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2016年10月25日,民政部舉行例行新聞發布會,發布今年三季度民政重點工作進展及下一步的工作安排。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副司長蔣瑋就《關于做好農村低保制度和扶貧開展政策有效銜接的指導意見》等文件做了介紹,并公布、解讀了《特困人員認定辦法》。農村特困人員怎么認定、怎么救助?能和城里人享受一樣的標準嗎?敬請關注——
1.什么樣的人屬于特困人員?
根據新出臺的《特困人員認定辦法》第四條,城鄉老年人、殘疾人以及未滿16周歲的未成年人,同時具備以下條件的,應當依法納入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范圍:(一)無勞動能力;(二)無生活來源;(三)無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或者其法定義務人無履行義務能力。其中,“無生活來源”這一項,指明“生活來源”需要計算包括工資、經營、財產、轉移在內的各類凈收入,但不計入城鄉基本養老保險基礎養老金、基本醫療保險和高齡津貼等各類社保福利。
民政部社會救助司副司長蔣瑋解釋說,此處的依據是國務院14號文件《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意見》。由于基本醫療保險等社保福利制度都是國家建立的、面向全民的、普惠型社會保障政策,正常情況下全體公民都應當能夠享受到。因此,即使這些社會福利待遇帶來的收入加起來“過了線”,也不會導致當事人無法享受特困救助。
但是,這不意味著特困救助供養與其他的所有保障政策都可以疊加。《特困人員認定辦法》第九條就規定,未滿16周歲未成年人同時符合特困救助供養條件和孤兒認定條件的,應當納入孤兒保障范圍,不認定為特困人員。
2.我國農村特困人員救助的供養標準是什么?
蔣瑋說,過去我國特困人員救助的供養標準分為集中供養標準和分散供養標準。目前全國平均供養標準中,集中供養是每年6385元,分散供養是每年4844元。集中供養標準最高的是天津市,現在達到了年人均17183元;最低的是貴州省,目前只有年人均4250元。分散供養標準最高的是上海市,年人均13800元;最低的也是貴州省,年人均只有2726元。
而此次的《特困人員認定方法》對目前我國特困人員救助的供養標準做了改革創新,調整為按照需求來制定,主要包括基本生活標準和照料服務標準。
在基本生活標準方面,各地可以參照當地的人均消費支出、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保標準這三者的一定比例來確定。但是民政部提了一個最低的要求——一般情況下,不低于低保標準的1.3倍。
照料服務標準首先要根據特困人員的生活自理能力來定:如果是生活完全能夠自理的,那么照料服務標準就低一些;如果是半自理的,那么標準可能就高一些;完全喪失的可能標準最高。
3.對特困人員認定之后,將如何有效供養?農村供養“一床難求”與“床位空置”的尷尬怎么協調?
蔣瑋表示,在供養方面,這些年我國對農村供養服務機構投入了很多,比如民政部利用福彩公益金實施的“霞光計劃”就是針對農村特困人員供養服務機構的建設改造開展的。但是在實際運行過程中,我們也面臨著一些非常尷尬的局面,一方面床位數在增加,另一方面“一床難求”,另外又存在床位空置的問題。這需要我們在供養服務機構的有效供給上進行改革。
過去,我國對特困人員的供養方式主要取決于本人的意愿,愿意集中供養就到機構來,愿意在家的就分散供養,即一種是集中供養、一種是分散供養。現在,民政部提出一個倡導性意見——鼓勵生活有自理能力的特困人員在家分散供養,優先把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員集中起來供養。
“一床難求”并不是說沒有床位,而是對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員沒有床位和護理人員。對于一些想住進來的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員,敬老院沒有專業的護理人員,沒有辦法提供對生活不能自理人員的照料服務,所以沒有辦法接收,此外還限于硬件設施。下一步將優先把生活不能自理的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目前民政部已經在一些省份開展試點。
4. 城鄉的特困人員供養能不能一體化?
蔣瑋表示, 《國務院關于進一步健全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意見》把過去的農村五保供養和城市“三無”人員救助工作,按照城鄉統籌的思路,變成了一項制度,避免城鄉差異拉大,造成城鄉制度割裂。這意味著將來我們對于城鄉特困人員在整個供養上,包括供養服務提供、認定程序、資格條件等方面都是一樣的。但是現在還不可能做到城鄉特困人員完全一個標準。因為有一些貧困地區的特困人員的標準較低,甚至有些還沒有達到扶貧標準,不可能一下子達到一定的高度。目前在實施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制度的時候,到底給的是城市的標準還是農村的標準就成為一個問題。“我相信將來這項制度標準的城鄉統籌發展一定比低保更快實現,但是現階段是有差異的。”蔣瑋提出,過去我們可以按照戶籍是農業戶口還是非農戶口來判定給予供養的標準,現在很多地方取消了城鄉的差別,都是居民戶口,那又怎么來判定呢?所以這里提出要根據是不是擁有承包土地或者是否參加了農村集體收益分配來判定,如果在農村有土地,或參加了農村集體分配,那么肯定是按照農村特困人員標準執行。
(北京 王明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