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國彪


2006年8月16日,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總書記在開化縣金星村考察調研時幾番囑咐當地的黨員干部:“新農村建設一定要把經濟搞上去,為群眾辦實事。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這就是新農村。”
一份囑托,十年追夢。
開化縣上下同心,一張藍圖繪到底,一任接著一任干,干出了精氣神、干出了新境界、干出了一個“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獨特樣本。
國家公園體制試點、國家主體功能區建設試點、國家“多規合一”改革試點、國家全域旅游示范區創建試點……一批充滿創新意義的改革項目落地開化。
十年前,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到開化縣華埠鎮金星村視察,并悉心指導,“新農村建設一定要把經濟搞上去,為群眾辦實事。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這就是新農村。”
十年過去了,現在走進金星村,村心公園大了,道路拓寬了,還有了銀杏大道,那棵千年銀杏樹依然枝繁葉茂。記者所到之處看到和聽到的是——金星村在變,整個開化縣在變,一條“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新路已清晰地呈現在錢江源頭,鋪展在三衢大地。
一份囑托與一個山村巨變
1600平方米村口公園、3000平方米休閑公園、萬米環村江濱綠色休閑長廊、7000平方米的生態停車場、大型農家樂、休閑古埠頭、水上游樂場……這是今天的金星村。“十年前,全村沒有一輛小汽車,如今幾乎一戶一車;十年前,全村只有一條水泥路,如今村道全部硬化到戶;十年前,露天廁所、垃圾池隨處可見,如今排污一戶一管;十年前,全村700多個勞動力有500多個在外打工,如今不僅外出的少了,還有越來越多的外村人來金星賺錢。”說起金星村十年來的變化,村支書、黨的十八大代表鄭初一如數家珍。
“總書記當年的那一席話,親切實在,一下子就抓住了我們的興奮點。”鄭初一回想起當年的情景依然激動,“知道了干什么、怎么干,大家的積極性又上來了。”
十年來,金星村人始終將習總書記當年的囑托銘記在心,一步一個腳印往前走。抓住林權制度改革的契機,將近萬畝山林確權到戶經營。村民們像種田一樣種山,像種菜一樣種樹,在家打理好山林就有收入。通過發展生態茶園,以“合作社+農戶”的方式生產名茶,全村從幾戶人家種茶發展到家家戶戶種茶,現在有1000多畝茶園。“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在金星成為現實。十年前,村里年人均純收入不到6000元,2015年全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了24000多元。鄭初一說:“村民有一二十萬元存款的不在少數,他們有時會發愁地問我:這些多出來的錢,怎么投資?”
村民陳建軍2007年就到上海做茶葉生意,去年他回村搞起了觀光農業,“我越來越覺得老家才是塊賺錢的寶地。”
村民夏成軍發現越來越多的外地人到金星村游玩,就在2013年6月辦起了農家樂,生意日漸紅火。目前,全村開了10家農家樂,能同時接納600位客人的游客接待中心也在去年投入使用。
金星村的“星火效應”在這十年間不斷放大。開化縣已建成省市級農家樂特色村(點)50個,今年床位數將突破1萬張,2015年全縣農民年人均純收入達13124元,同比增長10.1%。2016年上半年,開化縣在衢州市對縣(市、區)綜合考核中排名第一,在浙江相關26縣發展實績考核中名列前茅,重點生態功能區小城市培育考核總分第一,GDP增速、農民收入增長等多項指標位居全市首位。
一份囑托與一篇“生態資本論”
地處錢塘江源頭、浙皖贛三省七縣交界、國土面積2236平方公里、85%為山地、森林覆蓋率80.7%、35萬人口。這就是開化的自然稟賦。
既要“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又要盡量減少對生態的破壞;既要保護綠水青山,又要做大金山銀山。這關鍵在于科學的資源變現機制和可持續發展的頂層設計。十年來,開化縣在轉型發展中寫就了一篇實踐版的“生態資本論”。
圍繞資源變現,開化探索生態公益林林權抵押制度創新,開展了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擔保、轉讓試點,啟動實施農村承包土地經營權、農民宅基地物權、農村集體經濟股權改革;圍繞著盤活資源、資產、資金,啟動了國資管理體制改革,著力構建“縣國資委-國資公司-國有公司”三個層級的國資運營管理新體系。
桐村鎮華山村林權股份制改革合作社牽頭人詹小平算了一筆賬:第一批入股合作社試驗的,全村18戶,加上村集體總共是1350畝連片林地。這里面有70畝毛竹,每年約有4萬多元收益,支付租金后就有剩余可以分紅。以后,陸續發展杉木、油茶等,大家拿到的分紅會越來越多。
2013年開始,開化縣緊抓國家主體功能區和省級重點生態功能區試點的機遇,提出以經濟生態化、生態經濟化為導向,全域景區化、景區公園化為主線,打造全域國家公園,此舉引來專業投資人的關注。
華埠鎮華東村齊新自然村,一個年飼養量8000余頭養豬場,在國內知名花卉企業森禾集團的全域景觀設計和建設下,豬圈正變成花卉主題公園。這兩天,公園與浙旅集團等簽訂合作開發協議,借資借力,準備在3年內把這個錢江源花牽谷景區打造成集山水觀光、文化體驗、餐飲娛樂、會議休閑、體育運動、養生度假、戶外拓展、戶外婚禮為一體的4A級綜合性旅游度假休閑區。附近村民告訴記者,已有大約800張床位正在改建中。
吸引人的景觀并不只有花園。借國家公園的東風,湖北卓越集團投資10億元以上的錢江源水湖楓樓景區旅游開發項目正加快推進。項目負責人朱中華介紹,以“原味江南·錢江源”為主題,公司將建設融生態旅游、山地立體運動、文化體驗、商務會議于一體的“錢江源森林小鎮”。
也有投資人看好個性化的民宿作品呈現。上海山里人文化發展有限公司投資5億元在林山鄉祿源村建設裸心源度假酒店項目,試圖呈現更生態的作品,將保留修復現有民宅,利用山谷自然形態布局,在項目中植入文化體驗。項目建成后,預計將為村民提供400多個就業崗位。
龍海康體養生基地,總投資1.5億元;長虹民俗苑,總投資3500萬元;北源狀元文化開發項目,總投資3500萬元……僅在長虹鄉一地,一串民營資本的注入,讓生態資源快速轉化為生態資本,產生一種“蝶變效應”。
開化縣文旅委主任齊忠偉介紹,文化旅游已成為開化縣社會投資的熱點。去年,旅游投資20.92億元,增長55.8%,為歷年之最。今年上半年,開化服務業投資增長27%,25個總投資125億元的生態旅游、康體養生、文化創意等項目相繼開工,這些項目的相繼竣工將成為開化新的發展引擎。
民營資本的大批注入,快速地改變著開化的產業結構。今年上半年,服務業增加值25.47億元,增長10.8%,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到69.5%。2015年全縣旅游行業從業人員達到3.2萬人,占經濟活動從業人員的20.6%。
圍繞打造生態經濟示范區,開化干群迅速行動起來。不符合生態要求的項目堅決拒絕,符合條件的,全力去“搶”。國網電力工程顧問集團投資23億的“金屋頂”光伏扶貧項目,從洽談到開工用了不到一個月時間,就被開化人“搶”出來了。
“開化不走‘先污染后治理的老路,不走‘以破壞生態換取GDP的邪路,不走‘捧著金飯碗過苦日子的窮路,開化正闖‘紅色傳承、綠色發展的新路。”開化縣委書記項瑞良表示,不考核GDP,不是不要GDP,開化要發展就要盤活山水資源,做好“生態+”文章,培育綠色產業體系,實現綠色崛起。
從資源整合、資源開發到資源與資本的有機融合,開化的“生態資源”正在變成“生態資產”、“生態資本”,“美麗生態”正在變成“美麗業態”。
一份囑托與一批“財富新傳”
在“人人有事做”的背后有夢想,在“家家有收入”的背后有故事。
開化縣音坑鄉姚家村62歲的姚志國換上那套已經洗得發白的工作服,他依然保持著30年來早起去磚瓦廠勞作的習慣。不過現在他不是去燒磚,而是去兒子姚宏燕等人投資的“紅窯里”創意民宿幫忙。在磚瓦廠里摸爬滾打多年,姚志國沒有想到,年過花甲又轉行到當下最火的民宿經濟中。紅磚廠拆除后保留的窯洞和煙囪經過中國美院專家的設計,已改造成特色民宿酒店。
同樣忙碌的還有開化縣齊溪鎮龍門村村民余廣群。他正在自家的“地字七號”龍門客棧內準備招待外地來的客人。
2013年,余廣群在村里開起了第一家農家樂,當時他只能靠親戚朋友介紹一些熟人來,一年下來收入也就3萬多元。2014年下半年,“九溪龍門景區”創下國家3A,村里成立了九溪龍門旅游開發公司,對旅游資源進行統一開發、管理和推廣。余廣群適時對農家樂進行了改造提升。去年一年,他的農家樂收入就超過了50萬元。
聽鳥語、聞茶香。一群來自杭州、寧波等地的茶友,匯聚在開化御璽茶公園。
“這地方太美了,不僅是空氣、景色,而且進入茶公園整個人就放松了,真是美啊。”來自杭州的張悅馨沉醉其中。
茶園變公園,茶園的主人汪秀芳就成了“園丁”。“這里的涼亭、茶室,包括徽派的茶葉加工廠都與茶園有機結合,相映成景。”汪秀芳介紹,茶公園總占地1080畝,其中核心的茶園占地200畝。她還在茶園里套種了1000株銀杏、800株桂花、500株紅楓,一年四季風景各異。
好生態加上好的保護發展循環模式,使開化縣的生態經濟發展初現成效。齊溪的九溪龍門、音坑的浪漫下淤、何田的淇源頭等一批新景點如雨后春筍般冒出。2006年開化旅游人數是76.35萬人次,旅游收入4億元,而2015年分別達到了689.79萬人次、42.29億元。今年上半年旅游人數和旅游收入又比去年同期增長16.2%和17.5%。
開化曾經面臨過許多產業的集體消失,但近些年來,隨著縣委縣政府對生態產業的大力支持,許多創業團隊逐漸回歸,比如紅木家具產業,曾經外流在蘇州、義烏一帶有數千能工巧匠,他們紛紛帶著新理念、新技術和“第一桶金”回鄉創新業。又如“甲殼蟲”一家企業就帶動相關就業近千人,同時,全縣各鄉鎮還有近30個來料加工點,帶動了近4000人開展動漫產品的來料加工業務。現在,以“甲殼蟲”為龍頭的動漫小鎮已集聚20余家上下游企業,一個日趨完善的動漫產業正在集聚。
“到我們這里旅游,就是來享受鄉村慢生活的……”自稱是“半路出家”的池淮鎮潭頭村鄉村導游程衛萍自然的對話,親切的語調,讓人耳目一新。鄉村旅游的火爆帶動了這個村的發展,全村300多張床位,每戶最少年收入5萬元,最多一戶達到80萬元。“村子變得越來越好,發展空間越來越大,一半以上的外出打工者回來了。”程衛萍說最近正掀起一股村民“返鄉潮”。目前,池淮鎮1萬多個外出打工者中已有3000多人回流。
國家公園所“派發”的生態紅利不僅僅是鄉村旅游,隨著國家公園建設打響的“開化品牌”也成了老百姓“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的路徑。土味十足的氣糕干火了微信朋友圈,被食客們稱作“東方披薩”。80后詹琳開的微網店主打氣糕干,兼售茶葉、土蜂蜜、辣椒醬等開化特產,2015年一年營業收入20多萬元。
十年光陰,白駒過隙。為了一份沉甸甸的囑托,也為了對幸福生活的向往,開化人在執著奔跑,跑出了區域發展的加速度,跑出了民生福祉提升的加速度,也跑出了觸手可及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雖然現在開化經濟總量還不大,但都是以比較快的速度在追趕。在追趕中,我們更加清晰地認識到生態保護與生態經濟互促共贏的意義,更加堅定走‘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之路的信心。”縣委書記項瑞良表示,這也是過去十年留給開化“十三五”的一筆彌足珍貴的精神財富。
記者采訪手記:
“人人有事做,家家有收入。”通俗易懂十個字,過了十年再回首,依然倍感親切又意味深長:有事做、有收入,這就是百姓最樸素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總書記十年前在金星村的這番囑托,不僅僅是對金星村、開化縣的一種鞭策,對整個中國來說同樣是一種激勵。這種鞭策和激勵,歸結到一點,就是我們的改革、創新、轉型、發展,如何有效地轉化為百姓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會從天而降。它源于百姓對改革創新頂層設計的高度認同,源于百姓對改革發展成果充分共享的高度認同,更源于百姓對發展目標和生活現狀的高度認同。近年來,全國上下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不斷探索生態資源轉化為生態資本、美麗生態轉化為美麗經濟的通道和模式,在保護好綠水青山的同時,做大金山銀山,將生態文明建設、美麗鄉村建設、脫貧致富奔小康與持續改善民生融為一體,涌現出了很多先進典型。今天報道的開化縣的變化就是其中的一個
代表。
當下,“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正成為當今中國的時代潮流。“十三五”時期,綠色經濟也將成為我國經濟發展的新動能。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把生態環境保護擺上發展的優先地位,凸顯出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作為中國基本國策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目前,我國經濟正處于轉型升級的重要關口,在這爬坡過坎、逆水行舟過程中,我們要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堅決守住生態底線,全力補齊創新發展、轉型發展的主要短板,加快培育發展新動能。而開化縣踐行“兩山”思想的做法無疑具有啟示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