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雪芹
“半臺戲”助推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效能提升
◎丁雪芹
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如何,直接關系到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成敗,關系到廣大人民群眾切身的文化權益。流動文化服務,是公共文化服務的一種重要形式,主要是借助于文化生產主體、文化傳播載體及文化產品供給工具的流動,實現文化服務的動態供給。開展流動文化服務,已成為城鄉文化服務無縫覆蓋的有效措施,但效能低下也成為困擾流動文化服務發展的一大瓶頸。為此,三明市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過程中,探索建立流動文化服務常態化機制,實施“半臺戲”公共文化配送服務,不斷完善城鄉一體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努力實現?;?、廣覆蓋、高效能,進一步滿足城鄉群眾基本文化需求。
公共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在實現小康社會建設目標實踐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作用。近幾年,三明市在創建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建設,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發展的理念為指導,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體制機制創新,創建“半臺戲”這樣一種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實施公共文化配送服務,開展訂單式、流動文化服務,彌補了傳統公共文化服務方式的短板,消除公共文化服務盲區,切實惠及基層群眾,尤其是老、少、邊、窮地區的百姓及特殊人群,對活躍人民文化生活,服務經濟社會,弘揚時代精神,發揮了不可替代的積極作用。
三明市是山區欠發達地區,共轄2區1 市9縣,即梅列區、三元區、永安市、明溪縣、清流縣、寧化縣、建寧縣、泰寧縣、將樂縣、沙縣、尤溪縣、大田縣,總面積2292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284萬人,多為山區,人口分散。全境皆為革命老區,紅色文化積淀深厚,同時,現代文化建設蔚然成風。這種獨特的地理人文環境,造就了三明社會文化多樣化特點,而社會文化多樣化給社會公共文化服務提出多樣化的要求。
2013年2月--2016年10月,三明市成功獲批為“第二批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范區”,在創建過程中深入分析制約三明市公共文化服務效能發揮的主要因素和問題,創造性地推出了“半臺戲”這樣一種現代公共文化服務新模式,大力推進公共文化服務模式的創新,先行先試,積極探索符合地域特色、適應群眾需求的山區公共文化服務新手段,較好地解決了制約基層文化活動開展的一些難題,加強了區域之間的文化交流,上下互動,資源共享,變集中性示范服務活動為經常性、長期性服務行動,使基層文化工作專業起來,使群眾文化生活豐富起來,進一步提升了基層公共文化服務效能,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保基本、全覆蓋、均等化。
“半臺戲”是三明市、縣兩級宣傳文化部門聯合開展的以送戲下鄉為主的公共文化服務配送新模式,配送的內容包括演出、非遺展示、公益講座、主題展覽、培訓輔導等。配送的主要方式是市里通過征集項目、組織評審、公布目錄的方式,先建立服務資源庫,再結合各縣(市、區)基層群眾的需求,以按需點單、分級點單、配套點單等形式,實施聯動配送。其中,點單配送,是由市里負責購買部分節目進行配送,其余節目的編排、演出、組織工作由地方負責,通過分級購買,形成“一臺戲”。就是“上面配送一部分,當地組織一部分,群眾參演一部分”,通過“資源共享、基層點單、分級購買、四級聯動”,由市政府采購配送帶動縣、鄉政府采購配送,構建市到縣、縣到鄉、鄉到村的配送體系,形成公共文化服務以城帶鄉、以上率下、由點及面、服務配套、網絡健全的新格局。
“半臺戲”公共文化服務配送的創新模式,較好的順應和貼近了人民群眾的文化需求,充分調動了個方面的積極性,促進了專業文化隊伍與民間文化隊伍的融合,更加突出知識性和趣味性,進一步打破了與老百姓的距離感,演出的互動效果更佳?!鞍肱_戲”模式不僅可減少資金、資源的低效利用和浪費,還有助于發揮地方文化人才,鍛煉基層文化隊伍,培育地方特色文化,創作出一批內容健康向上,接地氣、有溫度的文藝作品。
流動文化服務實質上是一種“上門服務”,只有保證服務常態化,才能推動文化惠民,讓群眾的文化權益得到保障?!鞍肱_戲”公共文化服務配送,是以送戲為主的、并包含講座、展覽、輔導等在內的綜合性文化服務,是通過上下對接的方式, 變政府單方面確定服務項目為以群眾需求為導向的預約式供給服務,有利于增強各級各部門服務基層服務群眾的意識,通過服務內容和手段方式的現代化,做到文化服務供給與群眾需求無縫對接,實現文化下鄉常下鄉、公共文化服務常態化。
為了使送戲下鄉活動更加貼近群眾,永安市探索推出“半臺戲”文化下鄉模式,即利用流動舞臺車、流動圖書館深入基層農村開展“文化走親”鄉土巡演、巡展,通過開展文藝演出,由過去下鄉演出的一臺“獨角戲”,變為由文化館業務干部、館辦公益文藝團隊和文化志愿者出半臺節目,由鄉鎮(街道)、村(社區)群眾自編自演半臺節目。同時,文化館舉辦藝術攝影、書畫、非遺展覽,組織流動筆會,組織文藝骨干對當地業余文藝團隊進行文藝輔導培訓;圖書館推行總分館制,建立資源共享的圖書流通網絡,內容上的“一臺戲”演出變為綜合性公共文化配送,推動公共文化資源流向農村,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傾斜。沙縣常年實施“送、種、養”文化惠民工程,開展文化大篷車、文藝匯演活動,向基層群眾“送文化”;開展“聯親結對、共建文化”活動,招募文化志愿者,藝術扶貧培訓基層文化骨干,進行“種文化”;積極探索基層文化隊伍和民間文藝社團扶持機制,以獎代補支持基層文化設施建設,推行“養文化”。建寧縣開展“墟日快樂行”群眾性宣傳文化活動,依托全縣各鄉鎮傳統墟日,舉辦以一臺戲、一堂課、一張照片、一次義診、一個展覽等“五個一”為重點內容的系列宣傳文化活動,具有濃厚地域特色和時代氣息。
中共三明市委宣傳部長期堅持在每年春節前后,牽頭組織全市性文化、科技、衛生“三下鄉”活動,服務成員單位從最初的十幾個單位擴展到現在50個單位,共同組織開展文藝演出、形勢政策宣傳、科技服務、醫療義診、法律咨詢、計生服務、科普宣傳、農技服務、義診體檢、書寫春聯、贈送書籍年歷等文化年貨的服務活動。2007年以來,三明市歌舞團(現更名為:三明市客家文化藝術中心)集中編創力量,創作了一批反映改革開放基層農村生活、群眾喜聞樂見的文藝節目,結合各時期中心工作和主題宣傳活動,利用國家配送的流動舞臺車,開展送戲下鄉“百場巡演”活動,8年來共演出675場、觀眾達百萬人次,成為“搭在農民家門口的流動舞臺”。這種流動文化服務活動,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公共文化服務工作的不足,但還不能滿足基層群眾的基本文化需求,特別是農村老、少、邊、窮等村落,公共文化服務仍存在不少盲區。三明有380個貧困村,除了農村電影放映較有保障外,至少有50%的邊遠貧困村無法享受到文藝巡演等流動文化下鄉服務。

“半臺戲”公共文化服務配送,使市級單方面包攬“一臺戲”的演出活動,轉變為縣鄉兩級各承擔“半臺戲”的綜合文化配送服務模式。有利于擴大服務范圍,實現公共文化服務全覆蓋,讓基層群眾共享文化“大餐”。同時,“半臺戲”的視頻材料上傳至網絡、電視及高清互動平臺,極大的充實了三明市的影視資源,充分調動了市民的收看積極性,達到了一舉多贏的良好局面。
流動文化服務的供給主體及開展部門眾多,活動形式也多樣,但由于各部門單位形成了以本身的行政事業機制為營壘,文化服務資源被條塊、行業、區域分割的局面,一定程度上阻礙了公共文化服務的效能提升。為實現流動文化服務的有效供給,需要面臨著上下部門之間、不同部門之間、各文化單位之間、各文化藝術門類間的溝通協調,需要各類文化服務資源的整合。實施“半臺戲”公共文化服務配送,是以各級宣傳、文化部門牽頭,各級宣傳文化系統各單位全面參與,市、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協調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共同參與的流動服務新格局,有利于把各有關部門單位的文化服務資源納入配送資源庫,統籌開展流動文化活動,使文化服務資源得到更加充分的利用。
“半臺戲”公共文化服務配送,使公共文化服務由宣傳文化部門單打獨斗,轉變為各有關部門齊抓共管。充分發揮老干、教育、衛計、體育、工、青、婦、科協、文聯、殘聯等示范區創建領導小組各成員單位優勢,結成“服務聯盟”,在器材設備、活動場地、活動經費、團隊建設上對基層文化給予支持,深入基層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 “藝術扶貧”工程、“公共文化大禮包”派送、“流動科技館”巡展、人口文化藝術團巡演、“文化大集”進園區、“家庭教育公益大講堂”、“百場社會科學專題報告會”、“視頻科技講座”、實用技術培訓、文藝支教結對幫扶等系列活動,豐富文化下鄉服務內容。
(作者系三明市藝術館副館長)