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紀奎
【摘要】民生檔案是伴隨著黨和國家的民生政策而產生的,本文從產生背景、服務理念、館藏體系、服務范圍、發展趨勢等視角論述了民生檔案工作的開展對社會檔案意識的提升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
【關鍵詞】民生;民生檔案;社會檔案意識
一、民生檔案概要
(一)民生檔案。“民生”一詞最早出現在《左傳·宣公十二年》,如“民生在勤,勤則不匱。”《辭海》對于民生的解釋是人民的生計。現代意義上的民生概念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廣義上的民生概念范圍較廣,即:凡是同民生有關的事物都屬于民生范疇,涉及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狹義上的民生概念主要是指民眾的基本生存和生活狀態等。
民生檔案是伴隨著黨和國家對民生工作的重視而出現的一個名詞,是民生問題在檔案界的體現。民生檔案是指國家機關、社會組織和個人形成的與人民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各類檔案的統稱。需要注意的是,民生檔案并不是檔案學上的一個實體概念,它是與民生問題有關的各類檔案的統稱,是一個集合概念,就是說,民生檔案它并不是從檔案實體的角度來類分檔案,形成與文書、科技檔案那樣單獨的一種檔案類型。而是檔案界為順應國家服務民生的政策而提出來的,它的提出在于為今后的檔案工作指明了發展方向,即要求檔案工作要面向社會,為人民大眾服務的一種服務理念。
(二)民生檔案的內容是不斷發展的。民生問題關乎人類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問題,在生產力落后的年代,民生主要關乎人民的生存權等基礎性的社會保障,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政府財政能力的提高,人們在基本生活狀況得到滿足后,對物質精神文化的追求還會提出更高的要求,民生的范圍也隨之擴大,民生不僅包括基本的生存保障,公共、食品安全、環境狀況,還包括知情權、參與權以及大眾文化等精神層面的內容。可見,隨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民生問題的內容是不斷發展的。民生檔案是民生問題在檔案界的體現,現階段民生檔案主要涉及:社會保障檔案、國企轉制檔案、義務教育檔案、醫療保險檔案、住房檔案、招工與就業檔案等多方面內容。隨著我國民生工作的深入開展,民生檔案的內涵也將隨之變化,民生檔案的種類也會不斷增加和調整。既會包括有關公民基本權益保障的檔案,還會包括公民社會事務參與權等精神文化需求權利方面的檔案。
二、從民生檔案看社會檔案意識的提升
(一)民生檔案產生的背景。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的持續增長、社會財富的不斷積累,國家綜合實力得到了增強,在此大背景下,全體人民如何更好地共享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發展所取得的成果,成為人民關注的熱點。2007年黨的十七大隆重召開,將民生問題作為黨和政府在改革發展關鍵階段的重要戰略目標單獨列為一章加以強調。指出:“必須在經濟發展的基礎上,更加注重社會建設,著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為了貫徹黨和政府關注民生、重視民生、保障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措施,2007年12月29日國家檔案局印發了《關于加強民生檔案工作的意見》檔發〔2007〕12號的通知,要求各級檔案行政部門,要把做好民生檔案工作作為檔案部門貫徹十七大精神和落實科學發展觀的戰略舉措來抓,本著以改善民生為重點的社會建設開展到哪里,民生檔案工作就延伸到哪里的原則,努力建立覆蓋人民群眾的檔案資源體系,要著力建立服務人民群眾的檔案利用體系,確保民生檔案造福民生。為響應國家檔案局號召,各省市檔案局(館)紛紛把民生檔案工作納入工作范圍,并把做好民生檔案作為各級檔案部門的工作重點。
(二)積極面向公眾的服務。目前,我國檔案事業因缺乏廣泛的群眾參與,社會化程度較低,檔案作為全社會的共同財富未能得到很好的體現。民生檔案的提出是檔案部門貫徹落實黨和政府關注民生、改善民生的政策和措施的具體體現,同時也是檔案服務理念的升華。民生檔案的理念核心是“以民為本”“為民服務”的思想,是新時期檔案工作的新理念、新方向。民生檔案的提出使檔案工作從 “重館藏”向“重利用”、從“重管理”向“重服務”、從“重物”向“重人”的軌跡逐步實現檔案向社會的理性回歸。它順應了時代的要求,順應了民眾的需求,也順應了檔案事業自身發展的需要。民生檔案的提出,體現了一種積極面向公眾和主動開放的服務理念。它不僅是對傳統檔案管理理念的一次顛覆,更是檔案社會化的一次飛躍,將成為我國檔案社會化轉型的突破口。
(三)民生檔案優化了館藏結構,為檔案資源社會化提供了物質基礎。長期以來,檔案部門一直將自身定位于政府機關的輔助機構,注重對政務檔案的征集,而對基礎組織及個人的檔案缺乏重視,導致檔案館的館藏以政務內容為主的官方文書檔案比重較大,而有關基層組織、社會團體、公民個人的檔案數量較少。據宿城區檔案館統計,在其館藏的46843卷檔案中,反映政務內容的文書檔案就占了74.6%,這種結構單一的館藏體系,使檔案館所擔負的保管國家記憶和社會記憶的職責無法得到完整體現。民生檔案的提出,要求將民生檔案列為綜合檔案館館藏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為黨和政府及有關部門解決民生問題提供依據和參考,將在一定程度上改變多年以來檔案館的這種結構單一格局,為優化館藏結構提供了良好的契機。隨著各地檔案館對民生檔案征集工作的深入開展,越來越多關系普通人民群眾基本權利和利益的檔案進入館藏,民生檔案比例不斷擴大。檔案館面向民生的多元化的館藏資源體系的逐步建立,將為檔案資源的社會化利用和共享提供堅實的物質基礎,為檔案信息資源的社會化進程提供物質保障。
(四)服務范圍擴大化。檔案社會化必須依賴檔案用戶的社會化,以往檔案部門更多地強調檔案的保密性從而弱化了它服務社會的屬性,民生檔案的提出,(下轉第130頁)(上接第128頁)轉變了檔案工作中重機關團體利用、輕個人利用,重為機關團體服務、輕為群眾服務的傳統觀念和認識,從這個意義上講,實現了檔案用戶的社會化。隨著我國社會經濟體制改革的深入、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的確立,檔案在保障和改善民生、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讓發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憑證作用。近年來,我館前來查找工齡、婚姻、退伍兵等檔案,以享受國家出臺的惠民政策以及維護自身利益的普通民眾所占比例呈逐年上升趨勢,例如,2014、2015年我館共接待民生檔案利用者890人次、調卷1348卷和1490人次、調卷2021卷;而今年以來增長勢頭更大,平均每天接待民生檔案利用者達8人次,凸顯了檔案在新時期、新形勢下所發揮的重要憑證作用。檔案服務范圍已不再僅僅局限于為行政管理、科學研究和生產等領域,已擴展到與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醫療、養老、教育等基本社會保障以及維護百姓的合法權益等方面。民生檔案工作使檔案提供利用的客體轉向普通百姓,服務對象由少數擴展到社會全體成員的大多數。
(五)隨著民生檔案內容的不斷擴展,檔案的社會化程度將不斷提升。目前,我國民生檔案工作尚處于起步階段,主要涉及人們生活基本的社會保障,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民生檔案的內容也將隨之變化。伴隨著我國民主政治進程不斷深入,民眾依法獲取自身信息的知情權的不斷提升,民生檔案的內容不僅包括基本的社會保障,還會包括人們對精神文化方面的需求。人民既要共享改革發展以來我國在物質方面所取得的現代化成果,還要享有自由、平等獲取信息文化成果的合法權利,使民眾充分行使管理國家事務和民主監督的政治權利,真正地參與到現代化進程中來。可見,隨著民生檔案服務領域的不斷擴展,檔案的社會化程度也將不斷提升。
社會檔案意識的提升離不開檔案所發揮的作用,以往由于檔案價值的滯后性和過分強調檔案的保密性,使檔案的社會化程度不高。民生檔案工作的開展,使檔案真真切切地走進人們的現實生活,惠及社會的全體成員,提高了社會對檔案工作的認同度,擴大了檔案工作的社會影響力。使檔案工作真正履行了“記錄歷史、傳承文明、服務社會”的基本職能,使檔案已不再是某一階層或某一集團的特權和專利,而成為全社會共享的文化資源和社會記憶,從這個角度來說,民生檔案工作的開展,將成為提升檔案社會化程度的重要標志之一。
【參考文獻】
[1]張衛東.檔案服務民生:理念與模式[J].檔案學通訊,2009(5):77-80.
[2]鄭錦霞.檔案社會化的重新審視:民生檔案[J].蘭臺世界,2010(10):39-40.
[3]肖秋會,張欣.關于民生檔案的理論思考[J].檔案與建設,2013(5):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