徹底壓制伊拉克空軍。一般中等強度的空中突擊行動,戰機數量以30架左右最合適。美軍作戰往往會調動兩艘航母前往同一個戰區,兩艘航母協同一個波次的攻擊正好等于30架戰機。對于大部分國家而言,30架現代化戰機已經相當于他們全國的空軍力量。
如果僅從單波次戰機的出動數量來看,遼寧號與尼米茲級航母的差距并不明顯,然而從長期作戰的出動率來看,尼米茲級一周的出動架次幾乎相當于遼寧號或者庫茲涅佐夫號的總和。由此看來,10萬噸級重型航母雖然價格昂貴,從作戰效能來說卻是物有所值的。雖然中國航母距離世界頂尖水平還有差距,但從進度上來看卻已經是一件可以實戰化的主戰裝備了,否則不會在完成全放飛后,航母編隊就突入宮古海峽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