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和“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的實施,華語出版全球化工作取得了巨大的成績,已從單純輸出版權走向以資本和創意布局的華語出版新紀元。然而,由于種種原因,學術著作在華語出版全球化中的分量似乎尚顯微薄,存在比重偏低、品種單薄、語種過于集中、“走出去”手段單一等諸多問題。我們應該從提升華語學術著作的學術品質、加大國家層面華語學術著作資源的整合和推廣力度、改善華語學術出版全球化的方式與途徑幾個層面入手,大力推動華語學術出版全球化的步伐。
【關鍵詞】華語學術出版;全球化;文化軟實力;“走出去”
【作者單位】閔艷蕓,北京大學出版社。
改革開放30多年,中國扭轉了16世紀以來西方占據世界支配性地位的格局,逐漸從全球政治邊緣走向中心,在很大程度上實現了百年來追求的富強夢[1]。但是,目前我國的軟實力與我國作為經濟大國、有世界影響力大國的地位很不相稱,在世界上的話語權處于弱勢地位。“任何國家都需要‘兩條腿走路,‘一條腿是物質硬實力,‘另一條腿就是文化軟實力。如果物質硬實力不行,有可能一打就垮;文化軟實力不行,就可能不打自垮”[2]。 正是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提出“要使中華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不斷擴大,文化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日益突出,文化發展的水平與我國的經濟實力、國際地位相適應”的發展目標,以及 “抓好文化‘走出去重大工程、項目的實施……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的文化開放格局”的發展重點。實現全球化背景下的華語出版“走出去”正是文化“走出去”戰略的重要環節之一。
隨著“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2006年)和“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2009年)的實施,華語出版全球化取得了巨大的成績,版權輸出從2010年的5691項增長到2015年的1萬多項,版權貿易逆差從2004年的8.6︰1縮小到2015年的1.6︰1[3]。僅以筆者所供職的北京大學出版社為例,從2011至2015年,對外輸出版權絕對數量不斷增長,從2011年的100項增長到2015年的156項;同時,華語出版全球化方式不斷創新,從戰略合作、合作出版、雙方共同策劃、邀請外國知名作者撰寫,到建立國外分支機構、收購國外出版機構等。如中國出版集團、安徽出版集團等已經合資或獨資在世界主要國家建設分支機構,積極推進跨國經營;中南出版傳媒集團、浙江出版聯合集團等則通過參股、控股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國際資本運營和國際市場競爭。可以說,全球化背景下的華語出版已經不再把版權貿易作為“走出去”的主要形式,而是開啟了以資本和創意布局的華語出版新紀元。
一、中國本土學術著作全球化現存的問題
在“政府推動、企業主體、市場運作”機制主導下,全球化背景下的華語出版可謂有聲有色。然而,作為一名大學出版社的編輯,筆者發現一個事實,學術著作在華語出版全球化中的分量不僅尚顯微薄,而且存在不少問題。筆者認為,中國本土學術著作全球化是實現中國出版業提升中國文化軟實力、增強中國在世界范圍內話語權的重要環節。原因在于,學術著作是一個民族或國家精神創造力的核心體現,能夠很大程度上影響人的觀念和思想,說服別人承認和接受你的文明和價值觀,從而真正提升軟實力和增強話語權。目前,中國本土學術著作全球化的過程中還存在不少問題。一是學術出版在整個華語出版全球化的構架中所占比重偏低、品種單薄、語種過于集中。 目前輸出版權的學術著作學科領域主要集中在中國歷史文化與中國經濟方面,涉及經管、外交、藝術、文學等領域,其中中國歷史文化占主導地位;輸出語種不斷增加,但占主導地位的仍是英語、日語和韓語。二是學術著作“走出去”的手段單一,主要局限于輸出版權方面,缺乏新經濟形勢下對新形式的探索和嘗試,缺乏進一步增長的空間。
與其他產業或行業的“走出去”戰略不同,出版業“走出去”戰略的主要目標不僅在于促進GDP增長和提高經濟效益,而且在于傳播中華文明、溝通中外文化、展現當代中國在各個方面的建設成就,宣揚中國模式的價值和優勢,展示當代中國的精神與思想的創造力,從而促進中西文化的融合,提升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軟實力,增強中國在世界范圍內的話語權,最終為中國其他產業或行業“走出去”奠定良好的輿論氛圍與文化基礎。學術出版作為一個民族或國家精神創造力的核心傳達,更應該在其中起到積極的作用。
之所以出現上述筆者提到的幾個問題,主要原因可能有以下幾點。
第一,作為學術出版源頭的中國本土學術話語生產普遍存在創新性不足、思想性不夠、現實針對性不強的弱點。
第二,外方出版機構急功近利式的興趣偏好。面對一個經濟上日益崛起的大國,世界既希望了解它的經濟發展現狀和機制,更希望了解這種經濟現狀和機制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動因,因此把焦點集中在中國經濟和歷史文化領域,而對哲學、法律、政治學、文學、社會學等人文社科領域缺乏興趣。
第三,學術語言翻譯的難度。學術著作翻譯存在相當大的難度,表述上相對于一般的語言復雜和艱深,對譯者的專業知識和語言表達能力有相當高的要求。筆者曾經同普林斯頓大學出版社派駐中國的一位工作人員就此話題進行交流,對方坦承,她更希望尋找中國本土學者用英語創作的學術著作,而非引進中文原版圖書,因為翻譯耗時耗力并且效果不一定好。
第四,針對華語學術著作的全球化需求,國家層面的資源整合力度不夠。雖然國家在華語出版全球化的工作中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財力,于2006年推行的“中國圖書對外推廣計劃”和2009年推行的“中國文化著作翻譯出版工程”也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似乎并無專門針對華語學術著作出版的切實、有效的資源整合和推廣舉措,目前的推廣工作主要還是由出版社以單兵作戰的方式完成,無法形成規模效應。
第五,出版社自身觀念的限制。有一部分出版社僅僅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待學術著作全球化的意義和價值,缺乏對其文化價值和使命的認可和擔當,投入不多,熱情不高。此外,對新經濟形勢下華語學術出版全球化新形勢缺乏觀念上的思考和探索也是一個重要因素。
二、如何實現華語學術出版全球化
筆者認為實現華語學術出版全球化應該從以下幾個方面著力。
第一,努力提高華語學術著作的學術品質。華語學術著作 “走出去”最基本的條件是學術著作的學術品質,如果這個條件不能滿足,僅靠數量上的提高是不可能真正提升中國的軟實力和增強中國話語權的。因此,出版界應嚴格建立和進一步加強學術著作選題的專家論證和專家審稿制度,這種論證和審稿制度應該與國際學術前沿接軌。
第二,加大國家層面的華語學術著作資源的整合和推廣力度。這方面,西方國家的一些做法值得推廣。以荷蘭文學基金會為例。荷蘭文學基金會(The Foundation for the Production and Translation of Dutch Literature,簡稱NLPVF)創建于1991年,是一個非營利性的政府機構,由荷蘭政府資助,以向海外推廣荷蘭語出版物為己任,同諸多外國出版商和圖書博覽會保持著密切聯系。雖然數量并不多,但在荷蘭文學基金會每年資助的出版物中,荷蘭語學術著作是重中之重。基金會每年針對不同國家的重點書展,制作不同語種的小冊子,上面列有學術著作的名稱、出版信息、發行量、出版反響等信息。針對有意引進其推薦的出版物的出版社,基金會會提供一份荷蘭語譯者的推薦名單以供出版社參考。出版社在購買版權并出版圖書后,可以獲得一定的翻譯和印制資助,并且還可為基金會作者參加翻譯作品推廣活動申請差旅費補貼。此外,基金會還為荷蘭翻譯者之家(TranslatorsHouse)提供資助。翻譯者之家成立于1991年,以促進本國語作品外譯和本族文化傳播為目的,但其最主要的資金來源是荷蘭文學創作和翻譯基金會。翻譯者之家的主要職能是為外國人翻譯荷蘭作品提供便利,幫助他們增強對荷蘭語的把握能力,以增進對荷蘭文化的了解。凡是與出版社簽訂翻譯荷蘭語作品合同的外國翻譯家(前提是居住在荷蘭之外)都可以申請使用這里的設施,時間為2周至2個月,入選者還可以得到每月1000歐元的補助。此外,沒有出版合同的外國翻譯家,如果正參與其他與荷蘭語作品相關的項目,如編選荷蘭作品文集,或對譯自荷蘭的作品進行介紹、注釋以及撰寫評論文章等,亦有資格申請。正是通過上述舉措,荷蘭文學基金會每年出版的荷蘭語作品不僅數量可觀,被翻譯為其他語言的荷蘭語作品常常在海外引起廣泛共鳴,這促使荷蘭思想、文化、藝術、科學走向了全球。
荷蘭是小國,無論是學術話語的生產還是學術著作的出版在數量上都無法與中國相比。中國有近120家大學出版社,它們無疑是學術出版的主體,此外,相當一部分綜合出版社也被允許出版學術著作。因此,中國政府完全可以以國家之力整合本土豐厚的學術出版資源,成立獨立的華語學術著作全球出版基金組織(機構),該組織(機構)主要承擔以下職能:聘請全國乃至全球各學科領域一流的專家學者組成選題評審委員會,每年定期匿名評審出全球最優秀的華語學術著作,選題應涉及歷史學、文學、經濟學、哲學、法學、社會學、政治學等各學科領域,并以基金會的名義向世界各大出版商以及在世界各大書展上聯合推廣,同時,定期面向海外讀者舉辦各種形式的華語學術出版信息和成果的媒體發布活動;承擔對華語學術著作的翻譯人員遴選、推薦和資助工作。華語學術出版全球化的難點是翻譯問題,華語學術著作“走出去”的成功不僅取決于學術著作本身的學術品質,還取決于學術著作的翻譯質量。學術著作的翻譯質量不僅取決于翻譯者對母語和輸出語的熟練程度,而且取決于翻譯者對學術著作所涉及學術領域的知識與原理的掌握程度。可以說,翻譯者的選擇與確定是事關華語學術出版全球化成敗的一個非常關鍵的問題。華語學術出版“翻譯者之家”的建設,可為翻譯華語學術著作的外國譯者提供信息、資料、資金等全方位的服務,同時它將成為一個華語學術出版的翻譯人才大本營,為華語學術出版全球化提供源源不斷的翻譯“活水”。
第三,各類學術出版機構應建立華語學術出版全球化的正確理念和價值觀,采取各種措施改善華語學術出版全球化的方式與途徑。首先,摒棄僅僅從經濟效益的角度來看待華語學術著作全球化的意義和價值的錯誤觀念,以及“什么好賣賣什么”的錯誤做法,要從擴大中國文化在世界的影響力、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推進中國文化、思想與世界其他文化、思想交流、融合的角度來看待華語學術出版全球化的意義和價值。其次,擺脫片面重視輸出項目數量而忽視效果的做法,盡可能擴大出版物在世界的影響力,建立品牌效應。這方面北京大學出版社的做法值得推廣。北京大學出版社始終堅持與國際一流的學術出版社合作,因為國際一流的出版社擁有專業的出版團隊和豐富的市場、品牌資源,不僅能確保輸出版權的圖書品質,而且能有效提升圖書的品牌知名度和影響力。近年來,北京大學出版社與英國劍橋大學出版社、麥克米倫出版社、Taylor & Francis出版社、Routledge等國際一流學術出版社保持良好的合作,還與其中一些建立了長期的合作關系,由此在華語學術出版的海外市場中建立了良好的聲譽。再次,改變簡單地向國外出版社輸出版權的單一模式,建立從版權輸出到圖書實物輸出、資本輸出,從國內華語學術資源整合到全球華語學術資源整合模式。這方面,國內一些出版社的做法值得借鑒。2015年8月28日,北京國際圖書博覽會舉辦期間,接力出版社和埃及智慧宮文化投資出版公司正式簽約,雙方合資成立接力出版社埃及分社。中東是目前世界上人口出生率較高的地區,兒童圖書的需求量很大,但目前埃及的兒童圖書70%以上是教材教輔,圖畫書、兒童文學等大眾讀物所占比重不到30%,這一點正好和中國的情況相反,而且,在埃及出版的圖書可以行銷中東20多個國家和地區。接力出版社此舉可謂深謀遠慮[3]。
此外,中國出版集團、安徽出版集團等已經在世界主要國家建設合資或獨資分支機構,積極推進跨國經營。中南出版傳媒集團、浙江出版聯合集團等則通過參股、控股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國際資本運營和國際市場競爭[3] 。五洲傳播出版社已啟動實施了“中國書架”項目,在國際機場、星級酒店、博物館、圖書館、重點書店等搭建中國外文圖書和音像產品的展示展銷平臺。浙江出版聯合集團今年7月也在莫斯科開設了第一家中文書店[3]。有能力的國內學術出版機構也應該走出國門,在海外建立出版分社或參股其他國家的出版社,一方面直接在國外出版中國的學術著作,另一方面整合出版海外優秀的華語學術資源,同時,在海外建設有品位的學術書店,專門展示和銷售華語學術出版物,真正建立從版權輸出到實物輸出、資本輸出,從國內華語學術資源整合到全球華語學術資源模式。
參考文獻
[1]金觀濤. 探索現代社會的起源[M]. 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0.
[2]張國祚. 中國軟實力具有“以文化天下”的特色[N].人民日報,2015-03-16.
[3]中國出版“走出去”12年:從版權輸出到資本輸出[N].光明網,2016-07-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