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小稚
逆勢高歌的佛教藝術
為何在市場普遍收窄的情況下,佛教藝術反而持續升溫?中國嘉德金銅佛造像專場顧問專家錢行偉向記者解釋道: “由于佛教藝術有其特有的宗教性,收藏門檻相對較高,前些年由于普及工作不夠,好的佛教藝術品很少出現在國內拍賣行,大都在國外市場。近幾年很多收藏大家看到了佛教藝術品在未來更大的市場空間和收藏價值,于是進入佛教藝術品板塊,對佛教藝術品的推動做出了巨大貢獻。同時,對佛教藝術品的普及工作做得非常扎實,隨著大眾對佛教藝術的了解逐步深入,藏家群體也逐步年輕化,他們接觸與吸收的能力很強。同時,拍賣行也為其提供了很好的環境。佛教藝術品雖然品種繁復,但是某一品種的作品數量很少,炒作空間不大。”
一西平措告訴記者: “我國以前真正進入這個領域去研究、學習、解讀的人畢竟占少數。隨著相關出版物、講座、論壇、展覽的多方展開,專家走向市場,不斷向市場進行宣傳和教育,越來越多的人對佛教藝術有了深入的認識。認識成就了市場一個風向標的價值。在藝術市場整體持續低迷的情況下,只有佛教藝術品市場和家具市場反而呈現一路高歌的狀況,這是由于大眾對這方面的理解與認識的深度逐漸提高的原因。這種熱度應當會持續,雖然中間可能有波動,但平均值是走高的。”
專場設置注重品類與材質的細分
今年春拍,中國嘉德在佛教藝術板塊推出“旃檀林——佛教藝術集萃” “萬法歸一——宮廷造像精粹”兩個專場,分別取得88.37%、80%的成交率以及6080.05萬元、3832.95萬元的成交額。
對于此次嘉德春拍的專場設置,錢行偉說: “目前市場上很多人追求‘熱點,此次春拍分為兩個專場,是因為我們希望讓大家看到各個門類中佛教題材的精品,而不是單一追求某一門類。” “旃檀林——佛教藝術集萃”專場融合了很多品類的佛教藝術品,包括法器、唐卡、尼泊爾違像、祖師造像、觀音造像等。而“萬法歸一一宮廷造像精粹”專場集中了明清宮廷造像,將重點放在清宮廷造像,早期造像占很小一部分。 “國外對于我國西藏和尼泊爾地區造像的研究相對較為完善,而國內對于宮廷造像的研究相對薄弱,前幾年清代宮廷造像的市場也未被細分,今年春拍我們便嘗試著做了一個歸納。在這過程中也注意聽取藏家和行家的意見,不斷對這一體系進行完善。兩個專場的拍賣結果令人滿意,為今后佛教藝術板塊做了很好的鋪墊,未來會繼續對其進行細分。”錢行偉補充道。
對于北京翰海在春拍中推出的“木魚曉動——佛造像藝術”專場,一西平措向記者介紹: “因為我們對今春的市場判斷不樂觀,想要做一個調整。專場中估價過百萬元的拍品只有一兩件,希望在春季市場不明朗的情況下堅定市場的信心,而非將其調高。翰海拍賣一直以學術性的推動為自己主要的社會責任,力求每個專場都能給大家帶來新的啟迪和感受。此次專場以木雕佛像為主,包括中原和藏式的佛教藝術品,在這個品類中讓大家看到不同材質所具有的不同的美學價值。木雕佛像的價位比金銅佛像低很多,我們到底追尋的是藝術還是材質?它的核心在哪里?其核心應當是在宗教本身,在于思想,與材質無關。”
理性看待唐卡之“火”
唐卡的市場自2014年起便一路飆升,今年春拍,北京翰海、北京東正皆有過百萬元的唐卡落槌。然而對于唐卡市場的火爆,一西平措與錢行偉都抱持較為理性的看法。
一西平措表示:“之前有很多人問我們為什么不做唐卡的專項,原因在于到今天為止大家對唐卡本身的解讀依然不夠。中國對藝術史與宗教內容難以很好地融合,包括對于新老的認定、對其中的宗教故事的解讀都存在短板。現在看似唐卡的行情一略飆升,其實相比2011年、2012年有所下降。但是由于唐卡的市場價值是存在的,其市場自然會好,也必然有波動。”
錢行偉告訴記者: “唐卡的數量在市場上比較大,其板塊的發展需要相當大的知識普及。近幾年的快速升溫是由于進來了一些藏家快速地推動了市場,市場的發展遠超佛教知識的普及,價格飆升過快,已經脫離了市場價格體系。目前需要做好知識普及的基礎工作,市場才能持續發展與成長。”
藏傳、尼泊爾造像成為國內市場新寵
漢傳造像一再創下高價之后,不少佛教藝術藏家便開始將眼光投注到更加開闊的范圍,于是那些異域風格的我國西藏和尼泊爾地區制作的佛像開始受到青睞。漢傳佛教藝術本身也具備很高的藝術價值,但是現存的精品不多。而西藏和尼泊爾造像目前所受到的破壞較少,近年來受到了很多的關注。“因藏傳佛教特有的修行方式,其造像必遵循儀軌而制,使其特性得以充分詮釋。以穿戴、手印、法器、花蔓等喻示其法脈儀軌。藏區宗教信仰的普遍性,藝術隨之充分發展,上師、本尊、護法、成就者的藝術張力較漢傳佛教藝術突顯,但漢傳佛教也不乏優秀的藝術作品。尼泊爾1000年來,一直是藝術品以及藝術家的輸出地,古法制作薪火相傳,延續至今,為佛教藝術做出了巨大貢獻。”一西平措介紹。
錢行偉表示: “西藏與尼泊爾造像的市場前景非常好,因為佛造像是國際市場。漢傳造像之所以在我國創下高價,是因為我國漢人居多,對漢傳造像有著根深蒂固的情結。而西藏和尼泊爾造像早年在國際市場已經是非常穩定的市場,在國際造像市場中一直以來都占主導,因此大家的關注度從漢傳造像轉移到西藏和尼泊爾誥像是自然的。”
“漢傳造像品種相對單一,只有宮廷造像有較高的標準,藝術性高的比較少。宋元時期造像藝術性較高,到明代以后造像藝術逐漸衰弱,變得呆板、千篇一律。尼泊爾造像的藝術性非常高,從12世紀到15雌紀尼泊爾工匠將造像的藝術性推高到極致,因而這一時期的造像深受追崇。”錢行偉補充道。
國內外市場的對比
佛教藝術在海外歷來有眾多的擁躉,并且成體系、具規模。無論是造像、法器或者是唐卡,海外市場的成熟度都要高于國內市場。國內的佛教藝術市場雖然熱度不減,同國際市場相比仍是一個小圈子。
一西平措告訴記者:“從2004年到2011年,佛教藝術品在國內的熱度持續走高。但是從2012年底風向轉變,國外對于佛教藝術的熱度開始高漲。究其原因,國外對于佛教藝術品以藝術收藏為主,欣賞其藝術性。老一輩的收藏家基本已經沉寂,但是英國和歐美的古董商把握了全球古董藝術市場很多年,他們大多是很具備經驗的市場人士。他們看到了市場潛在存在的價值,一定會把佛教藝術品推上去。佛教藝術品具有國際性,國外市場走高,國內也會相應升溫。”
錢行偉說: “海外的佛教藝術市場已經非常成熟,他們有成熟的博物館、基金會、私人收藏館等,將宗教藝術品作為純粹的藝術品進行收藏,體系十分完善。這些年國外的藏家相對較弱,國內對佛教藝術品的普及速度很快。”
那么相比于國際市場,國內市場還缺乏什么呢?錢行偉表示:“國內佛教藝術的傳播渠道不如國外的體系發達。佛教藝術市場的培育,需要有很多成熟的收藏家和博物館進行宣傳,收藏家需要更多地接觸佛教藝術精品,對藝術品的認知程度越高,越能形成好的推動。”
佛教文化的普及是重中之重
佛造像板塊是藝術市場中相對發展最晚的板塊,市場相對健康且價格較低,門檻較高。該板塊在歐美已經發展了幾十年,其推廣模式各個方面對我們有著借鑒的作用。
錢行偉表示: “目前整個板塊的市場氛圍很好,下一步各大機構主要努力的方向是要推動文化普及工作。將文化基礎做扎實了以后對于市場有很大的推動作用。如果市場普及工作沒有扎實就過快地發展,對于市場反而是一種傷害。”
佛教藝術品市場目前呈現出百花齊放的勢態,除了北京的幾家拍賣行有許多專業人士參與推動,同時在成都、廣州、山西都有拍賣行在推動佛教藝術品。佛教藝術從一個單元性的項目成為常規性項目。在他們的推動下不單對藝術本身,對佛教的義理以及佛教藝術的核心都產生了非常大的影響。一西平措告訴記者:“將來會有越來越多的人關注佛教藝術,市場前景也會越來越好。最終這類人會從對市場的勢態會轉向對藝術的追求,從對藝術的追求會轉向對佛教本身的了解,從佛教本身有更多的人從中獲得養分從而擴大到社會上會產生更正面的影響力。我認為佛教藝術品至少還有15年的增長期,這個增長期會有些許波動,但是對今天的市場來說它仍屬微調。因為大家對佛教藝術品的真正內涵的認識和理解還相差甚遠。”
老一批收藏家對市場的推動有著很大的貢獻,如今年輕收藏家涌入,他們對佛教藝術品的認知快速成長,在市場的發展中貢獻出自己的力量。錢行偉建議藏家要多看國內外的展覽,接觸成熟的在市場上受到認可的收藏家,聽取其建議。
一西平措對藏家提出忠告: “用眼看分別,動手查分別,用腦思考分別,切莫用耳去聽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