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洪運
【摘要】目的:探討不同手術方法治療創傷性脾破裂的療效觀察。方法:選擇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60例因各種原因而導致的脾破裂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每組30例。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脾破裂修補手術,實驗組患者則采用脾動脈栓塞術。結果:觀察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情況,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例數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適合保脾手術治療創傷性脾破裂的患者在采用脾動脈栓塞術后的臨床效果較好,可用性強,值得在臨床上推廣發揚。
【關鍵詞】脾破裂;創傷;手術治療;療效觀察
脾臟,作為人體內最大的儲存淋巴的倉庫,同時它也是人體中質地較為脆弱的一種器官,在外力的作用下很容易受到損傷而發生大出血,急腹癥癥狀也是脾受損患者常發生的病癥之一,危險時甚至會危害患者的生命,盡早的治療脾損傷才能提高患者的治愈率。在多年臨床手術治療脾破裂的經驗中發現,在對患者進行手術時應該盡量保留脾臟,在患者發生脾破裂傷害時,脾破裂的自身凝血功能、破裂程度、出血量的多少等情況決定手術的失敗或者成功。在醫學的快速發展下,保脾手術也在不斷進步,現對兩種手術方法治療脾破裂進行比較分析,報告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選擇我院2013年8月至2014年10月60例因各種原因而導致的脾破裂患者。經CT影像和腹腔穿刺等方法證實患者均具有脾破裂現象,將60例患者隨機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實驗組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齡在18~70歲,平均年齡為(34.76±2.49)歲,患者閉合性損傷26例,開放性損傷4例,脾破裂程度分級顯示,脾破裂Ⅰ級12例,脾破裂Ⅱ級9例,脾破裂Ⅲ級6例,脾破裂Ⅳ級3例,對照組30例,男20例,女10例,年齡在19~73歲,平均年齡為(32.59±2.28)歲,患者閉合性損傷27例,開放性損傷3例,脾破裂程度分級顯示,脾破裂Ⅰ級10例,脾破裂Ⅱ級11例,脾破裂Ⅲ級4例,脾破裂Ⅳ級5例。兩組患者的一般資料無顯著差異,組問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對照組患者實施常規的開腹查看,使用普通的破裂修補手術,修補手術包括單純修補縫合、脾部分切除聯合大網膜填塞手術等。實驗組患者則采用脾動脈栓塞術,Seldinger穿刺法,采用脾動脈造影,先選擇右側股動脈進行仔細插管,隨后轉移至脾動脈主干,把患者的具體損傷部位和情況分析清楚,記錄患者脾臟的破裂范圍,依據脾臟出血量的大小和脾臟損失的情況進行手術,適量地栓塞相關供血動脈,血流抑制后栓塞停止。
1.3觀察指標
記錄兩組患者手術后發熱、肺部合并感染、切口感染、傷口疼痛、不完全腸梗阻等病癥的發生情況。
1.4統計學處理
采用統計學軟件SPSS8.0進行統計分析,率的比較則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結果
手術結束后,觀察兩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情況,實驗組患者術后并發癥的例數顯著小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如表1所示。
3討論
脾臟是質地脆弱的器官之一,是人體結構中最大的儲存淋巴的器官,置于腹部的左上方,在結構上與包膜連接,部分被包膜覆蓋,脾臟的主要功能是給身體輸送血液,一般脾臟器官是被腹壁和胸壁所保護和支撐的,在特殊情況下,如在高空墜落、利器刺傷、交通事故等強大外力的打擊下,脾臟易破裂導致出血,有數據顯示,因為外力而導致的脾破裂現象已達到60%,而創傷導致脾破裂數量更大。脾破裂的位置一般在脾臟內側脾門處或者外側凸面,外力的大小直接影響脾破裂的程度。
脾破裂患者一般均采用手術治療法,脾臟是一個關乎免疫功能的重要器官,并且有儲存血液的功效,所以脾臟的重要性顯而易見。以往脾破裂患者采用的手術均為脾切除,后經專家研究發現,脾切除手術后容易引起嚴重的術后并發癥,隨著醫學上對脾臟器官的認識不斷加深,保脾手術的研究也在不斷的擴大,現代醫學認為保脾手術是正確可取的。根據患者的脾受損狀況可以進行部分切除,盡可能實現全部或者部分的脾臟保留。
在進行保脾手術的過程中,常用的是脾動脈栓塞術,它是通過栓塞脾破裂部分,縫合供血的動脈來達到止血的效果,此項手術更為方便,操作更為簡單,并且對患者的創傷較小,血管造影能把出血不明的部位顯現清晰透徹,所以脾動脈栓塞術的療效確切明了,從研究數據看來,脾動脈栓塞術對抑制血流具有明顯效果,并且無需開腹,避免開腹創傷留下的術后并發癥。但在臨床治療中,并不是所有患者均適應脾動脈栓塞術,醫生需根據不同病患的不同臨床表現選擇適合病患的手術方式。
在本文研究的結果中顯示,實驗組患者的術后并發癥明顯小于對照組,因此得出,適合保脾手術治療創傷性脾破裂的患者在采用脾動脈栓塞術后的臨床效果較好,可用性強,值得在臨床上推廣發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