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電視真人秀節目迅速發展,已成為綜藝節目發展的主力。文化類真人秀節目的出現,為弘揚傳統文化和引導價值取向提供了平臺和窗口,而如何平衡娛樂大眾與傳承文化兩者間的關系,也成為文化類真人秀甚至整個真人秀行業發展所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娛樂化;文化類真人秀;發展研究
【作者單位】趙娜,華南農業大學藝術學院傳媒系。
近年來,電視真人秀節目迅速發展,已成為綜藝節目發展的主力。文化類真人秀節目的出現,為弘揚傳統文化和引導價值取向提供了平臺和窗口,而如何平衡娛樂大眾與傳承文化兩者間的關系,也成為文化類真人秀甚至整個真人秀行業發展所要面臨和解決的問題。
一、文化類真人秀節目發展概述
1.文化類真人秀節目的發展歷程及概念界定
2013年暑期,中央電視臺推出的《中國漢字聽寫大會》與河南衛視推出的《漢字英雄》成為兩匹收視黑馬,其新穎的節目類型以及寓教于樂的節目效果彌補了當時電視綜藝節目市場的空白,文化類真人秀節目開始走入大眾的視野。隨著廣電政策的推動以及衛視間的相互競爭,綜藝節目市場上不斷涌現一系列優秀的文化類真人秀作品,例如河北衛視的《中華好詩詞》、浙江衛視的《中華好故事》、四川衛視的《咱們穿越吧》等。這些節目在娛樂大眾的同時,也為文化傳承做出了杰出貢獻。
文化類真人秀節目是以中華傳統文化為基礎,通過設置主題場景和競技規則,融合娛樂趣味性而開展的綜藝節目。文化類真人秀節目兼具競技性、互動性、知識性與趣味性等特點,將漢字、成語、詩詞、戲曲藝術、歷史故事等中華傳統文化的諸多元素貫穿于各個環節之中,承載了傳播傳統文化、價值觀念以及處世哲學的重要責任[1]。
2.文化類真人秀節目的類型劃分
通過觀看節目和梳理文獻,筆者認為,當前文化類真人秀節目主要分為兩種類型。一種是以知識問答為基礎,選手以答題的方式進行競賽的節目模式。這種節目更多地強調選手對中華傳統文化的記憶和應用,通過選題、答題、選手互相PK以及晉級過關等環節來增添節目的游戲性和趣味性。如《中國漢字聽寫大會》《漢字英雄》等。另一種則是以某一文化主題或文化現象為核心的情景類真人秀節目模式。此類節目與前一種節目模式相比,少了知識記憶層面的回顧,多了對傳統文化的解說和詮釋。在主題情景秀中,節目以某一歷史文化知識點與歷史事件為主題,通過嘉賓和選手的演繹來引起觀眾對歷史文化事件的關注,并使觀眾深刻理解文化事件背后所隱含的歷史與價值內涵。例如《叮咯嚨咚嗆》《咱們穿越吧》等。
二、文化類真人秀迅速發展的原因分析
1.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相關政策調控
近年來,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頒布了一系列調控真人秀綜藝節目發展的政策。2015年7月22日,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發出《關于加強真人秀節目管理的通知》指出,真人秀節目已成為上星綜合頻道的重要節目類型,但存在缺乏價值取向引領的問題。真人秀節目要堅持健康的格調品位,堅決抵制低俗和過度娛樂化傾向[2]。筆者認為,娛樂化背景下文化類真人秀節目以其全新的節目形式和優質的節目內容,在一定程度上能夠引領社會思潮,在道德和文化層面起到良好的示范和帶頭作用,尤其是可進行核心價值觀的傳遞。因此,在廣電總局相關政策的引導和號召下,文化類真人秀節目勢必會迎來新的發展階段。同時,該通知還提出,真人秀節目要根植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大力推動創新創優。文化類真人秀節目依托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著力打造原創的節目模式,這些舉措正是響應廣電總局政策的良好實踐。筆者認為文化類真人秀節目有自身的優勢所在,只要不斷創新,將內容資源和原創模式的這些優勢放大,必將在真人秀節目的紅海搏殺中實現突圍。
2.省級衛視之間差異化經營的戰略需要
在歌唱類、語言類、選秀類節目扎堆出現的環境下,種類繁多的真人秀節目市場已趨向飽和,真人秀節目的類型亟須創新和突破。如何在節目類型上不斷突破,打造自己的節目品牌和口碑,成為各大衛視頻道發展需面臨的問題。而文化類真人秀節目的出現,像一股清流,緩解了節目過度娛樂化的現象,表明了真人秀節目也要有相應的文化積淀,才能長遠的發展。筆者認為,文化類真人秀節目所代表的文化理念,能夠與某些衛星頻道的定位契合。如以“文化中國、文化衛視”為頻道整體定位的河南衛視,相繼推出了《漢字英雄》《知根知底》《一起讀書吧》等文化類真人秀節目,這些節目不僅幫助河南衛視取得了較好的收視成績,還引發了全民學習和關注文化的熱潮[3],更較好地契合與完善了頻道的整體定位。此外,衛視頻道間的差異化競爭,有力地推動了文化類真人秀節目的大發展。
3.新技術發展與網絡文化對傳統文化和經典的沖擊
隨著媒介技術的進步與發展,新興的書寫與記錄工具使人們的交往變得更加便捷,但也因此出現了提筆忘字以及對文化經典缺乏認知的情況。快節奏的現代化生活方式使得碎片化時間和碎片化的閱讀內容日益增多,人們淹沒在信息洪流之中,不愿意靜下心來閱讀文學經典。
同時,互聯網語境下興起的流行文化憑借娛樂化與去中心化的特質,得到了眾多年輕網民群體的推崇和追逐,這也使得人們對傳統文化的學習和體驗變得少之又少,因此,弘揚和推崇中國傳統文化是當前真人秀節目的重要任務。文化類真人秀節目根植于本土豐富多元的優秀傳統文化,通過節目激發國民對中華傳統文化經典產生興趣,展現詩詞歌賦的無窮魅力,培養當代青年的文化自覺與文化擔當。
三、《咱們穿越吧》對文化類真人秀節目的突破與嘗試
《咱們穿越吧》是四川衛視推出的國內首檔歷史文化體驗真人秀節目,目前已經播出兩季。該節目以穿越為依托,通過明星體驗歷史情景的形式來向觀眾展示源遠流長的中國歷史,在提供歡樂的同時兼顧教育和指導意義,實現了真人秀節目在歷史嚴肅題材方面的新突破。該節目先后播出了“原始社會”“南宋書院”“唐朝絲綢之路驛站”“明朝鄭義門”“戚家軍抗倭”“蜀山俠義傳”等歷史情節,巧妙地帶給觀眾一個又一個歷史知識點。
根據四川衛視提供的公開數據顯示,《咱們穿越吧》第一季節目收視率排名省級衛視前三,第二季12期節目CSM35城市平均收視率高達0.9,其第一季和第二季在豆瓣網上分別取得了8.2和8.8的高分。高收視率和良好口碑背后,《咱們穿越吧》有其獨到的創新與突破。
其一,節目尊重文化不戲說。當下,有一些文化類節目為了吸引關注度和提高收視率,盲目地過度演繹和改編文化經典,不顧文化的嚴肅與儒雅,最終走向了過度娛樂化的極端。而《咱們穿越吧》將文化性與娛樂性良好地結合到一起,提供準確的歷史知識點,以此來傳遞文化類真人秀節目的正能量和價值觀。
其二,節目力求真實不敷衍。節目中出現的道具、涉及的歷史劇情以及人物性格,都經過層層把關和嚴格考證,力求塑造逼真的歷史場景來提高真人體驗的真實度。為此,節目組聘請了近50位歷史及其他領域的專家作為節目顧問。例如在第二季“清朝晉商票號”節目中,為了證實“跑街”這一說法,節目組先后請來山西財經大學孔祥毅教授和中國銀行學會首席經濟學家巴曙松進行講解。
四、《咱們穿越吧》為文化類真人秀節目帶來的啟示
1.堅持內容為王,以文化為基礎,增添娛樂趣味性
眾所周知,優質的內容是一檔節目得以長期發展的重要保障。對文化類真人秀節目來說,其更需要去挖掘中華五千年的優秀歷史文化,從中選取適合挖掘與傳遞的文化主題,在傳統文化基礎上嫁接出新鮮的元素。節目要以文化為本位,利用娛樂化手段對文化內容進行包裝,善于采用大眾樂于接受的視聽語言,巧妙地將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讓觀眾在觀看節目愉悅身心、獲得歡樂的同時,領略中華歷史文化知識的無限魅力。
《咱們穿越吧》用情景探秘的方式,讓明星選手體驗“真實的歷史”,兼具歷史教育性和趣味性。節目在講述歷史事件的同時展現娛樂趣味性,不刻板不陳舊,善于利用別出心裁的游戲環節來吸引觀眾眼球,同時,節目中史典密集,特別注重歷史文化事件的考證,不惡搞不戲說,做到了寓教于樂。該節目不僅獲得了較好的收視成績,還得到了各大主流媒體的夸贊[4]。
2.善于結合新技術平臺進行聯動,積極開展話題和事件營銷
一方面,借助新技術平臺進行多屏互動。節目通過視頻直播、微信搖一搖等全新互動形式,打通電視、電腦以及手機等移動終端的空間,實現多平臺的良好配合。例如,《咱們穿越吧》第二季節目組借助當下較火的直播平臺,聯合映客直播、花椒直播、斗魚直播、網易新聞客戶端直播等多個平臺進行直播,并在直播過程中討論明星嘉賓的八卦趣聞,成功地將網絡端的用戶引流到電視端。
另一方面,利用社會化媒體積極開展話題和事件營銷。在所謂的“南海仲裁”事件鬧得沸沸揚揚之時,《咱們穿越吧》第二季適時地推出了戚家軍抗倭專題。在節目中,明星嘉賓體驗了戚家軍治軍的嚴格和武器的先進、陣法的巧妙,此外,節目還將觀眾的目光聚焦到500年前的海戰上,傳遞了當年戚家軍積極防御的海防思想。節目通過歷史事件巧妙發聲,瞬間點燃了國人的愛國熱情,在社交媒體平臺上引發了不小的轟動,有很強的教育和現實意義。
3.在弘揚文化的基礎和前提下巧妙植入品牌信息
首先,在場景設置方面,節目根據歷史背景搭建了相應的品牌場景。在《咱們穿越吧》第一季“清明上河圖”中,節目組在設計北宋年間的繁華場景時,搭建了多家店鋪,并將贊助商品牌裝飾成有宋代特色的“專賣店”。在第二季的節目中也有類似設計,如掛著“御芝林”的百年老店、寫著“洛娃洗衣”的洗衣局等。這些場景的設置既尊重了歷史與文化的客觀性,又將品牌信息與節目場景相融合。
其次,在劇情設計方面,節目采用了真實的人物進行“穿越”來演繹品牌故事的方式。在《咱們穿越吧》第二季“清朝晉商票號”中,節目組邀請了御芝林董事長朱志銘和洛娃代表倪萍參與節目錄制,他們分別出演“御芝林藥鋪”和“洛娃商號”的新股東,并通過找股東的劇情讓品牌代表本色出演,親自詮釋和講解了自己的品牌故事。節目在向觀眾傳遞百年晉商票號背后歷史之余,也恰當地傳遞了植入品牌的價值。
總之,在娛樂化背景下,文化類真人秀節目以其寓教于樂的特性活躍在電視屏幕上,在國家政策支持下勢必會獲得更好的發展。而我們也要看到該類節目存在的不足和局限。因此,節目不斷拓展新的形式,更多地去聚焦個人的文化觀念與社會群體的文化心理,實現弘揚傳統文化與娛樂大眾的平衡,最終推動社會主義優秀文化的大繁榮與大發展。
參考文獻
[1]鄭瀟.電視文化類綜藝節目的發展和展望[J].視聽縱橫,2015(6):39-41.
[2]路明濤.文化類真人秀的突圍之道[J].南方論壇,2015(6):55-58.
[3]楊麗娟.文化類綜藝節目的傳播特色[J].聲屏世界,2015(9):36-38.
[4]陳原.娛樂節目:如何有意思又有意義[N].人民日報,201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