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怡
【摘要】目的:探究前及產后護理干預對初產婦母乳喂養的影響效果。方法:選擇72例初產婦作為本次研究對象,將其隨機均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6例。其中觀察組中的產婦均施行產前產后干預的護理措施,對照組中的產婦均施行常規性護理措施。觀察記錄兩組產婦分娩后各個不同時間段的乳汁分泌情況,統計分析兩組產婦生產后對于新生兒具體的喂養情況。結果: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產婦生產后乳汁分泌所需的時間明顯縮短,差異明顯(P<0.05);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產婦主要以母乳進行喂養,差異明顯(P<0.05)。結論:對初產婦施行產前產后干預的護理措施,臨床效果較為理想,增加母乳喂養率同時確保母乳喂養的效果。
【關鍵詞】產前及產后護理;初產婦;母乳
母親的乳汁對于新生兒來說是最優質的食物。母乳所含基本成分的形成特點是以新生兒生長發育所需為基礎的。母乳較一般的奶粉更加適合新生兒的消化與吸收,為新生兒提供成長初期所必須的營養,母乳中含有豐富的病源抗體以及相關免疫物質,可以有效提升新生兒在免疫功能發育不健全的情況下機體對外界病菌的抵抗能力。本次研究通過觀察產前產后護理干預對初產婦母乳喂養的影響效果情況,進而談究分析其臨床效果,現具體報道如下。
1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本次研究中,選擇72例初產婦作為本次研究對象,所有產婦于產前一周左v右提前進入婦產科進行待產,入選產婦均身體健康,交流理解能力均正常,將其隨機均分為兩組,即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各36例。其中觀察組中的產婦年齡介于23~31歲,平均年齡位(27.8±3.1)歲,其中剖宮產產婦14例,順產產婦22例,所有產婦均施行產前產后干預的護理措施;對照組中的產婦均施行常規性護理措施,年齡介于24~33歲,平均年齡位(28.5±2.9)歲,其中剖宮產產婦17例,順產產婦19例。兩組產婦在年齡、地域、生產方式文、化水平等一般方面對比,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護理方法
本次研究中,對照組中的產婦均施行常規性護理措施,即常規性檢查、產程觀察等一般常規護理,并做一定的健康教育宣傳;觀察組的產婦入院后分別施行產前護理以及產后護理的干預措施。其中產前護理干預措施為:婦產科護理人員對產婦進行生產相關的衛生與健康教育知識宣傳,尤其對于母乳喂養方面的內容,宣講時要詳細認真,主要內容包括使用母乳喂養的好處、母乳喂養的方法與技巧、喂養的頻率與時間、乳房保健與護理相關知識以及可以催乳的相關藥物與食品的使用。鼓勵產婦使用母乳進行喂養,講述保持愉快積極心情的益處,適時進行身體調理,健康飲食,保證休息時間的充足等;產后護理干預措施為:臨床分娩后半小時左右讓嬰兒吮吸乳頭,之后再過半小時,再次讓嬰兒進行吮吸,促進乳汁的分泌,新生兒不可進食。指導產婦以正確的方式進行擠奶,傳授哺乳的方法以及乳房常規護理的相關措施等。
1.3觀察指標
兩次產婦于產前予以分開居住,以免兩組產婦或其家屬的相關交流而降低了護理干預結果的可信度。安排護士觀察記錄兩組產婦分娩后各個不同時間段的乳汁分泌情況。統計分析兩組產婦生產后對于新生兒具體的喂養情況。
1.4統計學方法
應用SPSS18.0統計分析數據,計數資料應用X2檢驗,當P<0.05,表示比較差異具統計學上的意義。
2結果
2.1兩組產婦生產后乳汁分泌的時間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產婦生產后乳汁分泌所需的時間明顯縮短,差異明顯(P<0.05)。見表1。
2.2兩組產婦生產后對于嬰兒喂養情況對比
與對照組相比,觀察組產婦主要以母乳進行喂養,差異明顯(P<0.05)。見表2。
3討論
母乳是嬰兒常規性的且最為天然的食物。母乳所含的營養成分搭配非常完美,可以全方位地提升新生兒的抵抗能力、滿足機體發育所必須的養分。母乳中含有牛磺酸,研究表明其可促進新生兒的大腦發育,而另外一種物質溶酶菌則可以提升嬰兒機體對于病菌的抵抗以及預防能力。相關研究表明,母乳喂養期間,嬰兒所攝取母乳的質量和嬰兒成長后的智力水平呈現正相關關系,且該種關系存在母乳周期依耐性,約等到嬰兒9個月大左右時,這種關系才逐漸消失。與常規性的護理措施相比,產前產后護理措施的施行具有較高的臨床具體實踐意義。本次研究表明,對產婦施行產前產后干預的護理措施,可以明顯地縮短產婦生產后乳汁分泌所需的時間,以母乳喂養的方式則可以更好地保障嬰兒的發育。
綜上所述,對初產婦施行產前產后干預的護理措施,臨床效果較為理想,對于護理內容今后應予以完善,以期提高護理的質量,增加母乳喂養率同時確保母乳喂養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