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志國


今年9月19日,金華市被正式授予“國家森林城市”稱號。授牌當天,金華媒體第一時間發布了這個消息。
這個消息,讓很多市民備受鼓舞——這意味著作為宜居城市的金華又新增了一張“金名片”。這其中,有一個老人覺得特別欣慰,他就是67歲的李志根。
在五百灘公園里,李志根老人拿出來一份珍藏了17年的《金華晚報》告訴記者,這份出版于1999年3月12日的報紙第一版上曾刊登了他的來信——《愿婺城成為花園城市》。
“太感慨了!17年的變化感覺就是滄海桑田,當年我還寫信提出多種樹,現在金華都已經成為國家森林城市了!”
2013年,金華市創成省級森林城市。按照原計劃,金華市目標是2017年創成國家森林城市。此次獲評國家森林城市,比原計劃足足提前了一年。
金華地處浙江之“心”,市域總面積1.1萬平方公里,下轄2個區、4個縣級市、3個縣,先后獲得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衛生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中國十大宜居城市等稱號。
金華市自2012年開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以來,全市已累計投入各類綠化資金達131.8億元,森林金華建設惠及廣大市民。4年來,全市累計建設森林城市重點工程227個,實施濕地生態修復項目30余個,已建(在建)濕地公園9個,92%以上的濕地資源已納入保護紅線。
做守護森林城市的“活探頭”
每天早上8點半,到社區居委會簽到后,潘曉芬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到轄區巡查,公園、綠地、街道……哪里的垃圾沒掃干凈,哪里的樹木出現折彎損壞,她都要第一時間協調處理。
潘曉芬是金華經濟技術開發區江南街道金龍灣社區的黨總支書記,包括她在內,社區居委會還有6名工作人員,都要各自帶隊開展巡查,轄區綠化是其中一塊重要的巡查內容,用他們的話說,他們就是守護森林城市的“活探頭”。
對社區的4000多名居民而言,他們就好像住在森林里:以櫻花觀賞為主題的國際友城公園、以體育為主題擁有各類健身場地的金龍灣公園,就坐落在社區里,居民出門抬抬腳就到公園了,如果把社區看做一個大家庭,那這些公園就是社區的“美麗庭院”和“后花園”。
按照部門職能分工,城市公園的日常管護由園林部門管理,但公園坐落到社區“地盤”上,金龍灣社區居委會從沒有把責任分得這么清。
為了守護好這片綠化,社區居委會成立了一組15人的巡邏隊,他們不斷巡查著各個公園、綠地的角落:哪里垃圾沒有及時清理,哪里樹木花卉有損壞、哪里市民沒有遵守遛狗規定出現了狗糞堆積……所有的問題,一經發現后,能處理的第一時間在社區解決,社區沒有能力解決的,及時上報相關職能部門。
今年盛夏酷暑,金華遭遇了持續10多天的少雨天氣,公園綠地、街道行道樹、小區綠化等等到處“喊渴”,園林部門一時忙不過來,金龍灣社區馬上組織居民為樹木“送水”,發動大家為房前屋后的公共綠地澆水灌溉。
前段時間,社區不少香樟樹新抽的綠葉上,出現了蟲害,社區第一時間聯系了專業人員,購買了噴灑藥物進行處理,社區工作人員說,“不能非等到相關部門來處理,保護樹木就是守護自己門口的綠色”。
幾年的努力下來,金龍灣社區的居民和居委會的工作人員發現:他們的勸導和努力,慢慢看到了切實的變化。
“和以前相比,現在我們去巡查發現,市民的自覺度在提高,比如很多遛狗的市民,都會自覺的帶著垃圾袋和衛生紙,把狗狗的糞便處理掉。”潘曉芬說,創建森林城市,金龍灣社區居民是最直接的受益者,大家的幸福感在提升,“我自己也住在公園附近,守護這座森林城市,是每一個金華人共同的責任。”
金華有群“偷著樂”環保人
每個星期周三、周五的傍晚,或者是周日白天,在金華市區江南賓虹路鬧市區和江北夜市,這兩個人流量最旺的街頭,一個個頭戴小紅帽、手拿鑷子和環保袋的身影,如每天太陽東升西落般準時出現。
他們彎著腰行走在人行道上,眼睛一刻不離盯著地面,綠化帶里不易被發覺的煙頭、公園里剛剛被人扔下的飲料瓶,各種各樣的垃圾都被他們彎腰撿起——這個看似簡單的勞動,要雷打不動地長期堅持并不容易,他們已經堅持了5年。
這群人相互之間很少用真名實姓,見面通常互稱網名,他們是一個名叫“偷著樂環保”志愿者服務隊。
“偷著樂”QQ群的群主,網名叫“紅領巾”,今年50多歲,很早就是一名義工,組建QQ群開展環保服務的想法源于四顧屏山。
2010年,“紅領巾”到郊外的四顧屏登山,因為距離金華城區只有十幾分鐘的車程,這里成了很多市民周末登山健身的首選。他發現山路的臺階上,刻著捐款人的名字,也丟著各種垃圾,山腰的涼亭旁,還發現了一個不小的垃圾堆。
“捐款人好心建起路,方便了大家,我們卻還給他們一個垃圾遍地的樣子,那些捐款者該有多傷心?”為了改變現狀,“紅領巾”發動一批志愿者一起上山撿垃圾,此后的每周日形成制度,一直堅持到現在。
在四顧屏的志愿服務效果明顯,山路整潔了,游客也自覺了。“我們這邊義務撿,他哪里好意思扔?”
在四顧屏開展活動的過程,“紅領巾”又認識了很多志同道合的市民,于是,大家都互相加了QQ好友,還組建了QQ群,之后又有群員提出:利用業務和休息時間,組織撿垃圾。
這個想法,得到了大家的支持。QQ群建立了群規,制定了活動制度。有意思的是:群員之間既熟悉而又陌生,相互以網名稱呼,很多人之間根本不知道對方真實姓名。
“偷著樂環保”群,盡管抱著自己“偷著樂”的初衷,但是,他們的行動卻不斷的在感染著身邊的人。一位來自市區紅湖路小學的群友,參加完活動后,他又通過上下課時間撿垃圾,最后整個學校都參與了進來。
市區江北的一位環衛工人說:“每次看到他們,心里特別激動,非常開心。沒有太多語言,沒有過多要求,他們在用實際行動幫助著我們。”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他們的故事,一直在繼續,不斷唱響生態文明建設主旋律。
老夫妻扎根公園8年樂享民樂,幸福滿滿
“如果你聽到我的歌聲,人家都說以為我只有20多歲呢!”在婺州公園的涼亭里,如果你夸64歲的吳文君年輕,她會給你一個這樣自豪的回應。
吳文君歌聲里洋溢著自信,婺州公園儼然成了她的第二個家,這樣的場景已經持續了8年多。
擁有30多名歌友的映山紅民樂團,平均年齡60多歲,團員們都是自發參加的退休人員,吳文君則是他們領隊。
無論刮風下雨,甚至包括大年初一,團員每天都會來涼亭聚會,少則五六人小聚會,多則二三十人大合唱。因為參加的人員太多,吳文君還自己動手,在涼亭外加了兩條長石凳。
離這里不到五分鐘的步行路程,另一處面臨婺江的公園涼亭,吳文君的丈夫吳桂銀則拉起了另外一個樂隊,演唱的是充滿金華味道的婺劇。
這個名叫春暉婺劇演唱團的團隊,吳桂銀就是團長,婺劇愛好者們定期聚會排練,每周有三天固定在公園里演出。
“這么茂密的樹林,在城市里絕無僅有,汽車尾氣都飄不進來。”在吳文君的眼里,這里早已經成為了金華城里的“原始森林”。
如今,只要漫步在婺州公園里,你隨時都可能撞見一場“音樂會”——眼下,婺州公園里已經至少聚集了十多個民間曲樂愛好者團體,歌劇團、京劇團、婺劇團、越劇團、薩克斯、葫蘆絲、小提琴、二胡等,參天大樹為屏障,前臺后臺自然隔,這里是最天然的表演舞臺。
金華佛手大王點“綠”成“金”
剛剛過去的這個“十一”黃金周,位于金華市金華山旅游經濟區赤松鎮的錦林佛手文化園統計了一組數據:七天黃金周內共接待游客2.25萬人次,共計銷售收入156.3萬元,其中門票收入83.5萬元,其它收入72.8萬元。
平均每天3000多人次的客流量,如果是以一盆售價200元的佛手盆栽來換算,83.5萬元的門票收入,意味著要賣4000多盆佛手才能產生,這樣的旅游經濟,是種了20年佛手的董事長張錦林以前不敢想象的。
游客們完全想象不到:這樣一個產生巨大客流量的國家4A級旅游景區,在五年前,還只是一片純粹的佛手種植基地。
在金華,浙江錦林佛手有限公司董事長張錦林被金華人稱為“佛手大王”。
張錦林父親從1979年就開始種植佛手,是赤松鎮山口村最早種植佛手的5個農民之一。1996年,張錦林與父親一起種了600株佛手,通過到各地大街小巷吆喝著賣,到了年終發現賺了1萬多元。
此后,他憑著一腔熱血和不懈的摸索,逐漸擁有了自己的公司和上千畝的佛手基地。公司先后被認定為“金華市農業龍頭企業”、“浙江省農業科技企業”、“國家林業特色種苗基地”等稱號。
四五年前,張錦林的佛手種植基地已經頗具規模,銷路穩定,本身就具備文化素養、喜歡文玩收藏的張錦林開始琢磨:自己的基地什么時候可以不再只是簡單的種佛手、賣佛手,如何讓自己的佛手能搭上“文化”、“旅游”的路子?
2012年開始,金華市開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之后4年里,累計投入各類綠化資金131.8億元,森林城市重點工程、濕地生態項目等等,一個個大公園游人如織,成了市民健身、休閑的好去處,林業旅游、綠色旅游方興未艾。
而發展綠色旅游,張錦林老家所在的山口村擁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這里毗鄰著名的道教圣地黃大仙宮,常年游人如織,所在的赤松鎮又是苗木種植集聚地,很多游客逛完黃大仙宮后意猶未盡,總會到赤松鎮來捎點佛手等苗木盆栽回家。
“能不能把種植園變成文化園,讓游客來看佛手、買佛手,又能在這里觀光旅游休閑花時間?”抱著這樣的初衷,張錦林說干就干。
錦林佛手文化園景區占地300畝,共劃分為佛手文化展示區、古建筑文化創意區、休閑體驗拓展區、現代農業觀光區、親子戶外教學區等七個功能區,具有游、購、娛、食等旅游功能。
這些都是張錦林自己動手設計布局的,景區的古建筑,也是張錦林到各地去尋訪“淘”來的。打造這個文化園,從2012年開始,花去了他整整3年多的心血。
功夫不負有心人,2014年上半年,錦林佛手文化園正式開園。到了第二年,全年共接待游客達52.0萬人次,門票收入為880萬元,產品銷售收入為670萬元,其中通過接待游客帶動產品銷售收入275萬元。
受益的不僅僅是張錦林。據不完全統計,該園區還帶動周邊多家農民蔬果專業合作社、萬畝樹樁盆景園及3000畝佛手種植戶增產增收,解決周邊村勞動力500人,對促進當地經濟發展和農林業增效、農民增收具有積極的作用。
“以前說起金華,大家自然會想到火腿,今后我要讓人提起金華,就可以想到我們的佛手。”張錦林如此說道。
錦林佛手園只是金華綠色創意旅游發展的一個縮影。眼下,金華已經在綠色創意旅游的發展道路上摸索出自己的“金華模式”。
在充分發揮交通區位優勢的基礎之上,金華各地借助當地花卉苗木、生態等綠色產業優勢,按照“現代化、品牌化、標準化、生態化、景區化”的發展思路,不斷培育壯大綠色產業體系,深入挖掘綠色產業的生態觀光、旅游休閑、文化傳承等多個功能,讓游客在“田間”嘗鮮,讓農戶在“地頭”增收,讓休閑生態游點“綠”成“金”,讓旅游體驗更加深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