森林作為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自然生態系統的頂層,在生態安全、應對氣候變化、保護生物多樣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在全球可持續發展和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中的作用日益凸顯,已經成為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的重要途徑。
在世界范圍內,森林在可持續發展上的主要表現為:一是多功能森林經營提高了森林質量與效益;二是全球綠色經濟發展加快推進了森林與其他生態系統的全面保護;三是林業被納入國家綠色發展規劃、可持續發展頂層設計等高級別國家發展規劃之中,成為生態環境綜合治理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四是世界林業科技的加快發展,推進實現森林資源可持續發展的目標。
就全球而言,由于人口過快增長,森林可持續經營技術、資金等的缺乏,仍然面臨著土地用途轉換、非法采伐及貿易、森林退化和各種毀林問題。森林大量減少,導致出現土地沙漠化、濕地嚴重退化、水土嚴重流失、物種加速滅絕、干旱缺水等生態問題,成為全球氣候變暖、環境嚴重污染、臭氧層破壞的重要原因,威脅著人類生存空間和文明的延續。這也成為當前世界各國急需解決的問題。
中國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林業可持續發展。得益于政府的全力支持、全國林業工作者的不懈努力及林業科技工作者的創新研發,改革開放30多年來,中國林業取得了長足進展。森林面積增加了80%,蓄積量提高了68%,森林覆蓋率提高了9個百分點。建立自然保護區2740個,覆蓋陸地國土面積的14.83%。到2015年,森林面積達到2.08億公頃,森林蓄積151.37億立方米,森林覆蓋率21.66%,成為全球森林資源增長最快的國家,其中人工林保存面積穩居世界首位,為全球環境改善作出了貢獻。
為了可持續發展的森林,中國林業科技工作者交流林業科研的創新成果、學習先進的林業科技理論與方法、拓展林業科研國際合作,以更多先進的林業科研創新成果促進天藍、地綠、水凈的美好家園建設。“十二五”末,中國林業科技貢獻率達到48%,科技成果轉化率達到55%,林木良種使用率為60.8%。從中國林業的成功實踐可以看出,林業科技顯著提升了林業生態效益,支撐起了中國經濟社會的持續健康發展,有力推動了生態文明建設。
黨的十八大提出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新的戰略布局,明確提出了森林覆蓋率提高、生態系統穩定增強、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的目標任務。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特別指出,林業建設是事關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的根本性問題,并強調森林關系國家生態安全,要加強森林生態安全建設,著力推進國土綠化,著力提高森林質量,著力開展森林城市建設,著力建設國家公園。這是森林可持續發展的國家保證,也是林業向前發展的正確方向。
目前,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中國森林質量不高、分布不均的狀況仍未得到根本改變。為了全球的森林可持續發展,為了美麗中國早日實現,中國林業工作者還需努力再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